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之後,德國軍隊是如何發展的?現狀如何?

見微而知著


現在的德國軍隊成立於1955年,由當時的西德國防軍轉化而來。到2017年,德國陸軍的兵力只有6萬多人。

二戰結束後,盟國解散了納粹國防軍。但是,1950年,當西歐國家在考慮建設防禦共同體,以對付蘇聯集團時,認為絕不能少了西德,於是有了建立4支裝甲部隊、2支機械化部隊、25萬常規軍隊的計劃。1952年,西德議會批准了這一計劃。

1955年,西德軍隊正式成立,第一任司令是納粹德國時期的裝甲兵上將漢斯·羅蒂格爾。但是直到1959年,計劃中的部隊建制,才算基本完成。此時的西德士兵,只有10萬人,裝備的是美式武器,並正式成為北約武裝力量的一部分。

為應對蘇聯戰術核武器的發展,西德軍隊在不久之後又進行了組織再造,使其在進攻與防守時都能很快轉換,並特別注重研發和配備最先進的武器。到冷戰結束時,西德軍隊已有8支裝甲部隊、6支機械化部隊、一支空降部隊、一支山地部隊,兵力約30萬。

西德將自己與納粹國防軍堅定地區分,宣佈繼承的是19世紀後期普魯士軍隊的傳統。這些部隊,分別隸屬於北大西洋組織的北方集團軍、中央集團軍、波羅的海軍團和荷蘭軍,重點防衛的是東邊與北邊的防線。

1990年東西德合併以後,德國軍隊38萬左右。除了原有的兵種,又成立了特種部隊。但是,新世紀以後,德國和歐洲許多國家一樣,大規模裁軍。到2017年的數據,德國的常規部隊人數,不足20萬,另有數目不小的預備役部隊。


世界真的很大


從冷戰邊界到和平中心

戰後德國本來沒有軍隊,因為戰勝國擔心德國再武裝後又要導致新的戰爭。沒想到,因為東西方冷戰的開始,德國正處於冷戰的交界線上——蘇聯有34萬軍隊駐紮在東德,1994年才撤軍——所以,一方面北約駐軍西德,甚至安置核武器,同時也希望西德再武裝。西德從1950年開始籌備,到1955年正式成立聯邦軍隊。

  按照憲法,德國軍隊只能侷限在保衛德國本土,不能出境。戰後西德與西邊的鄰居們關係很好,還發展出歐共體到歐盟,民主國家之間根本不可能發生戰爭。唯一受到戰爭威脅的是東側,所以許多軍隊部防、戰備器械都是考慮抵禦蘇聯進攻,例如定製非常昂貴的直升戰鬥機,技術上就是摧毀蘇聯坦克群的進攻。兩德統一時,西德有50萬軍隊,東德9萬軍隊中有2萬加入西德軍隊,東德的軍備如坦克、戰機等,有的被廢棄,大致還能用的就賣給它國,例如坦克賣給土耳其,米格29戰機賣給波蘭,39艘軍艦賣給印尼等。在“2+4柏林談判”中作出決議,兩德統一後德國要裁軍到37萬以下。其實,在歐洲民主的環境下,德國哪用得上37萬軍隊?當年德國是東西方冷戰的邊界,現在成為東西方和平的中心。所以,德國一直不斷地裁軍,還可以省下一大筆軍費用於經濟建設。即便如此裁軍,德國2013年國防預算為332,6億歐元。當然,德國靠國防工業賺的錢也不少。

