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話和粵語哪個更古老,更接近古漢語?

洪秀全的秀


閩南語比粵語最古老最複雜,承繼魏晉時期的漢語,擁有大量獨特而罕見的古語詞彙,雖然粵語源頭比閩語早,但是現在的粵語並不是古粵語獨立發展的產物,粵語是一變再變,粵語的形成經過一個漫長的越漢雜處相互磨合的過程,到宋時才獨立發展,而閩地,移民晚來勢兇猛,人數眾多且伴有中央政權的南移,鋪天蓋地的把散落在閩地的土著淹沒於移民的汪洋大海之中,可見閩語成型是突變的,而粵語是漸變形成

美國學者羅傑瑞先生主此說,“在閩語中最古老的詞彙層在許多方面脫離《切韻》音系這個事實,是閩語作為《切韻》前的吳語或者江東話身份的進一步證明。

閩方言保留了上古輕唇歸重唇,舌上歸舌頭的現象,其形成早於客贛方言。早期入閩的漢人多為吳越人士,因此閩語至今仍留有吳語的底層。秦時從會稽郡析出閩中郡,治所東冶(今福州)。這是最早入閩的北方漢人。西晉永嘉後,青州、徐州和司豫一帶的北方漢人紛紛南下,大批北方士族湧入江東,後因與江東士族利益發生矛盾,遂轉而向南開發,遷往閩地,並與當地的古越人即南島人長期融合,形成了現在閩語。


宇文度鵬


我是講雷州話的,是閩南語系的一種,據族譜記載,我家寶樹堂祖先原籍福建莆田,後到化州做官,南宋末年戰亂回不去了,於是暫居化州,後來又遷到遂溪筆架山,後開枝散葉在粵西有數萬人。

大家知道化州是講白話的,但祖先留給我們的是閩南語系,那麼祖先在化州當官時講什麼話,明顯還是閩南話。不過,寶樹堂源於東晉,東晉在哪?大約包括現在淮河以南(去掉巴蜀),東晉十六國,民族大融合,一個混亂的朝代,這個時候,祖先講什麼話?應該是中原古漢語吧。後來到了南宋時期,很多中原移民遷入福建,我猜想古漢語受吳越方言影響演變為閩南話,這個時候可以說是閩南語的成熟期。直到現在,雷州話有些詞與古文還是一樣的。

粵語,海外又稱唐話,唐詩宋詞,粵語吟詩特別好聽,這是公認的,那麼可猜測是形成為唐代。但又有種說法,說粵語與“越語”相通,有少數民族元素,這一點我不認同。但粵語的成熟肯定在唐以前,也是古漢語的一種,由中原直接帶到兩廣,不受吳越方言影響,可能更加接近唐代的“官話”。粵語的很多詞在古文中也找得到。

所以,我個人認為,成熟的粵語比成熟的閩南語年代更久遠。但如果追到中原母語古漢語的形成,應該是一樣的年代,遷徒路線導致語言形成及成熟的時間不同而已。總之,粵語閩南語與古漢語的近似度,比現在的普通話要大得多。以上是個人看法和猜想,不足之處請大家指正。


湛江縱橫哥



粵語又稱作廣東話、廣府話,俗稱白話,海外稱唐話, 是一種漢藏語系的聲調語言,也是漢族與古南越民系的母語(秦兵入粵或楚降兵入粵後逐漸改變了當地土著語,但後者改變前者的可能性更大,跟客家一樣,有主客之分)。發源於古代中原雅言與百越語系的合成,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較完美地保留古漢語優化的特徵。不過也保留了百越土族語的特徵(與客贛湘語或越南的京族語有許多相似之處,有些可互通。因此是當地語同化外來語的。而閩南語就並非如此,它與周邊的古吳越之地也有很大的區分。那麼如今的粵、客、贛與滬語中還保留一小部分的相似度)。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為語言。粵方言是漢語中的一支歷史比較悠久的方言,其形成經歷了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過程,可追述到百越各族群的語言形成史)。粵語具有藏、華夏、南越多元化與多族方言的融合性,是現代方言中較流行的一支(現代人口的流動是以經濟為融合與同化度的,跟古代不同是,古遷徙以災難與戰爭為主的,而現代人人往高處走。隨著出行的便利,流動性非古人能比的)。


閩南語(屬古代中原語系,或是中原戰國或周王朝諸侯國中的一支),據傳(因為中古的閩人都是背井離鄉的,所到之處以洛陽河稱之)起源於黃河、洛水流域。古(原始族)閩越族在西漢被滅族,殘餘強遷至江淮一帶。這樣在漢末西晉時期、唐朝、北宋,黃河、洛水一帶的古夏周的漢民族為了躲避戰亂,從黃河中下游的河南等地輾轉到東南福建(後人認為以中原入閩八大國字姓為主的,稱衣冠南渡。那麼有學者認為,他們才是漢人,其實非也!古百越人同為漢人,珠江、韓江、閩江等流域的文明與黃河、長江一樣久遠。不過那時還沒漢人之稱謂罷了!古中原以姓氏為族,原始為母姓,後為父氏。中原古國一姓氏一國的,後幾個姓氏一國。這一點與農耕民族相似,古代都是以姓氏為旗號的)。漢民族(這裡說夏周族較恰當,因為七大或九大語系都可稱之漢民族。也包括後來的蒙滿)的文化也就這樣由其子孫帶到此處,此後再遷至閩南,最後部分跨越海峽,到了臺灣,故稱河洛語。泉州、莆田一帶為主發祥地,而廣東潮州、雷州、臺灣為二次遷徙之地。那麼海外華人為第三次遷徙,是完完全全以外來語同化當地語的而形成(如臺灣,古非閩屬地,同化而形成。該族人宗祠祖籍都保留了相當多的移民文化,也保存的古百越族的文化,是典型的南遷與當地融合的民系),具有史記記載的一個歷史過程。

