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上海家庭資產都是過千萬嗎?

走近科學1977


作為一個財經工作者,我是這麼看的,雖然不少人可能擁有一套上千萬的房產,但家庭可支配資產並非很高。

原因很簡單,一方面,不少人的這套房子是靠銀行按揭貸款買的,每月要還月供,到手的工資大部分都用於還房貸,經濟並不寬綽,有些甚至手頭顯得相當拮据。另一方面,房產價格再高,如果只有一套房,是用來自己的住的,其實質價值等於零,因為不能用來上市交換,也就不可能變成現金流,也根本無法成為可支配的流動資產。當遇到急用錢的時候,可能還得向親戚朋友借或銀行貸款,這其實是一種很苦逼的無奈現實。

說到這裡,大家就應該明白了,上海人雖然表面看起來房產動輒上千萬,但其實可支配的資產並不很多;資產可用於流動支配的人只是少數,僅僅是原來那些土居的上海居民或專門進行房產投資的居民手裡可能有幾套房子,一套用來自己住,其他幾套用來出租或當有急需大額現金支付時賣掉一、兩套的家庭,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富裕戶。

所以,在上海真正稱得上富裕的家庭並不是很多,他們也跟全國其他城市居民一樣,過著正常而普通的生活,生活檔次也不會高到那兒去,生活質量也不會高到那兒去。所以生活在其他城市的居民千萬別眼紅,大家都是彼此彼此。


財經深思


如果你把上海家庭的所擁有的房地產也算進去的話,上海千萬家庭比例是很高的,不過這些人算不得富裕,一方面要還房貸,自己還是負翁,即使房價單價過千萬,但還是在為銀行打工。另一方面,一些家庭除了自住房產之外,手中的流動性資產很少,這在平時生活問題還不大,但遇到個大病就醫等需用大錢的時候,就可能就可能手足無措了。

所以高房價已經導致了很多上海家庭雖然表面擁有千萬資產,看上去都是大款,但實際抗風險能力很差,每個月還要從工資中抽出一大半收入償還房貸。這種生活非常苦逼的。

當然還有一些上海家庭擁有好幾套房子,但這類家庭普遍手中的流動性不是很多,他們崇尚把資金都去買房置業,手中一般不願意留太多的流動性,但是這些家庭如果需要大量用錢的時候也會發生問題,只能把手中的房產作為抵押物,向金融機構貸款來應對問題。似乎手頭看上去也不寬裕。

現在還有一些上海家庭,前些年把多餘的房產出售了,換來了幾百萬資金去玩P2P,這幾年P2P在上海集中爆雷,很多家庭都弄得血本無歸,一夜回到解決前,所以,這些家庭只能算是曾經的千萬富翁,現在的落魄的富豪。

綜合來看,上海人總體上手中的資金流比其他地方的人要多一些,但是要說上海家庭都是千萬富豪,這有些華而不實的。有些人負了一屁股債,而且一套房產要自住,賬面上千萬是泡沫,沒用的。還有一些人只剩下幾套房子了,一有急需用錢時,就要借貸,算不得真富貴。還有一些人曾經的富貴,現在又回到了過去,心裡很苦痛,感覺也不好受。我認為,上海千萬富豪太多,真正名至實歸的就會大幅減少。


不執著財經


北上深核心大城市,如果算上房產,資產過千萬應該比較普遍,但需要注意的是,房產也分為自住房、供房償還房貸等性質,而如果手中握有的是沒有貸款壓力的自住房,乃至改善型住房,那麼這類群體的負擔壓力尚且可觀,不存在太大的壓力。但是,如果屬於需要償還貸款壓力的群體,那麼即使名義上資產過千萬,實際上壓力山大。至於流動資產過千萬的人,卻寥寥無幾,而大部分群體的資產都已經被房產佔據了,而就目前看來,名義資產破千萬的人不少,但沒有貸款壓力,且手中握有千萬流動資產的人卻寥寥無幾。


郭施亮


作為一個外來人,定居上海超過10年,大學畢業也13年了。以中環內,家庭超過130平米房子沒有貸款來說,估計全上海有25%左右的家庭資產超過前萬吧。但這種資產有很大的侷限性,不是隨意可以變現(雖然房子可以變現,但考慮到居住和人心理屬性)