做聾子不成,被迫參與世界維和

冷戰結束之後,世界上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專制政體,在那裡依舊戰事不斷。聯合國頻頻調停,派遣聯合國維和部隊,即要求各國、尤其北約國家出兵。德國籍口由於二戰的歷史原因,德國軍隊不宜開赴德國以外的地區,以免給人造成侵略它國之嫌。以此德國對世界上的戰亂現象裝聾作啞,只給予人道援助,或為北約出錢,但不出人。北約國家顧不上二次大戰的歷史傷痛,認定德國是在逃避國際責任,強烈要求德國也出兵戰亂地區。實在無可奈何之下,德國只能出兵科索沃、阿富汗、蘇丹、黎巴嫩等國,為此還引發幾場反戰人士向德國國防部起訴的官司。反戰者的理由之一是:當初戰後重建德國軍隊是維護德國的民主與人權,現在德國軍隊開赴亞洲、非洲,也是為了維護德國的人權?幸好憲法法院網開一面:維護世界和平也是維護德國人權的一個方面。

  現在有6500名德國官兵在這些地區,國防部考慮最多派遣1萬官兵出國維和,在道義上響應聯合國號召——出國維和成為當今德國軍隊的唯一功能。迄今為止,德國軍隊在海外維和中已經死難50位士兵,每次死難士兵歸葬德國,德國國防部長都要親自參加葬禮,國防部長參加的葬禮的次數恐怕要超過參加國防會議的次數。

德國軍事工業及其限制

  儘管東西方冷戰結束,但地區性衝突依舊存在,國際上軍火生意依舊火紅。據歐洲飛機制造商“空中客車”預計,到2031年全世界的航空母艦數量將要翻倍,需要2,8萬架大型新式飛機。全世界艦隊將從現在的15556艘提高到32550艘。德國看到這一巨大的商機,德國政府正在積極行動,希望能加快發展軍工工業,以分得這一國際利益。在以往的10年中,德國軍工工業年增長量達到5,4%(國民經濟增長只有2,5%),就業人數增長量達到3,1%(整個經濟領域只有0,6%),即軍工工業增長速度大大超過國民經濟增長速度。

  因為德國有史以來就是工業大國,所以有時以來也是軍工工業大國,例如中國清朝的大炮幾乎都是從德國克虜伯公司進口。只是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戰敗,根據凡爾賽條約德國限量生產武器,受到歐洲列強的監督,且嚴禁武器出口。納粹時期德國軍工又迅猛發展,戰敗後德國成為被佔領國,在德國非軍事化的政策下被規定不準再生產武器。直到上世紀50年代中葉,因為東西方冷戰,西德靠向北約,從而被容許重新武裝,德國軍工工業再度起飛。上世紀70-80年代,德國掀起反戰和平運動,可惜也沒有抑制德國的軍工生產與出口,相反發展得更快。

  2001年911事件後,德國籍國際“反恐”之際大規模擴大軍工工業,相對2000-2004的五年,2005-2009的五年德國軍工工業擴張22%。因為軍工工業利潤高,一些本來同時生產民用和軍用產品的企業,出售其民用產品部分以提高軍工產品的比例,例如BAE Systems公司就將其空中客車的產生部分出售了。當然,因為技術發展,1990年德國軍工工業有29萬從業人員,到2002年只剩下8萬。據瑞典SIPRI研究所2010年統計,德國現在雄踞全世界第三大軍工產品出口國,僅次於美國與俄國。主要出口地為希臘、南非與土耳其。


青年史學家


德國聯邦國防軍(德語:Bundeswehr)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武裝力量的統稱,由陸軍、海軍、空軍、聯合後勤總部(德語Streitkräftebasis)及聯合醫療部隊(德語:Zentraler Sanitätsdienst)所組成。現在的德軍仍是世界上30個最強大的軍隊之一,軍事實力在歐盟國家中僅次於法國。2014年德國軍費開支為36.6億歐元約佔GDP比重的1.2%。現役部隊17.7萬人,預備役部隊40000人,準軍事部隊2.465萬人,其中聯邦邊防警察2.41萬人、海岸警衛隊550人。

