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叛逆期,做父母的該如何解讀?

認真揣摩


父母習慣了孩子圍著自己轉,什麼話都跟自己說,當孩子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和自己的小天地小秘密時,父母感到不適應了,甚至很失落。——相信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家長都遇到這樣的問題。

孩子處於青青叛逆期,這是孩子長大的標誌,父母應該感到慶幸。孩子在變化,父母在做法也應與時俱進,否則會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更加叛逆。具體該怎麼做,建議如下:

1、給孩子一個獨處的、自由的空間,無論是時間上,還是空間上。不經孩子允許,不隨意干涉孩子的自由空間。

2、把孩子當成一個有自己思想和意志,能夠自主決定的成年人來看待,以尊重的口氣跟孩子說話,不再用命令的方式。

3、重大事情跟孩子一起商量,特別是涉及到孩子自身利益的事。比如全家外出度假,時間、地點、目的地都和孩子一起商量。

4、讓孩子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5、跟孩子約定,除非自己尋找父母幫助,父母不主動提供幫助。


關於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我之前也做過一些解答。可關注我,瞭解更多 :)


多哈心理


心理學上認為的叛逆心理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種心理狀態,主要發生在13到18歲的青少年,原來在家長眼中性格溫順、乖巧可愛,突然就變得脾氣暴躁,行為異常。

我身邊也有這樣的案例。有位家長跟我說他兒子進入初二以後,變得不願意搭理父母了,一週也跟他說不了幾句話。你說東他偏往西,你說那是不對的,他卻偏偏那麼做。你多說他幾句,他要麼就不理不睬,橫眉冷對,要麼就暴跳如雷,大發脾氣,彷彿你就成為了他的敵人,其實這就是孩子進入青春叛逆期了。做父母的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解讀產生青春期叛逆的原因。

首先是小孩的思維發育逐漸成熟。孩子尤其是進入初中以後的孩子,大腦發育逐漸成熟,並趨於健全,對事物和世界開始有了自己的認識。由尊敬父母,相信父母和老師教的總是正確的,到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包括電視和網絡等媒體上得到的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斷,發現父母老師的觀點不對。從而產生了對父母老師的說教不信任。同時隨著生活空間的進一步擴大,發現從前一味相信父母總是正確的看法也不對。因而對父母管教產生了質疑、否定,於是逐漸出現語言上的頂撞和行為上的叛逆。


其次是小孩精神上追求獨立。由於小孩思想並未完全成熟,顧及不到他人的想法與心情,會出現認識上的片面、偏激、固執和極端化,會把父母的勸說批評都看成是對自己的干涉和限制,所以會通過對抗才能達到自己追求的獨立自主,從而向別人昭示自己已經長大了。如果他們的這些反抗受到了阻撓,失去作用,就會變得十分沮喪,甚至充滿怨恨,覺得全世界的人都跟自己過不去,從而產生叛逆。

第三是父母在教育上存在缺陷。父母的性格、行為習慣不好,他們的孩子青春期的叛逆行為表現得就會越明顯、越強烈。所以家長在這方面也應該要反思。是不是在管教孩子的過程當中,態度粗暴,不容置疑,家長作風嚴重,民主氣氛不濃,甚至用暴力使孩子屈服。還有的父母以前對孩子過於溺愛,疏於管教,當孩子出現問題了,好像醒悟過來,馬上對孩子嚴加管教。這樣讓孩子無所適從,甚至達不到父母的要求,破罐子摔破。

作為父母的應該從以上幾個方面來對孩子的青春叛逆期進行解讀。而作為父母,還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1. 做孩子的榜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家長要注意加強自身的修養,對具有逆反心理的詞語,能夠採取一種更科學,更寬容的思維去對待,用人格魅力去取得孩子的信任和尊敬。
  2. 做孩子的朋友。在教育學中,“平等尊重”常常被作為首要原則提出來。現實生活當中的家長卻端起家長架子,耍起家長權威,要求孩子順從自己的意願,對孩子進行過多幹涉和保護,甚至表現出不信任,盤查跟蹤孩子。這樣會讓孩子產生牴觸心理。所以作為家長,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放下身段,平等的跟孩子溝通,營造和諧的親子關係,做孩子的朋友。
  3. 做孩子的心理醫生。家長要在日常生活中關心孩子的一言一行,經常與老師聯繫,及時瞭解孩子的行為改變。一旦發現孩子的思想和行為有偏差,要及時的加以引導和溝通。這個時候父母的耐心是最重要的,父母要經得起折騰,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堅定的信念。

