駝背母親顫抖著手餵飯20年,她說是自己的兒子,活一天就要帶一天


“母親97歲,床上躺著60歲的癱瘓兒子,嚴重駝背的她每天這樣照顧兒子已經19年。7年前,老人正在給癱瘓兒子喂粥吃。兩年後,她丟下了癱瘓在床40多年的兒子,永遠的走了。她家庭貧困,卻回絕了10萬元的愛心捐款。她的“慈母之心,無聲大愛”經過網絡的傳播,感動了無數人,被網友稱為“最堅強母親”,獲得過“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敬老愛親獎”和中國好人,走的時候98歲。

她叫許張氏,一位連名字都沒有的老人,數十年用自己的堅持和無私書寫了“母愛”的名字。可在她看來,她只是做了一個母親應該做的。千百年來,母親對子女的愛從未改變,但是孝敬父母的意識卻日漸淡薄。在事業得意、愛情豐收、家庭幸福時,也許你會因為種種原因忽略了那個含辛茹苦幾十年、依然牽掛著你的老母親。然而,母親就在那裡,你得意時她默默為你高興,你失意時她挺起肩膀讓你依靠、為你分擔。

“吃飯,吃完這一口。”老人一邊唸叨著,一邊用顫抖的手,舀起一勺稀飯,在碗裡有節奏地掂兩下再餵給病床上的兒子,然後見機將撕碎的包子塞到兒子嘴裡。每天一日兩餐,她都要在兒子的病榻邊重複這樣的“工作”,看著兒子吃完飯,老人笑得臉上的褶子都擠在了一起,露出僅有的兩顆牙。她的家,在一處城鄉結合部。穿過一片低矮平房的小巷,盡頭一個青磚小院,三間磚瓦房,就是她和兩個兒子的居所。


她和小兒子住在其中一間,不到30平方米的房子內擺設簡陋,兩張床、煤爐、飯桌、幾個小板凳便是全部的家當。家裡堆得最多的是廢舊的布片,這是周邊鄰居送給老人的,每天老人都要艱難地縫補尿片,給兒子備用。多年前,17歲的兒子突然患上精神分裂症。但不幸不止於此,1990年丈夫病逝,1992年兒子又下肢癱瘓,隨後又喪失了基本的語言能力,照顧兒子的重任全部落在了她一個人身上。

老人已是白髮蒼蒼,腰背累得深深地彎了下去。但病床上的兒子雖然瘦弱,但身上乾乾淨淨,雙眼有神,雖然不能言語,但會用眼神與母親交流,完全沒有久病之人的那種木訥。除了偶爾在門口曬曬太陽,她幾乎將自己所有的精力放在了兒子身上:洗澡、做飯、餵飯、換洗尿布……老人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檢查兒子有沒有大小便,如果有就要立即清洗,然後再幫他洗身子,結束後才能開始做飯。夏天兒子出汗多,一天要給他擦好幾次身子。

老人說,到晚上先幫兒子洗澡,再看著他睡覺,他睡著後,她才能上床睡覺。她還要經常給兒子增減衣服,就連頭髮、鬍子都是她為兒子剪的。曾經有人提議出資幫助她的兒子住進福利院,減輕老人的負擔,讓她安享晚年,但被她一口回絕了。“我活一天,就帶著他一天。”老人眼神格外堅毅。


家裡只要一有訪客,老人總是起身迎接。離開時老人佝僂著身子,拄著木棍一定要送到門口,嘴裡不斷地念叨著:“感謝政府,感謝你們。”“你們送來這麼多東西我們都承情不過了,我們拿什麼來報答你們?我們不能再要錢了。”“很多好心人送來錢,老人一概不要!”一家企業老總看到她的故事後,派工作人員送來10萬元愛心捐款,被老人一口回絕了。

老人不願意要錢,一些熱心人就希望其他子女暫時代為保管,但老人還是反對:“誰敢拿人家的錢,就別認我這個娘!”當地民政部門為老人和她的兒子分別辦理了每月29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還為病床上的兒子辦了每月50元的殘疾人補助。這讓老人每當和人聊天時,總要念叨上幾句“感謝”的話。在她眼裡,她不過是盡了一個做母親的本分。

當老人從有關部門工作人員手中接過“中國好人”喜報。她很高興。老人質樸的話讓很多人動容:“是自己的兒不是?是當然要自己照顧。街道上問我還想提啥條件,我和他都不給政府出力,我們啥條件都不提。”生在舊社會裹著小腳的她沒有自己的名字,夫家和父家的姓氏加在一起許張氏就成了她為人妻、為人母后的正式稱謂。


老人生有五女二子,40年前,小兒子不幸患上了精神病,連家人都不認識,全家傾其所有為其治病,使原本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從那時起,她就衣不解帶地照顧兒子。她的背已經駝得很厲害了,即將百歲的她一輩子沒上過學、沒去過醫院、沒有出過市、沒有像其他老人一樣頤養天年。“二哥是我母親的精神支柱,恐怕也是我母親堅持活下去的原因。”另一個兒子說。

兩年之後,她丟下了照顧40多年的癱瘓兒子,安詳的走了。“母親走的時候沒受罪。”她的小女兒說,老人因身體虛弱吃不下飯,專程上門診治的醫生建議送到醫院救治。經醫生檢查,老人身體多個器官都已衰退,雖經醫院盡全力給老人最好的照顧,老人身體仍然不斷虛弱,“她在病床上還在唸叨,要感謝很多的好心人”。因放不下家中的癱兒,精神稍微好轉後,老人就堅持出院回家。回到家後直至次日凌晨2點,老人溘然長逝。

老人走的那天,很多人去送她最後一程。當我們的內心為老人的母愛和堅持震撼的同時,也想一想家中的母親吧。給她打個電話,嘮嘮家常,讓她聽聽你的故事,也聽聽電話那端那個有點“陌生”卻一直縈繞耳畔的聲音。因為,母愛是一道不滅的春暉,不論你身在哪裡,它始終照耀著你前行。更多圖集和深度人物故事,請點擊關注頭條號圖說江淮,帶給你有溫度的視覺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