《快找人》:打造有溫度有質感的傳播平台

點 擊 上 方 △ 藍 字 可 關 注 我 們

傳統主流媒體怎麼和新媒體“聯手”實現多贏,讓用戶有更多新媒體交互體驗,我們在實踐中做了探索。

2015年10月,都市快報推出《快找人》公益尋人欄目,也是全國第一家做公益尋人欄目的傳統紙媒。至今已經為74名求助者找到100多位失散失聯的親人、朋友、同學等。

目前,《快找人》在微信公眾平臺(ID:kuaizhaoren)、今日頭條(ID:快找人)、平安浙江APP (ID:快找人)等平臺開設欄目,同時設立了自助式社區服務。

1

建立“共情”“共鳴”“互助”的情感鏈接

無論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都具有媒體的兩大功能屬性:信息+社交

最初,我們設想的是創立一個多功能、多屬性欄目(平臺):一是尋人,二是社交,三是互助

我們瞭解到浙江省公安廳有一份全省被拐賣兒童的名單,1000人左右,這些兒童中最小的剛出生幾天,大的也不過10歲左右。如今,他們的家人艱難地生活——日以繼夜思念,日以繼夜尋找,耗費財物還是小事,內心被撕扯的是他們的希望在一次次被擊碎之後,依然要相信——因為萬一呢?

而《快找人》就是一個要為這個“萬分之一”努力的平臺,能儘快地讓走失走散的人團圓,又幫助彼此建立起某種聯繫的紐帶,就像是“眾籌”一樣,讓尋找者可以因平臺締結聯繫、互幫互助。

《快找人》:打造有温度有质感的传播平台

為了實現大家“眾籌”一起來尋人這個目標,我們專門開通了微信社區,很多尋人者自己發佈尋人信息,而其他用戶可以給他建議或幫助他一起尋找,由此形成了一種社區互助文化,建立了“共情”“共鳴”“互助”的情感鏈接,同時社區設立管理員,確保社區空間的網絡安全和文明。

2

打造有溫度有質感的傳播平臺

新媒體具有信息發佈和更新的及時性、群言性、開放性;而傳統主流媒體在信息的選擇性以及內容的權威性、公信力和信息的原創性等方面具備優勢,這是新媒體難以複製和克隆的。

在《快找人》欄目設立之初,我們對當時國內存在的尋親平臺/欄目做了調查,每一個失聯人、被拐孩子的背後都是一個個有溫度的故事,如果拍電影,都可以坐在電影院裡用上一包紙巾。

所以,對《快找人》欄目的定位,我們作以下考慮:我們不僅僅是做一個尋人信息的傳遞者,還要做有溫度、有質感的傳播

《快找人》:打造有温度有质感的传播平台

(都市快報“快找人”報紙版面截圖)

有溫度,對應的是都市快報提倡的生活因溫暖而美好的價值觀。有質感,就是權威性。我們和省公安廳聯手,一起打造一個權威發佈平臺,在內容的把控上做到精準和權威。

《快找人》欄目的特點是雙重的,從技術和傳播模式等方面,把新老媒體傳播特點融合起來。比如我們運用微信直播、APP圖文直播等互聯網直播手段來“報道”和傳播尋人故事和尋親過程,也運用多平臺分發等方式實現信息傳播最大化和傳播維度多元化,同時通過一天一次及時的信息推送等方式,為用戶提供更直接、更方便的信息接收渠道。

設立之初,《快找人》分設四個子欄目。

頭條:每天最精彩的故事,尋找過程中的故事,或者重要尋人情況。

今日報失:每天全省警方接到的報失求助信息,第一時間予以核實整理,以及平臺接到的求助信息經警方核實後予以發佈。這是一個集束式的“信息群”,每天更新,故事短而精。

找到了:每天統計整理的報失求助信息裡,有些是最後找到了,我們在第一時間發佈,跟大家報個平安。這裡有好消息和壞消息,好消息是找到了團圓了,壞消息是找到了人卻不在了。但無論怎樣,都要有個交代,也是向一起幫助尋找的好心人的一個告知。

一天找一個:以全省被拐兒童名單為依託,每天發佈一個被拐兒童的情況以及背後的故事。但不侷限於這份名單,接到求助的尋人信息,我們核實後,及時跟進。

3

大力倡議關注失智老人

關注社會熱點,回應公眾關心的熱點事件,是媒體特色。《快找人》依託一些熱點,策劃相關主題,用新媒體手段彌補傳統媒體的短板,用傳統媒體的責任來強化新媒體的傳播力度

《快找人》開辦以來,一直關注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老人群體。我們聯繫了公益組織,給部分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家庭送去了防走失的定位儀器。我們通過推送信息,與公安聯動等方式,幫助尋找走失老人。2017年,從反饋情況看,找到5位老人。

2017年7月24日,家住良渚文化村的孫老太太從家中走失,當晚,快找人在多個平臺播發信息,並給老人家屬提供尋找建議、聯繫公益救援隊公羊隊幫助尋找。遺憾的是,老人最終在蕭山馬路邊被發現時,人已經不行了。

快報對此事進行了報道,引起眾多讀者和網友的關注:失智老人一旦走失,往往十分危險,因為他們不知道拐彎,不會停下,直到精疲力盡。在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的當今社會,面對易走失的失智老人,我們該做些什麼?