孩子的叛逆問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家長負有很大責任,家長一定要對孩子有信心,千萬不要放棄孩子,拒絕和孩子溝通。孩子有叛逆不要緊,只要找到問題的根源,採取積極的態度去解決問題,我相信你的孩子一定會平穩的度過青春叛逆期,健康快樂的成長。

教書匠老楊


所謂叛逆期,就是孩子不象以前那麼聽話了。造成這種不乖的原因是成長過程中生理和心理上兩種因素,這是自然規律,階段現象,不必大驚小怪,但也不能不聞不問。我認為對待孩子可以採用兩種方法。

第一,理性處理。自己的孩子父母應該是最知道他(她)的秉性,如果近期忙瞭解不夠,這就需要拜訪老師,有必要還可以訪問他的同學,總會弄清楚叛逆的根源在哪裡。既然找到了根源,還愁找不到對症下藥的方子!或輕描淡寫,視而不見,靜觀其變;或濃墨重彩,藉此喻彼,循循善誘,深入淺出進行交流互動,也許就能解開那糾結的疙瘩,舒緩他鬱悶的情緒。

第二,感性認知。極個別孩子有時超常犯規,或損人利己,或目無尊卑。這類孩子只是理性溝通是不夠的,還必須肉體和靈魂相碰撞,才能擦出火花。古前話說過,不打不成人,打過做官人。這應該是古人教育叛逆期孩子使用的一種方法,有那種情況的不妨也可以效仿一下。

總之,家長在孩子叛逆期不僅要無微不至地關懷他們的飲食起居,學習進展,還要體貼入微地關心他們的思想動態,讓他們平穩過渡這個生理動盪期。



以前每次聽到別人說孩子越大越不省心,就非常的不理解,總以為孩子越大肯定越輕鬆,直到這些事情實實在在的發生在自己身邊才明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特別是孩子青少年時期正是對什麼事情都懵懵懂懂的年紀,真的是再他們看來關愛多了不是,不關心也不是,真是左右為難?在我生活的地方周圍有許多爸媽不在身邊的孩子(父母也是為了家庭孩子更好的生活而在外地工作)就有一個剛上初一的女孩,因為父母經常在外地工作,孩子和弟弟妹妹由老人們經常輪流照顧,女孩想讓父母可以就近找個工作,可以和父母有更多的時間在一起,但是父母卻想多掙點錢以後可以在家更好的照顧孩子和老人,但是是孩子不理解。過完年父母走後孩子就感冒發高燒,但是她卻不和照顧他們的老人講,直到在學校上課暈倒,被老師送到醫院才知道孩子已經發燒很久,而且已經全身器官衰竭,悲劇就這樣產生了。




這件事情也說明你父母和孩子之間缺乏溝通和陪伴,其實在孩子青春期叛逆期的時候父母更多的是需要溝通、引導、需要更多的耐心來陪伴孩子。


小漁兒的育


1、給孩子絕對的尊重。通常叛逆期的孩子不願意家長干預自己的事情,回到家甚至關閉房門,要求獨處。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如果房門緊閉,要敲門進去;不能隨便翻看孩子的日記、書包;不要猜忌孩子的一些行為;不要草率下結論,尤其是早戀、不學習、和老師對抗、和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等等這類孩子特別敏感的事情上。

2、忌嘮叨。青春期孩子最怕的是爸爸媽媽的嘮叨,這是對孩子無的放矢、盲目教訓的表現,會讓孩子離你越來越遠。

3、理解溝通。孩子回到家不高興很煩躁的時候,家長不要強行去溝通,尤其不能問:“你這是怎麼了?跟媽媽說說”這一類的話。一般情況下,吃飯的時候,家長可以提起一個比較輕鬆的話題,接著話題說說自己對一些事情的看法,慢慢讓孩子參與進來。當孩子覺得父母沒有針對她的意思的時候,會放鬆心態,參與話題。

只有當孩子覺得家長理解了孩子,不會給他壓力和斥責,且能夠給他一些有價值的意見,他才會願意說出自己的事情,所以,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幫助孩子分析並給出建議。


大紅媽媽大本營


孩子在叛逆期,做父母的該如何解讀?