全國共有軍事基地734處。

冷戰結束和德國統一後,德國的安全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已從原來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前線國家”變成了安全係數大為增加的歐洲的中心。由於波蘭、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約,德國的鄰國除了友鄰就是盟國,德國已不再面臨直接的外來威脅。從內部環境看,德國的統一使其綜合國力劇增,人口在歐洲僅次於俄國,經濟實力首屈一指。但德國認為,目前國際形勢依然動盪不定,不確定因素仍然很多。在歐洲及其邊緣地區,由於存在政治、經濟、社會、民族和宗教矛盾及領土糾紛,發生地區性危機和衝突的可能性增加,局部衝突呈上升勢頭;原蘇聯地區的動亂以及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仍對德國構成“不可忽視的潛在威脅”;核、生、化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遠程運載工具在世界範圍內的不斷擴散,對德國的安全利益構成了新的威脅;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各地區爆發局部戰爭和衝突的可能性有增無減,使德國面臨著難以預測的"危險"。面對新的歷史條件,德國對國防政策進行了全面調整,其謀求目標已開始跨越“國界”,從過去的謀求生存併為最終實現德國統一創造條件,轉為著眼於承擔未來歐洲和世界和平與安全的責任。總的看來,德國國防政策主要是為實現世界政治大國的總目標服務。其戰略是:
(1)繼續依靠北約集體防禦,並藉助北約東擴維護自身安全。(2)積極推進歐盟一體化進程,並藉助在地緣政治和歷史淵源上的優勢,擴大在東歐和獨聯體國家的影響,最終實現東西歐融合,建立以歐盟為核心的全歐安全秩序。(3)謀求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躋身世界政治大國行列,力圖在維護歐洲和世界的安全與穩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德國統一後,根據歐洲戰略形勢的變化,對軍事戰略進行了重大調整,從原來主要依賴北約核威懾來對付歐洲的大規模戰爭,轉變為投入常規力量同盟國一起“處理”歐洲的局部危機和對付局部戰爭,特別是重視通過控制局部性衝突達到確保本國安全和歐洲穩定的目的。其要點是:(1)在軍事戰略思想方面,從過去主要針對蘇聯、華約集團的“前沿防禦”轉為準備以對付各種危機為主的“多方位防禦”。(2)在軍事部署方面,由過去的“前沿部署體系”改為“均衡兵力部署”。(3)在作戰方針上,由過去對付可能在德國本土發生的大規模戰爭轉而應付在歐洲及其邊緣地區可能發生的局部衝突。

德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3%用於國防,遠低於2014年9月北約峰會確定的2%的目標。實際上任何一個歐洲國家的軍費開支都無法同美國、俄羅斯相提 並論,但聯邦國防軍有一些難以解釋的特點。英國36%的預算用於支付人員工資,而德國則高達50%。德國用於軍隊開支的320億歐元中只有16%花在了購 買和維修裝備上。除了組織不足和分配不合理之外,在這個尚未擺脫昔日戰爭幽靈的國家,人們對入伍仍缺乏熱情。德國的人口比鄰國法國多出了1400萬,軍人 卻比鄰國少4.2萬。 與此同時,德國還是世界第三大武器出口國,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

