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能从「踩」别人中得到乐趣?

这个现象在社会心理学里被描述为"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更准确一点说,是一种"向下的社会比较(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

人是少有的拥有自我意识的动物,而自我意识让我们不得不经常思考"我是谁"这种折磨人的问题,一个社会人在定义自己的社会特征(如能力、智力等)时,显然很难找到纯粹客观的标准,只好通过与周围他人的比较,在一种比较性的社会环境中获得意义。社会比较的概念由此而生。

为什么我们总能从「踩」别人中得到乐趣?

而具体到题主所问的"通过踩他人获得快感",这种现象在心理学的早期被认为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也就是当个体遇到挫折的时候,通过降低个体自我评价的参照体系,以维持积极的自我评价——看到别人过的比我还惨,也就心安了。

不过新世纪的研究发现,同样的社会比较也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效应:对比效应和同化效应。

所谓对比效应,简单说来就是看到比自己好的人会自我感觉糟糕,看到比自己差的人会自我感觉良好。而同化效应则相反,是看到比自己好的人会想努力成为跟他一样好,看到比自己差的则想进一步堕落算了。

为什么我们总能从「踩」别人中得到乐趣?

那么重点来了,什么时候会产生对比效应,什么时候又会产生同化效应呢?有几个比较重要的调节变量:

. 比较目标是否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比如我们向上比较的目标是身边很努力的学霸,那很可能产生我要向他学习努力的同化效应,而如果是王思聪这样的富二代,那可能就会觉得人生了无生趣;同样,假如我们向下比较的对象无论如何都达不到自己的层次,那我们容易产生优越感,提升自我评价感受,假如我们向下比较的对象努把力就能与自己平起平坐,那优越感可能就会转化成竞争性的危机感了。

. 心理的亲近性:根据自我延展理论(self-expansion theory),我们更容易把亲密的人看作自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跟这些重要的人进行比较的时候会想跟他们在方方面面靠的更近,因此也更多的是同化效应;反之,那些不那么亲密的人,我们仅仅是将其作为自我评价的参照,对比效应也就应运而生——假如我们开始对自己恋人品头论足的时候,或许就该反思一下这段亲密关系了。

. 竞争与合作:这点不赘述了,很好理解,吃鸡游戏里我们开心地嘲讽菜鸡一般也是嘲讽对手,至于嘲讽自己队友的嘛,嗯,显然他并没有跟队友合作的意愿。

为什么我们总能从「踩」别人中得到乐趣?

最后回到题主的疑问,题主希望得到的不是""显得我比别人强"或者"能获得优越感"这样的回答,但很遗憾,现有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去踩别人的心态多半还就是为了获取优越感以维持自尊这么简单。

所谓"不要把人划分三六九等"这种价值观当然是我们倡导的,却并不是符合人的本性的——富人为什么要买奢侈品就是最简单的例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