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不可不知的心理學效應(三)——德西效應

家長不可不知的心理學效應(三)——德西效應

先看一件趣事: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於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老人用自己的智慧成功地到達了自己的目的,他的這種方法心理學上叫做“德西效應”。

什麼是“德西效應”呢?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曾進行過一次著名的實驗,他隨意抽調一些學生去單獨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難題。

在實驗的第一階段,抽調的全部學生在解題時都沒有獎勵;進入第二階段,所有實驗組的學生每完成一個難題後,就得到1美元的獎勵,而無獎勵組的學生仍像原來那樣解題;第三階段,在每個學生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自由休息時間,研究人員觀察學生是否仍在做題,以此作為判斷學生對解題興趣的指標。

結果發現,無獎勵組的學生比獎勵組的學生花更多的休息時間去解題。這說明:獎勵組對解題的興趣衰減得快,而無獎勵組在進入第三階段後,仍對解題保持了較大得興趣。

實驗證明:當一個人進行一項愉快得活動時,給他提供獎勵結果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內在得吸引力。這就是所謂得“德西效應”。

“德西效應”給我們家長的啟示是:當孩子尚沒有形成自發內在學習動機時,教師和家長從外界給以激勵刺激,以推動學生的學習活動,這種獎勵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如果學習活動本身已經使學生感到很有興趣,此時再給學生獎勵不僅顯得多此一舉,還有可能適得其反。一味獎勵會使孩子把獎勵看成學習的目的,導致學習目標的轉移,而只專注於當前的名次和獎賞物。

因此,作為家長和教師,要特別注意正確使用獎勵的方法而不濫用獎勵,要避免“德西效應”。

比較科學的做法是:家長首先應該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標,增進孩子對學習的情感和興趣,激發孩子對學習活動本身的動機,幫助孩子獲得成功和樂趣;其次不能以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看待成長的下一代,尤其不能總認為金錢是萬能的,這在教育孩子學習的問題上顯然是行不通的,這樣做會使孩子迷失方向,感受不到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的成功體驗,反而會容易讓孩子形成幹任何事都和利益掛鉤的思想和意識。即使是物質獎勵,也應該是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有益的,諸如買書、體育用品、樂器等藝術用品。

為了讓孩子健康地成長,家長應儘量避免“德西效應”在教育中的滋生蔓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