古代漢語是個相當模糊的概念(其本身漢族不具血統的認同,只是文化上的認同。其實也包括了蒙、藏、滿以及百越等華夏族的統稱)。在元代才有分宋人與宋語及宋詞一詞的,而且宋人受到侮辱的一個詞彙(明代以漢人奪取政權,才以漢稱之),民族一詞是近代從西方的舶來詞彙。在古代漢語和今天能一樣麼(今天的七大或九大語系更是一種統稱,客家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它也包括閩粵贛地區各原始部落族群的構成,因此也是統稱。粵語或閩南語也不具有原純血統的族群,因為漢族其本質就是融合與同化。七大或九大語系當中的一支都由許多小分支組成的)?到了今天,各個地方仍有巨大差異,這是為何呢?古人云:入鄉隨俗。這個俗既有民俗的意思(例如潮汕拜三山國王,這民俗便源自當地土著),也有同化語言的意思。那麼既有統一語言的發音和表達的差異變化,又有古代地理位置上的語言差異化(因為古代中國南方河流眾多,它們與長江、黃河一樣是人類的母親河,很早就有人類的活動了。當然有土著語言了,現今都以不同形式存在而已。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調也由此產生)。一般人們認為,在秦之前,中國何止七大或九大方言的?看看戰國前(戰敗國被戰勝國做奴,稱諸侯國後為蕃屬國。越南、韓朝便是此例子)有多少族人的文化無法統一(焚書坑儒大約也是講述這段歷史,那我們就知始皇是何意不讓百家爭鳴了)?南方有多少土著部落而被稱蠻夷百越的?那麼便知秦大一統對後世的中國有著開創歷史的重要性了(消失的古漢語又何止幾種呢?個人認為大多數被同化掉了更為恰當些。車同軌、書同文從秦始,那麼漢唐又結合了漢藏語。往後又有北方遊牧族及蒙滿都同化為漢族)。


那麼閩南語與粵語誰更古老這話題是無法考量的。可以這麼說,有人類活動就有地方方言的存在。兩者一樣古老罷了!從先來後到的角度上說,閩南語遷入廣東應該是比粵語晚的(基本上是唐代陳元光入粵到南宋末年才形成潮州與雷州方言的),不過例如潮州話與雷州話、瓊州話是結合與同化了當地土著人的語言而形成的地方方言(稱漢蠻或漢土融合)。因此有些語言是有共性的,如一些罵人的土語更加說明了是同化而來的。那麼只能說兩者都是大中華地區多族群混合而來的語言。粵語越味多些(古越族、古楚語或帶有古秦調的味道),而閩南語是華夏族(夏周時期中原)中的一支與越人混合而來的(因此更具有遷徙性,它與周邊地區的語言比,如粵、客、贛、滬。更具單獨性且內部又多元性,分支多且有同化形成的。那麼聽起來更雜、古老些,這是一種錯覺罷了。它是古漢語中的一支,而非全部。追述到秦漢,百越地區也屬漢地,因此百越也屬漢化後的民族的一支罷了!海外華人稱為漢人也從此而來。漢藏的歷史比華夏與百越各族的融合更晚,也因此百越成了漢族繼華夏族後的第二支分支)。那麼粵語、閩南語及其他語系都有可能是古代一代王朝或一個歷史時間段古中國的官話(或稱古代的普通話。以太平軍為例,都是以客家話為主的。還有北伐軍基本上以粵語為主的。如果是他們平定天下,那麼歷史的普通話也基本上被改寫,不過仍叫漢語、仍叫普通話。以僑人為例,海外華人基本以閩客係為主,粵語為次。這都是有歷史形成的。為什麼新馬泰為潮人多?而印尼、菲律賓為閩人多?這也是歷史的形成罷了,他們誰更古老些?誰更接近閩南語?這道理不是相通的麼?)


嚁月


沒有閩南話這個說法,是廈漳話,也沒有廣府話,是廣深話。深圳和廈門現在也開始學習汕頭無恥篡改歷史。


潮揭工夫茶


這種問題普遍包含對官話/普通話的偏見 不能客觀看待各方言 閩南話近上古漢語 而北方官話和粵語是並立的 都是中古漢語分別獨立演進產生的方言 閩南話 和 粵語/普通話 對應的是是兩個古漢語時期 而不是誰更接近古漢語


Onoreka


古代日本人也派人來學唐話學中文,唐話應該詞彙多意境深奧不容易學,但對自己原來的語言多少會受影響夾帶一些唐音,本來閩粵人中文基礎正統就比日本人強,日本語現在也能找到一點點唐話古語的影子,日文也使用很多漢字。唐末大遷徙的中原人難道是閩語人或粵語人!中原古漢語中原文化中文可能是在閩粵發源的?正統古漢語難道是閩語或者粵語?閩語人和粵語人他們在中原大地都講非常統一的中原漢語古方言?相似度達到95%以上?中原大戰亂才大遷移過來南方難得僅有的小平原上生活?唐詩也是他們之間閩語人或者粵語人寫的?問題是現在有什麼好方法在他們之間找到誰是正宗中原古漢語人?閩語粵語都這麼古老,他們之間究竟誰是正宗華夏唐人,講正宗唐話寫岀來的唐詩!



李冠希的捷徑


頭條老出這類問題究竟有什麼用意?秦始皇要求全書同文,正是解決了說話不同但可文字交流。我國最早的記載發音是切音法,隨著歷史發展變遷,切也切不準了。專家都無從入手的問題,在頭條發個問,老百姓能準確回答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