陸軍總人數為60,474人
主戰坦克:“豹”2型 328輛。
步兵戰車:黃鼠狼步兵戰車388輛、美洲獅步兵戰車144輛 、鼬鼠1/2型空降戰車 48輛。
裝甲偵察車:Fennek輕型裝甲偵察車248輛、BV 206S全地形車379輛 。
裝甲輸送車:TPZ FUCHS 1100輛、拳擊手裝甲運兵車272輛 、灰熊多功能運兵車、丁香1/2型防地雷反伏擊車 725輛。
牽引火炮:105毫米161門、155毫米192門。
自行火炮:M270多管火箭炮38輛、PZH2000自行榴彈炮99輛坦佩拉120MM自行迫擊炮86輛、“獵豹”35MM自行高炮280輛。
反坦克火箭筒:Panzerfaust -3、MATADOR 、古斯塔夫。
反坦克導彈:米蘭反坦克導彈、長釘反坦克導彈。
高炮:20毫米1145門。
地空導彈:毒刺導彈。
武裝直升機:虎式武裝直升機80架。
運輸直升機:UH-1直升機115架、NH-90型80架。
聯絡直升機:t30-105M型95架、“雲雀”Ⅱ型40架。
海軍2.66萬人。編有1個艦隊司令部、5個分艦隊和1個海軍航空兵師。海軍部署在北海和波羅的海沿岸區域。
潛艇:206/206A級12艘、205級2艘。
驅逐艦:“呂特晏斯”級2艘。
護衛艦:“不來梅”級8艘“布蘭,登堡”級4艘。
導彈攻擊快艇:“信天翁”(143)級10艘、“獵豹”(143A)級10艘、“虎”(148)級8艘。
水雷艦艇:“哈默爾恩”(343)級10艘、“三駕馬車”(351)級4艘、“林道”改裝(331)級3艘、“弗蘭肯塔爾”(332)級12艘、“弗勞恩洛布”394級5艘、無人反水雷艇1艘。
通用機械化登陸艇:5艘。
各級供應補給艦45艘。
海軍航空兵 4200人,裝備作戰飛機67架,其中“狂風”型戰鬥機50架,“大西洋”型海上偵察反潛機10架;直升機39架,其中“海王”型救援直升機22架,“海山貓”型艦載直升機17架。
德國空軍設有戰役司令部和中央管理局(都在科隆)。戰役司令部編有3個航空師(第1、第2、第4師)。空軍戰鬥力的基礎是歐洲(德國、英國、西班牙、意大利)聯合研製的“颱風”戰鬥轟炸機。空軍編有10個戰鬥機聯隊、6個防空導彈聯隊、3個空中運輸聯隊、2個通信團、2個雷達指揮團和6個供應團。作戰飛機457架。空軍重點部署在中部和南部地區。
攻擊/戰鬥機:龍捲風攻擊機85架、狂風戰鬥機200架、颱風戰鬥機180架。
運輸機:C-160型45架、A-310型5架,A-400M型6架、圖-154型1架。
教練機:T-37B型30架、T-38A型35架。
地空導彈:“霍克”型72部、“羅蘭”型89部、“愛國者”型36部。
德國《基本法》規定,聯邦總理為戰時軍隊的最高統帥。最高國防決策機構為聯邦安全委員會,成員有聯邦總理、聯邦國防部長、外交部長、內政部長、經濟部長、財政部長和總理府特別任務部長等,由聯邦總理任主席。國防部為政府中的一個部,是最高軍事行政機關。國防部長在和平時期是軍隊的最高首長,根據聯邦總理提出的政策方針,負責領導和管理陸、海、空三軍,並通過軍種監察長對部隊實施指揮。武裝力量由正規軍和準軍事部隊組成。正規軍分陸、海、空三個軍種。聯邦國防軍總監察長是全軍第一軍人和政府的首席軍事顧問,主要負責制定國防總體方案、建軍規劃等工作。武裝力量指揮參謀部為總監察長的辦事機構,總監察長通過武裝力量指揮參謀部對全軍實施業務領導。陸、海、空軍軍種監察長是本軍種的最高指揮官,負責本軍種部隊的戰備訓練和行政管理,參與制定和實施國防總體方案。平時,國防部長在軍隊勤務方面通過軍種監察長實施對部隊的指揮,在行政和專業事務方面則通過國防部各職能部門和總監察長對部隊實施領導。戰時,全軍指揮權由國防部長移交聯邦總理。  
目前德國
駐波黑北約穩定部隊2369人,駐格魯吉亞聯合國觀察團軍事觀察員10人,駐伊拉克/科威特聯合國觀察團14人,駐科索沃北約維和部隊5300人。還首次進駐法國。  
在德國國內,還有兩個北約國家在其境內駐軍,其中英國駐軍20600人,美國駐軍37580人。美軍第7野戰集團軍(總部位於威斯巴登)編有第2騎兵團(相當於1個“斯瑞克”旅)、第12陸航旅、第7防空團、第18工兵旅、第16保障旅、第18憲兵旅、第66偵察旅、第2和第7通信旅。很顯然,主要都是輔助和後勤保障部隊,沒有坦克、步兵戰車、自行火炮和多管火箭炮。位於德國拉姆施泰因基地的美國空軍第3航空隊編有第52航空聯隊(大約50架F-16戰鬥機)和第86航空聯隊(C-130、 C-20、C-21A、C-37A運輸機)。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規定,德國國防部長擁有德國聯邦國防軍的最高指揮權,而在戰時則由德國總理統領。德國的義務兵役制斷斷續續地持續了近200年,上一次重啟義務兵役制是1957年。自2010年7月1日起,德國人服兵役時間由9個月減至6個月。