孩子在叛逆期,我相信這是很多父母最頭疼的事情,大多數的家長束手無策,正因為不知所措,所以弄得孩子越來越叛逆,家長越來越沒辦法。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出現叛逆期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這是人生經歷的必由階段,只是有的孩子表現突出,有的孩子表現不明顯罷了。隨著孩子成長慢慳進入叛逆期,主要表現在不願意與父母溝通、不願意聽從父母的說教、自尊心極強、渴望獨立等等。大多數家長未能正確對待孩子的叛逆期,所以才導致矛盾激化。在這裡有幾個小小的建議給有叛逆期孩子的家長,希望有所幫助。

一是多一些體諒和尊重,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人品和性格。很多父母總是認為孩子的叛逆是不聽話造成的,其實不然,孩子在成長叛逆期,他們非常渴望獨立自主,很多家長往往不懂得體諒和尊重孩子,對孩子的生活喜歡事無鉅細,打破沙鍋問到底,不允許孩子擁有自己的個人隱私,甚至有些家長受虎爸虎媽教育的影響,採取“以打代教”的方式,這些教育方式往往適得其反。我們的家長應該學會體諒孩子,尊重孩子,培養獨立自主的性格和習慣。

二是身教勝於言教,用行動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叛逆期的孩子,由於不聽話,容易與父母發生爭執。很多父母對於這種情況,往往希望通過說教,試圖讓孩子改正自己錯誤的做法。然而,家長往往不清楚孩子討厭說教,潛意識的認為父母的說教就是在批評自己,這對於叛逆期自尊心極強的孩子無疑是矛盾的激發劑。所以在這個時期儘量用行動代替說教,用行動引導孩子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是蹲下來說話,與孩子成為最要好的朋友和知已。

作為家長,要與自己孩子交朋友,自學站在朋友角度跟孩子溝通和交流,掌握孩子的思想變化和情緒變化。很多家長在跟孩子談話時,往往是高高在上的姿態,說教的語氣,這樣很容易讓孩子抗拒與家長交流,家長往往無法真正瞭解孩子。‍‍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家長以朋友的身份,用雙方平等的姿態,站在朋友的角度跟孩子溝通和交流,才能更好的掌握孩子的思想變化和情緒變化。







我愛我家廖傳學


感謝謝頭條教育聯盟的邀請。

關於孩子叛逆期的問題,之前我也有過回答,可以關注。

作為一個80後。

作為一個家中的長女。

同時結合自己家教時曾經教過的幾個孩子。

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回答。

一、首先解讀你的問題

1、最近發現孩子脾氣大很煩躁

我現在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

我發現,其實我也有脾氣大很煩躁的時候,我相信,您也是。

有時,可能沒有原因。只是心情不好。

那當我們心情不好時,我們想怎麼樣呢?

是希望家人圍繞在你身邊不停問你:怎麼了?怎麼了?

還是,“想靜靜”

別問“靜靜”是誰了。

讓孩子好好自己呆一會兒,他一會兒自己就好了。

2、諮詢老師後得知這屬於正常的青春叛逆期

家長會,家長群等等,老師創造了很多和家長交流溝通的橋樑。可以說,家長對孩子在學校的一舉一動了如指掌。

但是,有的時候,可能一件小事,會被老師過度解讀,再傳遞給家長時,家長又將這個問題放大了兩倍。等由質問的口氣發洩到孩子身上時,這個問題的的嚴重性已經放大了十倍。

如果老師和家長的見面,變成了讓孩子挨訓的事件,後果只能是:憎恨老師、討厭學校。

影響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失去道德感。

在這件事情上,青春叛逆期的定義也許是過度解讀了。實際情況可能是:孩子只是一兩次上課遲到、和同學口角的小事件。


別把孩子逼成叛逆期。

3、和孩子想多溝通溝通時,孩子就表現的很牴觸不耐煩的樣子

記得當家教時,我曾經教過一個女孩子,叫倩倩,上初二。

我們倆當時衣服、鞋子一起穿。

倩倩曾經對我說過一句話:

我爸媽,一說找我談談,我的頭皮就發麻。就有一種攤上大事兒的感覺。特別是我媽,不知道從什麼書上學了一堆套路。虛死了。

想想,我當時上學時,也是這種感覺。

我帶過的幾個學生,也都這樣說。

家長口中的溝通,在孩子眼中,是監視、審視、質問。

你說,效果能好嗎?