本人的朋友,因為從商關係,一半左右的都有千萬資產吧,因為一套房子基本上就有7、800萬,甚至市中心一點一套房子就過千萬。

這些資產的增值大部分只不過是房產增值的被動升值,對個人生活和財富來說沒太大意義。比如本人,2010年時有500萬現金,花了250多萬買了一套房子,留了200多萬現金。結果現在房子升值到1000萬,現金不過多了200萬,但是2010年時我可以買兩套同樣的房子,現在雖然資產過千萬了,但只能買1.5套同樣的房子。當然,如果離開上海移民國外或者去別的城市,那財富確實是極大富裕。


有方血壓關愛手錶


你好,嗨住租房回答這個問題。


上海家庭資產1000萬近55萬家庭

胡潤研究院在2017年9月發佈了《2017胡潤財富報告》,報告中統計了中國擁有600萬資產,千萬資產和億萬資產的家庭數量及各地區區域的分佈情況。似乎大家普遍都覺得上海是中國最富裕的城市,上海家庭的資產普遍較高。


但事實上在千萬級高淨值家庭城市分佈數據中,上海與北京僅位列中國大陸的第二位,千萬資產高淨值家庭的數量僅為23萬戶。因此說上海一般家庭的資產都上千萬可以說是無稽之談。

就千萬資產的高淨值人士的密度而言,上海也不是密度最高的城市。密度最高的應該是香港,每34人中就有一個千萬富翁。而上海的密度僅排第五位,次於香港,北京,臺北,澳門等四座城市,約105人中有一位是千萬富翁。


在中國,千萬級資產的家庭有15%是炒房者

依據2017胡潤財富報告所給出的千萬級資產的家庭財富來源分佈,可以很明顯的看到這部分家庭主要是由企業主構成。大約有55%的家庭都擁有自己的企業,企業資產佔家庭所有資產的60%,並且往往擁有20萬以上的車和價值200萬以上的一套住房,手頭上已有大約180萬可投資於有價證券的存款或者現金。

還有20%的家庭主要來自於金領階層繫世界500強企業的高層人士,他們主要通過公司股票,高額的年薪和分紅來保證收入。其中他們家庭資產的20%來源於所持有自身公司的股價上漲,與企業主不同,他們通常對於生活有著更高的要求。一個家庭通常都配備一輛價值50萬以上的汽車即一套500萬以上的自住房產。

而讓人感到詫異的是在千萬級資產的家庭中有15%屬於炒房者。他們通常是通過投資前幾年的房地產來獲得資產的積累,表現為在多個地區擁有多套房產,房產投資佔到他們總財富的90%,而現金或者其他有價證券僅佔到5%,以此說明他們財富的來源主要靠房地產的升值來實現。

15%的炒房者意味著什麼

其實不僅僅在千萬級資產的家庭中有15%靠炒房發家,甚至於在億萬級資產的家庭中居然還有15%的家庭靠炒房發家。這些事實從另一個側面中反映出了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高度槓桿化和泡沫化,在過去的十年炒房甚至能夠和其他高端職業一樣給家庭帶來鉅額的財富積累。這一點在現在的各大發達國家都是很難看到的現象。

儘管這份榜單的初衷是在於揭示中國有產家庭的地域分佈和財富來源,但卻從另一個側面展現出中國目前房價市場扭曲的事實。中國目前無論哪一座城市都有大量的房產在炒房者的手中,因此,對於老百姓而言買房似乎成為一件很難的事情。


所以對於很多外地人在一線城市工作生活,租房似乎成了更切實際的選擇。房子如果租的好,生活一樣也能過得很好。租房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真實的信息。嗨住租房-全城房源,一網打盡,房源多,房源真。


嗨住租房


先給答案,不是。(我去過至少八個區)

再說為什麼。

1、上海分市區和郊區。

市區和郊區的房價、收入、生活水平、基礎設施和郊區區別很大。你能看到陸家嘴,外灘,徐家彙的繁華,也應該看到諸如奉賢,臨港,松江,青浦,之流的落後,去了幾個比較落後的區之後,你別說體驗上海的繁華,廁所都找不到。大片大片的全部是工廠。

