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的三座塔

南通人常常帶有自得口氣向客人介紹,“南通三座塔,角分四六八,兩塔平地起,一塔雲霄插。”說的是狼山頂的支雲塔、五福寺(現為個簃藝術館)內的文峰塔、天寧寺內的光孝塔。

著名教授陳從周教授,方長元、金琦等專家在南通考察後,認為塔是一個城市的重要標幟,它與其他古建築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構成了典雅的美。

南通的三座塔

支雲塔

支雲塔在狼山絕頂之處,位於圓通寶殿後,大聖殿前。按照明《狼五山志》及顧養謙《重修狼山寺記》所說,唐總章二年(669)即已建山頂浮圖,但當時浮圖形制不為史載。到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智幻主狼山時又率眾修塔,即今天的支雲塔。這次修建,形成了今天支雲塔的基本規模和形制。

南通的三座塔

支雲塔高35米,塔的第一層為地藏殿,殿中須彌座實為塔之階基,這種形制為全國罕見。實因山頂平地較少,故出塔底層之簷而為殿,古代工匠之智慧實在令人敬佩。塔四面五級,為樓閣式磚木結構,朱漆雕欄,腰簷成翹形,上覆以金色琉璃瓦。自第二層以上三面各闢一門達中央方室,無門一側於室內置佛龕一,內環以木梯。塔頂有覆缽相輪寶蓋圓光等,組成一塔剎。

南通的三座塔

1984年支雲塔重修時,曾於塔剎中發現銅佛、金錢、銀元、各式玉器及翡翠、瑪瑙、琥珀、珊瑚制的掛件飾件,還有七八塊記載修塔歷史的銀牌、銅牌等文物,修葺後時又放入鎮塔。支雲塔位於南通城的中軸線南端,支雲塔的塔尖、南通的南城門江山門(已拆,舊址在今長橋內側)和城中心的譙樓三點成線,形成南通的風水門戶,民間謂之:“山海擁金蓮,乾坤落天柱。”這是南通特有的景觀。支雲塔下為地藏殿。

南通的三座塔

袁運甫先生1983年作。

南通的三座塔

文峰塔

通城東南濠畔矗立著一座古樸莊重、高39米的塔,是為文峰塔。該塔建於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由張元芳出資。這座塔五層六面,內設扶梯,有走廊;長長的腰簷,簷角上翹,飾以龍首、走獸、仙人,下系銅鈴;塔剎細長,上有相輪七重和仰月寶瓶。

南通的三座塔

明代各地大造風水塔影響到通城,通城也因風水而造了這座文峰塔。造塔前通州籍的高官連續被罷斥,舉子進京應試不利,依風水說,認為是通州東南偏低,而建文昌閣、玉皇殿(後均為通師原址的一部分),但頹勢依舊。後又擇向選址建了三元橋和文峰塔。但建塔未久,就發生了明鐸、蘇如軾等人在塔內密謀暴動(現稱起義),焚搶了鄉紳範鳳翼等六家。於是有人又提出,通州的諸多不順是因建新城用了劍、軍兩山的石頭,鑿壞了通州的“官祿宮”,為“補山水之形勝,助文風之盛興”的文峰塔選向又錯了。選在了好鬥、好訟之向。只因明朝不久即為清所滅,於通州東南方種種矛盾的風水說,也就不了了之。

南通的三座塔

沈啟鵬先生作

張謇對文峰塔的風水無所顧忌,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作《文峰塔院東原新阡石闕銘》,其《序》說文峰塔院“地氣滂湧,醲若釜蒸,橫溢村林,縈青繚白,塔時隱時見,旭射其顛,金光散迸雲罅,心輒悅之,謂是固一州勝處也。”

南通的三座塔

龐薰琹油畫《文峰塔》,2018年6月19日,在中國嘉德2018春拍“二十世紀藝術夜場”以1782.5 萬元成交。

南通的三座塔

南通的三座塔

光孝塔

說到光孝塔,必須先說天寧寺。該寺原在州治西,建於唐鹹通年間(860-874)。宋政和年間(1111-1118)遷到現址,與該處的報恩光孝寺合併而改名為天寧報恩光孝寺。明天順元年(1457),朝廷頒旨,改稱天寧寺。這座具有宋代藝術特徵的建築,能保存至今十分不易。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南通的三座塔

1973年,吳冠中先生為寺街天寧寺寫生。

寺內的光孝塔,是南通市諸塔中最年長的一座,有碑稱:“鹹通四年(863)先城而建,”“因塔建城”,原為光孝寺遺物,寺改名後,原名僅保留在塔中。清乾隆(1736—1795)年間胡長齡在所撰碑中稱它為支提塔。

南通的三座塔

袁運甫先生1973年作。

光孝塔由較高的須彌式座塔基,八角平面,對徑不長,塔五層,每層間有磚砌的帶澀平座和反翹的腰簷,看上去塔身欣長,再加上高高的塔剎,全塔玲瓏挺秀。光孝塔歷經千年,歷代多次重修。上世紀50年代,曾經由名建築師孫支夏主持修塔。1997年修繕時,恢復了宋塔的原貌。

南通的三座塔

本篇文字取自南通市政協文史委員會編《南通建築史話》,原文字作者為孫模、崇文等。圖片張小平、蔣建民、趙春

查看更多南通本地精彩內容

請於應用市場下載“濠濱”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