4、如何使孩子不煩我們


任何改變孩子的打算,都必須從改變家長自己做起。

我的感覺是:平常心

從心裡覺得就是平常的孩子,他很正常,就是我們家的一分子,不需要特別對待。

當孩子表現出,煩你,或者不愛說話的時候,你千萬不要說出這件事,更不要來回嘮叨、教訓他。

就裝作不知道,該讓他幹活,讓他幹活,該和他說話,和他說話。

我弟弟當時上高二還叛逆呢。校長都和我爸爸聯繫讓他退學呢。

我爸當時聽我的,就當一切不存在。

結果我弟高二時,忽然自己醒悟了。

用我弟的話就是:怎麼沒人罵我呢?我要好好學。

最後,考了了一本。(這個例子,可以在我以前的問題中看到,這裡就不多說了。)

5、我們該如何瞭解孩子的心理狀態

允許孩子有自己的隱私。

孩子比雷達還靈,他們能從你的眼神、語氣中捕捉到你所有的真實態度。

所以,當他想告訴你的時候,你非常坦然的聽就好了。

如果,孩子不想告訴你時,那就暫時等等吧。

有些問題,孩子自己會處理好的。

我們要堅定一個信念:好多事情,只是一個小事,不是一個錯事。而每個人的成長都需要經歷這些小事,它們甚至比做功課還重要。

二、我的叛逆期

做為一個經歷過叛逆期的80後,回過頭看當年的自己。

講一下,我當時的感受吧。

事情的起因是,男同學的一次打架,傳到班主任耳朵裡,成了:為了爭著做我男朋友

班主任和我父親很熟。

我父親很生氣。說了很多重話。

當時的情形發展到最後成了:班主任不讓男同學和我坐同桌。(當時班上是一男一女搭配坐,唯獨我特殊)

那種感覺,我一輩子也忘記不了。

被獨立,被誤解。

我那時候,脾氣大,很煩躁。

不想和父母、老師再溝通。

因為:反正,我說什麼,他們也不相信。

然後,父母、老師都對我更好奇,每天用審視的眼光盯著你。

我脾氣更暴。

這一切,就像一個死循環,沒有出口。

轉機是,初三我們換了班主任和各科老師。

我覺得:一切都是新的開始。開始拚命努力。這麼說吧,英語課文我現在全部都可以背誦下來。

畢業時,我已從全年級300之後,升到了20多名。

當時英語是差一分滿分,語文全縣第一名。

此後,就是重點高中,大學,一路學霸到現在。

三、我的建議

說了這麼多。

我的建議就是:

第一:改變態度

在孩子發脾氣這件事情上,態度平淡。不發脾氣不表揚,發了脾氣不批評。

這個問題上保持平常心,讓孩子不因為發脾氣的問題而感覺有壓力

第二:不管

如果孩子確實已經出現叛逆的情況,就不要指望十天半月就能平復。家長要有耐心,你要認識到這個問題是每個孩子都經歷的階段,然後徹底的坦然。

在這個過程中,千萬不要躲在暗處盯梢。然後,再忍受不住嘮叨。那麼一切前功盡棄。

第三:不要談條件

不要說,你考上大學,媽給你買新手機,或者出國玩兒。這一類話,都會對孩子的情緒造成消極影響。而且教會孩子用無理要求來要挾父母。


山那邊好地方


謝謝頭條教育聯盟的邀請!

孩子進入青春叛逆期是正常現象,但是,不是每個孩子都有叛逆期,就像不是每個女人都有更年期一樣!


為什麼?

因為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也在增長。父母不再是那個高山仰止的形象了,而是越來越顯得“不成器":教一道題是錯的,無所事事,喝酒抽菸,打麻將,生活懶散,沒有上進心,得過且過……

在他們心中,父母的形象已經這樣了,你想,你的說教會有效力嗎?