2、上海市中心也有連有些農村都趕不上的地方。

在自家門口擺攤賣早餐的大叔我見過,房子破的讓我以為自己去了棚戶區,那片房子應該算半危房了,電視劇裡的那種江南二層小房子,外牆的白色塗料不知過了多久了,全部被腐蝕的剩下一半黑一半白了。(這片地方離外灘不到一公里)你說他們家產千萬?可能他們在等拆遷,但現在他們除了房子,基本溫飽問題都讓人擔心。

3、有很多上海人月薪3000以下。

很多上了年紀的大叔大媽在便利店,大賣場,小賣部,公園,馬路,學校,等地方做清潔,賣菜,除草等工作。收入差不多收支平衡。

4、再說房子,市區郊區房子價格差2~4倍。市區上千萬的比比皆是,三百多萬在九亭能買精裝120平的房子!越遠的地方越便宜。

總結一下:

1.市區+經理以上家庭資產千萬

2.市區+新小區+平常上班的=資產千萬左右

3.市區+老舊小區+普通職位小於千萬的比比皆是

4郊區+經理以上=可能過千萬

5郊區+經理一下=幾乎做不到千萬以上

6、家裡多套房子的別出來讓人羨慕了(我估計不了你的資產總額),我怕忍不住攀親戚。


這是工作地點。

然而,我住郊區......


半隻咪蒙


一般家庭概念有些籠統,我給身邊的的上海人大致分為三類,基本涵蓋了大部分現在上海的普通家庭。



一 普通上海市民,家裡沒有土地,一般情況下一至兩套房,家中幾十萬的存款,子女如果工作還行的話,基本可以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

二上海本地人,一般這種父輩可能還是農村戶口,曾經還有土地,但是隨著這些年發展,土地及自家的私房已經通過拆遷轉化為了商品房,少的三五套,多的六七套,再加上這些年手頭的積蓄,就算沒有一技之長,房租的費用已經趕上一個普通白領的收入了。

三新上海人,來自全國各地來上海打拼的新上海人,普遍學歷較高,但是由於有買房壓力,具體就要看工作後5-10年的發展及購房時機的選擇了。

有容乃大,上海這座城市不會虧待那些為她默默付出的普通人。


無限可能的人生路漫漫


身邊好多朋友在上海創業,也認識很多上海本地人,本地人一般都有個兩三套房子的,外地來滬創業成功的朋友有不少,他們買房都是全款的,這一點很是讓人羨慕。所說的家庭資產過千萬肯定包含房子了。打個比方。有一哥們08年買的房才一萬多每平方,現在六萬左右,雖然漲得厲害,但是已在上海落根,不會隨便把房賣掉的,還得繼續努力下去的。題主要是換個問題就會很有意思的,比方說上海有多少人存款超幹萬。


A鄒付飛付華襪業


1.父母上海工薪階層,普遍一至兩套房,家中幾十萬的存款。如果子女工作能力上能和新上海人競爭,衣食無憂;如果子女工作能力不強,勉強過日子。

2.上海鄉下人,現在是褒義詞,通過拆遷轉化為了商品房,少的五套,多的十幾套,多數子女還是工人,但是房租的費用已經趕上一個普通白領的收入,但是老習慣,用錢比較節省;也有遊手好閒的,敗家的也不少。

3.新上海人,來自全國各地來上海打拼的新上海人,普遍學歷較高,現在的情況是有房的留下,沒房的回去。

4.上海過的真正舒服的是家裡兩代人都很拼,比如一代人做生意,一代人高學歷。

這兩年能留在上海的年輕人,父母都是在老家很拼,父母有能力資助。


ZOTYE總經理助理


只講普遍性的: 上海戶口,自有房子一套,60平,以上海目前各區均價4萬一平來算就是240萬;夫妻二人工作,人均萬元,年收入24萬,除掉花銷假設年餘10萬,中年後資產淨值在百萬以上——房子不變收入均速增長,無病無災,不揮霍的話勞動力為中年的三口之家全部資產滿打滿算也就幾百萬。一千萬的除非房子就在市中心,但要記住,房子是不動產,拿不出來變換成流動值,除非有好幾套,說實話在上海有部分家庭的真實情況是窮得只剩下房子了——如果家裡人口老齡化,而勞動力又不爭氣,沒有穩定的後續收入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