根據截止2014年的《義務兵役法》規定,所有年滿18歲的適齡男子都必須在聯邦國防軍服役6個月,而不願服兵役者則必須到養老院、孤兒院等社會機構參加民事服役。2010年12月,德國聯邦政府通過了提案,將於2011年7月1日起取消義務兵役制。聯邦國防軍將由全職士兵、兼職士兵和自願兵役組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被解除武裝,聯合國勒令德國不得重建任何武裝部隊,只能保留小規模的國境防衛隊及掃雷艇部隊作為防衛之用,德國的國防由四個佔領國美國、英國、法國及蘇聯的部隊共同負責。然而朝鮮戰爭後,隨著東西方兩邊陣營的關係開始緊張,各國對德國的非軍事化政策有所改變。1949年德國分裂為屬於社會主義陣營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和資本主義陣營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蘇聯更讓東德秘密重新建軍,因此美英法三國便開始考慮解除對德國的軍事禁令。1950年,西德第一任總理康拉德·阿登納在萊茵蘭-普法爾茨召集前國防軍的高級將領商討創建全新西德軍隊的事宜,討論確定了新軍隊的基本構思。後來,自由民主黨出身的前將領哈索·馮·曼陀菲爾提議把新建的軍隊命名為“聯邦國防軍”(德語:Bundeswehr),獲得德國聯邦議院確認。
1955年11月12日,聯邦國防軍正式建立,該天是普魯士將領沙恩霍斯特(Gerhard von Scharnhorst)誕辰二百週年。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的修正案後,1955年西德正式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6年開始推行全國徵兵制,18至45歲的全國男性必須義務服兵役。
冷戰期間,聯邦國防軍成為北約在中歐的防衛主力。當時的聯邦國防軍擁有四十九萬五千人的兵力,以及十七萬的非現役的文職人員。陸軍三個軍團由十三個師所組成,坦克及裝甲運兵車亦經過武裝;空軍大部份的戰鬥機成為北約聯合防空軍(NATINAD)的一部份;海軍則在北海及波羅的海進行巡邏。
1990年兩德統一後,美利堅合眾國、大不利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國)、法蘭西共和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四國與西德政府簽署《德國最終解決條約》(英語:Treaty on the Final Settlement with Respect to Germany,德語又稱:Zwei-plus-Vier-Vertrag即“二加四條約”),聯邦國防軍削減三十七萬人,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國家人民軍解散,其中大約五萬人併入聯邦國防軍。在這五萬人當中,很多都因為役期屆滿而離開,而國家人民軍的軍官則繼續日常任務。
國防軍裝備的“豹”2坦克
此外,很多聯邦國防軍用不著的東德軍備都被廢棄拆除,或是賣去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及印尼等國,國家人民軍擁有的裝甲運兵車則悉數售予土耳其。
今天的聯邦國防軍主要參加一些聯合國實行的國際維持和平任務、人道救援任務及北約的軍事行動。2000年以後,聯邦國防軍改制,增加了聯合後勤總部(德語:Streitkräftebasis)及聯合醫療部隊(德語:Zentraler Sanitätsdienst),以統合三軍的後勤支援事務。德國聯邦國防軍成為北約的一員後,負起了防衛中歐的義務。德國基本法第87條a中規定,聯邦國防軍的活動只限於防衛以及救援事務。
德國聯邦國防軍在海外執行和平任務的範圍
但是在1990年以後,國際政局起了很大的變化,聯邦國防軍也因著這個變化改變了行動的範圍。1994年,聯邦憲法法院認為基本法所定的“防衛”不只在於防衛德國國境,也包含防止國際間的紛爭及危機等。據此,德國聯邦議院同意聯邦國防軍參與北約的境外活動,聯邦國防軍開始活躍在一些國際事務中,如1996年至1999年間的科索沃戰爭,德國國防軍(以空軍的形式)自1945年以來第一次加入戰鬥,參加了北約侵略塞爾維亞的巴爾幹戰爭。亦有參與在柬埔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阿富汗、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索馬里、蘇丹及剛果民主共和國的軍事活動及維持和平任務。目前德國有近3000軍人在執行14項國際使命,但在柏林同意參與在敘利亞打擊“伊斯蘭國”組織目標的國際聯盟之前,沒有一項使命是開展進攻性行動的。