孩子再大一點了,隨著自己碰壁的增加,覺得人的一生也就這樣了,就不怎麼討厭父母的“不爭氣"了,親情和感恩以及理智會佔據一定位置,這時候,叛逆期也就結束了。

作為家長,看了我的回答也別難受,沒辦法,就這樣。改變的唯一方式就是提高自己,自己有出息,孩子就不叛逆了。


愛河北人


因為有二寶,我一直在分析總結大女兒教育上的心得體會,希望可以吸取經驗教訓。我覺得和青春期孩子的交往,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1.父母不要過分嘮叨。

父母,特別是媽媽最容易犯這個錯誤,我也總是忍不住對女兒嘮叨,比如飯多吃點,作業做快點,衣服多穿點。每次她都是露出非常不耐煩的表情。

後來我發現,這樣做除了讓女兒嫌棄我嘮叨,其他一點作用也沒有。我叮囑的事情也都白說了。其實我們試試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或者想想當初我們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候,不是也最討厭父母嘮叨個沒完嗎?

2.父母嘗試和孩子交朋友。我和我女兒的關係比較好,這是讓我非常高興的事情。即使現在進入青春期,女兒不大願意和大人交流,但是她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過來和我聊天,講當天學校發生的各種事情。

我遇到過有些家長,在孩子面堅持要有家長的威嚴,生怕孩子和自己太隨便,管教不了孩子。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對孩子太過嚴格,會讓孩子過分壓抑。只有在寬鬆的家庭氛圍下,孩子才能自由放鬆,更好地發揮天性。

3.讓孩子有自己的空間。孩子希望有獨立的空間,一開始我們也沒意識到這一點。那時發現,女兒總喜歡呆在自己的小房間裡,外出的時候,也總是自己獨自行走,不願意和我們並排走路。

後來我看到一篇文章,說青春期的孩子希望通過獨立的方式,來證明自己長大了。所以,做家長的一定要理解孩子,給孩子獨立的空間,包括獨處,也包括獨自出行。

為人父母是件難度很大的事情。每個孩子的性格脾氣都不相同,家長也只能摸著石子過河,用各種方法來教育子女。特別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更加需要父母用心養育。

我希望有機會能同家長繼續討論,分享經驗體會。


用戶93607360829


叛逆期!一個錯誤的定義。

孩子在一些特定的時期有超過父母想象的表現,使父母應對不及,我們往往就冠之於“叛逆期”。其實這些特定時期是孩子成長的爆發期。就如同一顆種子播種後,它的發芽,生根,拔節,開花,結果,每個時期的表現都是不同的,我們要給以不一樣的照料。

我從不認為我的孩子有叛逆期,或者說孩子一直都處在叛逆期,自打她一出生我就隨時隨地的關注她的身心變化。叛逆無非是指孩子的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表現出的不合作。可是有幾多父母關心過兒童的心理需求,我們有真的蹲下來以孩子的視線水平去看這個世界嗎?為什麼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堅持要穿自己選定的衣服去呢?孩子上小學的時候提出如果放學回家先做家庭作業就會錯過精彩的兒童節目,家長作何處置?如果孩子中學階段有對異性表示好感,父母要大驚失色嗎?孩子要求不要翻動她的東西,你會偷偷去看嗎?怎樣讓孩子自願的和你交流一切問題,包括性的問題?

當我們把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些階段定為叛逆期,那我們就是把自己放在對抗的位置,做出要求孩子符合已定規範的改變,衝突隨之發生。一旦我們把這一時期看做是孩子成長的爆發期,我們就會仔細觀察,隨時量變成長環境,創造出一個適合他們心理成長的氛圍,同時成為一個進步的成長的的父母。

父母不是與身俱來的,也是從孩子長大後成為的父母,可是,一旦我們做了父母后,常常固化了我們的角色。假如以孩子的視線水平看問題,彎下腰看和蹲下來看,效果是不一樣的。因為此時心臟處的水平位置不一樣。所以,當你有了孩子以後,請跟隨孩子再成長一遍,你就成為一個合格的父母了。

放下“叛逆期”的假定,愉快的跟隨孩子再成長一遍,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