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制」構建幹部成長美麗風景

“導師制”構建幹部成長美麗風景

 到村裡,鄉鎮老幹部和農民說說笑笑,聊起家常。年輕幹部卻溜邊站,低頭玩手機。“這不是個別現象,我以前常見到。”重慶市北碚區童家溪鎮黨委書記趙婭說,“這種對比特別讓人擔心,老幹部逐漸退休,這些出了校門就進機關的年輕幹部,怎樣才能走近農民贏得信任?”為此,2017年4月,童家溪鎮開始試行“導師制”,請來5名有基層工作經驗的老街鎮幹部做導師,希望他們帶著年輕幹部真正走進農村、熟悉農村,把自己走群眾路線的好做法傳下來。(8月6日 人民網)

說起年輕幹部,那股充滿青春活力的朝氣就迎面撲來,給機關、社區的工作增添了新鮮血液,讓整個基層工作陽光滿滿。然而,對年輕人來講,還有一個不太嚴肅的稱謂,就是“低頭族”。由於信息時代的全面到來,一臺手機幾乎無所不能,工作也好,休閒也罷,好像都是“玩手機”。這樣一來,在年輕人的心中,互聯網裡的那個世界似乎比真實的世界精彩得多,有趣得多。於是,在進村入戶時,自然會出現“老幹部聊家常,年輕幹部玩手機”的現象。為了更好地傳承黨的群眾路線,重慶市北碚區童家溪鎮的“導師制”不失為培養年輕幹部“走進農村、熟悉農村”的好舉措。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老一輩的基層幹部之所以大多都能和群眾打成一片,基層工作開展起來也順風順水,主要原因恐怕就是他們能夠放下自己的架子,走進農民,能說“農民話”,能幹“農民事”,真正做到“零距離”。特別記得孩提時代,看到那些“幹部”下村來,夏天穿一件短袖體恤,手拿一把大蒲扇,走到田間地頭,就和種地的聊起來,有說有笑,至今想起來,都能感受到那份濃濃的融洽。我們一直要求並堅持走群眾路線,首先就是要在言行上接近群眾,才能取得群眾的信任,才能真正聽到百姓的呼聲,才能因地制宜地開展工作,才能使自己的付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下的年輕幹部們,多數剛從學校畢業就走上幹部崗位,知識雖然相對豐富,熱情也同樣高漲,但要真和農民走在一起,說得上話,拉得近距離,還真有一套學問。首先,年輕幹部要學會把頭“抬起來”。如果群眾講事情,你在玩手機,拋開能否開展工作不說,那起碼算是對百姓的不尊重。抬起了頭,就能坦然地面對群眾,至少走近了一步。其次,要具備一顆真實的“民心”。進村工作,就要把自己融入百姓,從心靈深處就要成為一位“農民”,不帶任何虛情假意。再次,要有一套工作“技巧”。這就要求年輕幹部要從理論到實踐去研究群眾,懂得用最好的方式走進他們。

這一切,光是坐在辦公室裡,沉迷於互聯網中是不可能辦到的,必須學習,向有群眾工作經驗的老幹部學習。重慶市北碚區童家溪鎮的“導師制”,就給年輕幹部的迅速成長搭建了很好的平臺。有基層工作經驗的老街鎮幹部做導師,老少“披掛”齊上陣,既是對年輕人的督導,也是對老幹部的鞭策。要想從老幹部那兒取到“真經”,就要徹底摒棄不良想法和不良行為,學好做好;作為擔任“導師”的老幹部們,恐怕光“吃老本”還不行,還需要不斷學習完善。這樣一來,新老幹部相互砥礪,相互促進,將形成幹部培養的良性循環,一支認真踐行群眾路線的幹部隊伍會茁壯成長。

“現在不溜邊啦。年輕幹部到了鎮裡村上,張大叔李阿姨,打招呼熟著呢,也能跟人家聊到一塊了。”這就是新時代年輕幹部們應該具有的新狀態。我們平常說要向老同志多學習,但很多時候都是說得正經,學得馬虎。像重慶市北碚區童家溪鎮這樣,把制度定出來,把規矩立起來,把意識提起來,把老少幹部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翻開了幹部成長嶄新的一頁,應當成為基層幹部成長的新常態。透過這農村基層幹部的“導師制”,我們可以看到,在一批群眾經驗豐富的老幹部的傾情引領下,一批又一批的年輕幹部走進“農門”,細說“農話”,構建起基層幹部成長的一道美麗風景。(文/何竹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