《快找人》欄目連續在都市快報、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等多平臺多渠道刊發了《良渚老太太的悲劇並非孤例 杭州公安今年接到5000餘起尋人求助 其中大部分是60歲以上的老人》《溫州一項民生工程值得推薦 5000多老人佩戴“安心手環” 已成功尋回92位走失老人 尋回率百分百》,更深入地進行報道,一方面梳理分析目前全省老人走失的情況,一方面介紹溫州等地比較好的做法,倡議全社會都來關注和關愛這個特殊群體。

倡議得到了讀者的積極回應。7月28日,杭州下城區一位78歲老太太走失後,不少讀者加入尋找隊伍,並於30日晚颱風來臨前,在救援隊和警方的幫助下找到了老人,通過搶救,老人最終脫離了生命危險。

4

策劃海外尋親專場

我們還利用新媒體平臺建立良好的雙向反饋機制,通過用戶的及時反饋來準確把握和引導傳播方向

同時,根據用戶反饋,通過傳統主流媒體嚴格嚴謹的採編方式、審核流程及擅長的策劃報道組織能力,運用新媒體傳播手段,促使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能力進一步提升。在傳播上對維度、廣度和厚度的拓展,則延伸了內容的生命力。

《快找人》:打造有温度有质感的传播平台

2016年1月初,來自美國的Molly女士在《快找人》欄目的幫助下,在寧波成功尋找到她養子淼淼的親生父母。

當兩個媽媽相見時,兩人抱在一起,眼淚奔湧而出。淼淼的親生母親哭道:“我沒想到這輩子還能見到孩子!”《快找人》在微信和微博平臺上直播了這次曲折的尋找過程。

這之後,《快找人》收到了不少海外求助者尋親的請求,其中大部分求助者是被國際收養的孤兒,隨著年齡的增長,長大成人的他們產生了一種尋根及身份認同的強烈渴求。因此,2017年6月以來,快找人開啟了“海外專場”,連續幫助6名海外尋親者展開尋親。

2017年6月初,美國波士頓女孩Katie聯繫到了《快找人》,她提供的所有信息是:1993年,她在寧波火車站被人發現,隨後被送到了月湖街道,後來又到了恩美福利院,取名沈桂英,9個月後,美國波士頓的一對夫婦收養了她。

這次回國《快找人》團隊陪著她一路尋訪,找到了當年喂她奶的女民警,還安排奉化兩戶前來認親的家庭與她見面,併為他們做了DNA鑑定。從5月26日到6月10日,快報連續刊登了6篇報道,記錄Katie寧波尋親的全過程。

雖然最後, DNA鑑定結果不匹配,但在機場離開的時候,Katie說,雖然暫時沒找到親人,但這次尋親,讓她感受到了家鄉人民的善意,補上了她心裡的那個缺口。

Katie回美國後,在facebook上發了帖,很多人又通過Katie聯繫快找人尋求幫助,其中,就有一位16歲的瑞典女孩葉小鳳。

8月3日,小鳳獨自一人從瑞典飄洋過海來杭州尋親,經過《快找人》的走訪調查,最後幫小鳳找到了曾照顧她的顧阿姨、當年給她取名小鳳的阿姨和寄養媽媽“zhou yun yu”(周雲玉)。重逢的當天晚上,小鳳在日記中寫道:“我特別開心,不敢相信,我前一天真的沒想到我這次回中國會見到他們!”

我們的海外尋親行動,還被上海日報(英文報)報道,在國際上也贏得了聲譽,很多海外讀者給快報點贊。

2017年下半年以來,《快找人》又幫助來自美國、加拿大等國的10多個海外求助者開展尋親調查。

5

以公益合作推動精準尋親

無論新老媒體,滿足用戶的需求是立身之本

2017年上半年,為了更好地、更精準地尋親,《快找人》欄目和相關的司法鑑定機構、紅十字尋親庫等建立了公益合作,並在尋人的過程中,傳遞溫暖和正能量。

6月23日,《快找人》接到了河北夏女士的求助請求,於7月3日為她聯繫了司法鑑定機構,安排她與來自東陽的一戶家庭做鑑定,最後確認存在血緣關係。“這是我37年來最幸福的時刻”,夏女士和親人團聚後激動地說。

來自山東的張女士,為了尋親,在寧波象山打工10年。在《快找人》的幫助下,也找到了自己的4個親兄弟姐妹。拿到鑑定報告的時候,她眼圈通紅,忍不住掉眼淚。之後一大家子人一起吃團圓飯,他們由衷地說:“感謝《快找人》幫忙!”並給《快找人》送來了錦旗。

《快找人》不僅幫助尋親,也幫助尋找重病在醫院去世的逝者家人。2017年11月19日,在我們報道敦促下,原本失聯的家屬終於在醫院出現,帶走了逝者,讓一個在外打工的異鄉人得以葉落歸根。2017年5月23日,我們幫助王先生找到了40多年沒見的小學同學等,用直播的方式見證了這場重逢。

2017年,為了讓更多人看到失蹤孩子的信息,幫助他們早日回家,《快找人》和寧波浩瑞印務、杭州蕭山錢江蔬菜食品有限公司開展公益合作,聯合開發了愛心公益包裝,在全國銷量很大的“錢江蘿蔔乾”快銷品外包裝上印製失蹤孩子信息,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失蹤孩子早日回家。

而更多其他新媒體形式的傳播,讓公益包裝的信息傳播更廣,形成裂變式傳播。有讀者在抖音上發佈公益包裝短視頻,讓更多人看到了尋人信息,進行再次、多次傳播,而這也是我們推出公益包裝的初衷,讓更多人關注尋人信息,關注失蹤孩子這個群體,參與到幫助他們早日回家的“共籌計劃”中。

來源 | 傳媒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