現今的聯邦國防軍(1955年—)不再跟隨德國防衛軍(1919年—1935年)和德國國防軍(1935年—1945年)的傳統。士兵對上級絕對服從的傳統是“普魯士精神”的一部分,但因為二戰後訂下的“違反人道罪”而被否定。唯有被認為是德國軍人榮譽象徵的鐵十字保留了下來,併成為聯邦國防軍的標誌。

2010年德國普遍義務兵役製取消之後,國防軍人員嚴重短缺。但是,取消徵兵制勢在必行,不可避免,因為至少三分之二的應徵人員以選擇替代性兵役的方式逃避現役,而且他們的比例越來越大。現在柏林正在迅速撤出自己在阿富汗的駐軍,沒有以任何形式參與北約在利比亞的行動,同時千方百計阻撓對敘利亞內戰的任何軍事幹預。

但是,德國軍隊的實力卻受到質疑,2016年參與阿富汗國際安全援助部隊行動的軍人多次抱怨裝備陳舊,不好用。國防部長烏爾蘇拉·馮德萊恩也曾遭 遇過自己已經在伊拉克開始正式訪問,但德國提供給該國北部庫爾德人的武器和教官卻因為多達三架飛機出現故障而遲遲未能運到的尷尬。更糟糕的是,德國支持歐 盟打擊印度洋海盜的兩架直升機因為機械故障無法交貨。德國議會國防委員會稱,只有56架運輸機中的24架,83架直升機中的16架,109架歐洲戰鬥機中 的42架和109架“旋風”戰鬥轟炸機中的38架可以正常使用。

德國軍隊也被極端分子滲透。 2016年,據德國之聲援引軍事情報機構消息報道稱,德聯邦軍事情報局除了從聯邦國防軍中挖出了20名伊斯蘭極端分子,還將另外60名軍人列為懷疑對象正在對其調查。據報道,該情報局透露,從徵兵辦公室獲悉,某些個別申請人在應徵時表示對在聯邦國防軍中服役的興趣,但只願意承擔數月責任,不願長時間服役,同時,他們又強烈希望迅速接受使用武器、裝備的強化訓練,令人懷疑。這些伊斯蘭極端主義者申請加入德聯邦國防軍,旨在為獲得軍事訓練。國防軍或正被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滲透和利用,德軍精良的武器裝備和訓練被認為對IS恐怖分子頗具吸引力。因此,聯邦政府內閣會議2016年8月底決定,作為應對伊斯蘭極端分子和其他極端分子的一項措施,聯邦軍事情報局未來必須嚴格審查所有入伍申請者。在一份聲明中,國防部指出,政府計劃對軍人法作這一修改是為對改變了的安全局勢做出恰當回應,確保聯邦國防軍不致被潛在的恐怖分子、極端分子和嚴重刑事犯罪分子濫用為其訓練場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