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直播聚人氣 傳統戲曲也可以很時尚

點 擊 上 方 △ 藍 字 可 關 注 我 們

网络直播聚人气 传统戏曲也可以很时尚

網絡直播,給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網紅臉、大長腿,但現在直播行業正發生改變。去年以來,傳統戲曲開始從劇場走進秀場,為直播界注入一股清流。

8月21日,由光明網主辦,酷狗音樂、酷狗直播、秀色娛樂協辦的戲曲傳承與網絡直播座談會在京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戲曲名家、直播平臺代表以及中央網信辦、公安部、文化和旅遊部等行業主管部門代表,共同探討傳統戲曲在網絡時代的傳播之道。

01

戲曲進秀場 畫風很新奇

提起戲曲網絡直播,參加座談會的汪荃珍,一打開話匣子就收不住。汪荃珍是河南省豫劇院黨委書記、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

這兩年,在劇場的臺前幕後,她經常看到劇院的90後、00後演員,邊演出邊進行網絡直播。有時候在劇場,她忽然聽到年輕的徒弟叫道:“師父,轉一下身。”“我轉過身,看到年輕的徒弟正用手機對著我。剛要問有什麼事時,卻聽徒弟在那裡背解說詞般地介紹:‘這是著名豫劇演員汪荃珍’……”

對於戲曲網絡直播,汪荃珍經歷了一個從開始的不理解不適應到逐漸接受認可的過程,這緣於網絡直播拉近了戲曲與年輕人的距離,為古老的藝術注入了活力。

比如,光明網今年4月啟動了“青春遇見戲”——中國優秀傳統戲曲融媒體傳播及“致·非遺 敬·匠心”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直播活動。

网络直播聚人气 传统戏曲也可以很时尚

(光明網“青春遇見戲”海報)

在過去的幾個月,光明網直播團隊走訪了北京、上海、山東、河南、浙江等多個省市,對京劇、川劇、滬劇、淮劇、豫劇、山東梆子、四川清音等10個地方戲進行了移動直播。

據不完全統計,直播累計觀看量達1000萬人次,其中北京曲劇直播觀看量達173萬人次。這些直播活動,讓不少網友大呼“畫風很新奇”。

無獨有偶,去年9月,酷狗直播啟動了為期3個月的“雋永非遺季——尋找全國至臻至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以直播的形式呈現中華戲曲文化之美。14場傳統戲曲演出,線上總觀看人次超過370萬,最高在線人數超過20萬。

其中,酷狗攜手廣東粵劇院推出的大型古裝輕喜劇《獅吼記》上線後,吸引了24萬觀眾圍觀,細心添加的字幕更讓年輕觀眾無障礙、零門檻接觸到傳統文化。

网络直播聚人气 传统戏曲也可以很时尚

(酷狗攜手廣東粵劇院推出的大型古裝輕喜劇《獅吼記》海報)

網絡直播平臺為戲曲作品、戲曲演員提供了跨地域表演舞臺。而且不同於劇場的單向傳播,網絡直播平臺的互動性,實現了戲曲傳播的雙向互動。

直播平臺可以跟蹤到觀眾的反饋,通過平臺收集數據信息,進而把這種反饋傳遞給藝術家作為修改作品的參考,讓需求和供給實現精準對接。

02

不能只演戲 還要重傳播

今年7月,粵劇大師倪惠英攜徒弟林穎施亮相酷狗直播《非遺大師課》,吸引線上15萬粉絲參與互動。

此後,越劇女神黃燕舞、客家山歌王子潘錫嶽、梅花獎得主吳桂雲等戲曲名家大師紛紛走進直播間,帶來經典唱段,與網友線上互動。

此外,酷狗還相繼啟動《國樂大師課》,將琵琶、馬頭琴等民樂大師請進直播間,讓不少網友大呼:“終於知道國粹有多美了。”

网络直播聚人气 传统戏曲也可以很时尚

(酷狗《國樂大師課》宣傳海報)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戲曲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楊燕認為,網絡直播平臺的興起,既節約了觀眾欣賞戲曲的時間成本,又突破了地域限制,“網絡直播的出現創造了新的觀演方式,我們用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觀看”。

“傳統的戲曲人只注重演戲,不注重傳播,在信息時代,這樣的理念不利於傳統戲曲的傳承。”楊燕說。

汪荃珍更是就目前網絡平臺對傳統戲曲的支持,道出了一個戲曲人的真實感受:“戲曲是傳統文化也是小眾文化,作為戲曲工作者,我們要與時俱進,與時代同步,積極主動和新媒體融合,尤其是年輕的戲曲人,肩負著戲曲傳承的責任和使命,更應該充分利用當下的新媒體傳播優勢,藉由流量渠道,讓戲曲得到傳承。”

楊燕在座談會上提出“三界融合”的理念,她認為戲曲傳承涉及三個領域:第一是藝術院團、戲曲人;第二是教學研究機構、理論研究專家;第三是新媒體傳播平臺。

“以前,三個領域是各自為政,現在則需要合作、交流、交融,特別是新媒體傳播,沒有三界交融,就難搞出創新。”

03

創新是手段 傳承是根本

網絡直播為傳統戲曲增加了新的傳播渠道,聚攏了人氣,但座談會上,專家們也提出,傳統戲曲在擁抱網絡的同時,莫要丟掉自己的根和魂,創新是手段,傳承是根本。

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國家一級演員任平有一次在網上看年輕人進行崑曲的網絡直播,發現年輕人的表演雖然吸引了很多網友,但一些崑曲表演的基本動作卻是完全錯誤的,這讓她十分遺憾。

“傳統戲曲在傳播上,應該走時尚化的道路吸引年輕觀眾,但最基本的前提是不能出現一些原則性的錯誤。”任平說。

酷狗音樂宣傳總監方圓表示,傳統戲曲在與網絡直播的融合中,既不能淺嘗輒止,也不能因依附網絡而改變自身的精神內核,而應在一種有機的結合中,讓傳統戲曲文化吸收數字基因。這一全新特性,將使傳統戲曲在年輕受眾群體中獲得粉絲,甚至讓許多年輕觀眾自發承擔起傳播傳統戲曲藝術的使命。

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秦文指出,網絡直播的行業特點,讓流量成為大家競相追逐的目標,但戲曲的網絡直播,不能把流量作為唯一追求,更不能為了流量而惡意篡改、褻瀆傳統戲曲藝術。

她呼籲參與網絡直播的年輕人,應該多向前輩藝術家學習,努力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和表演水平,用精湛的藝術在網絡直播中打動人、吸引人。

秀色娛樂副總裁王曉音認為,網絡直播目前只是讓年輕人接觸到傳統戲曲,而要讓年輕人接觸之後進而喜歡上戲曲,還須下一番功夫。“秀色娛樂曾經舉辦過一個戲曲直播活動,本以為是賠本賺吆喝,但沒想到的是,收到了網友不少的打賞。”

网络直播聚人气 传统戏曲也可以很时尚

(秀色娛樂戲曲直播活動海報)

那次經歷,讓王曉音認識到,傳統戲曲的網絡直播是有市場的,關鍵是“企業能否開發出適合年輕人口味的產品”。

來源 | 光明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