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狀元考入北大稱「感謝貧窮」|貧民窟的貴族教育

貧民窟的貴族教育家:王淑貞

在這裡我們先說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的開始是在江蘇南通。

江蘇南通,有一個叫王淑貞的媽媽,因為信佛,她還有一個名字叫王岸佛。

她有13個孩子,13個都是博士,並且每一個都是行業裡的精英。其中有三個孩子被評為“美國十大傑出青年”,克林頓總體和布什總統寫信讚譽她是一位偉大的母親。

女狀元考入北大稱“感謝貧窮”|貧民窟的貴族教育

然而這樣的一個家庭,卻並不是什麼鐘鳴鼎食之家。

王淑貞中學都沒有畢業,她的丈夫死於“太平輪”事件,失去了家裡頂樑柱的她,靠幫人洗碗,洗衣,打雜來維持家裡的生計。

即使如此,她也沒有放棄13個孩子的教育。

她並沒有把生活上的貧困帶到教育裡,她教育孩子們時總是以理服人。

她最常說的話就是:待人要好,做事要專心,少說話,多做事。

她鼓勵自己的孩子說:年紀輕輕,你應該去追求更多的。

艱苦的日子裡,她用自己堅毅的背影,給孩子們上了人生中最珍貴的一課。

在她的教育下,孩子們懂得了榮譽、責任、勇氣、自律。

王淑貞並不知道,她在不知不覺間,讓孩子享受到了真正的貴族教育。

貴族教育≠貴族的教育

很多人會通過字面淺顯的理解“貴族教育”為“貴族的教育”。其實不然,貴族教育不僅不貴族,反而和貧窮並不是對立的兩極。

豪車豪宅,揮金如土,花天酒地,那不叫貴族教育,那叫暴發戶教育。

在在西方貴族的認知中,上一代人留給下一代人最大的財富,不是金錢,不是權力,而是精神。

也正是因此,西方歷史悠久的貴族,都會有家徽和家訓傳下。

瑞典首富瓦倫堡家族的家訓中,有這麼一條——“弟弟接著穿哥哥穿過的衣服,從而養成簡樸的生活作風”。

女狀元考入北大稱“感謝貧窮”|貧民窟的貴族教育

西雅圖銀行業的名門世家蓋茨家族也有家訓,家訓中明確提到:“留給孩子鉅額財產,勢必阻礙他成為創意型人才”“富家子弟也不可嬌生慣養”

女狀元考入北大稱“感謝貧窮”|貧民窟的貴族教育

距離財富更近的貴族,反而更理解貧窮的可貴。

王心儀:貧民窟的貴族教育

故事的最後,我們回到王心儀的身上。

她來自一個貧窮的家庭,家庭人均收入極低。背在家庭背上的是姥姥生病時欠下的債務,外公和母親的藥錢。即便壓力如此之大,家裡也沒有放棄教育。王心儀和她的兩個弟弟都在父母的支持下,堅持上學。

女狀元考入北大稱“感謝貧窮”|貧民窟的貴族教育

病床上的姥姥,母親無聲無助的淚水,父親的外出打工,都讓年幼的王心儀開始去了解和思考這個自己的家庭,思考這個世界。

因為穿衣太過土氣,王心儀被同學嘲笑。母親並沒有否認衣服的土氣,她只是耐心地告訴孩子,不要理會他人,堅持自己踏實做事才是最重要的,“人生的路畢竟不是走給別人看的”

女狀元考入北大稱“感謝貧窮”|貧民窟的貴族教育

物質上的貧困,並不能決定心靈的豐盈。

王心儀問她的媽媽,為什麼播種的時候,要在埋種子的土上面狠狠地踩一腳?

她的媽媽回答說:土松,苗反而會出不來,破土之前遇到堅實的土壤,才能讓苗更茁壯地成長。

王心儀的媽媽從不避諱貧窮這件事,反而在通過自己的一舉一動把自己的信念傳遞給孩子——可怕的不是貧窮,而是面對貧窮的態度。

讓孩子收穫榮譽、責任、勇氣、自律的品質。

這才是真正的貴族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