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石症是指膽囊內有一個或多個結石(膽結石)存在

膽石症是指膽囊內有一個或多個結石(膽結石)存在。在發達國家,約10%的成人和20%的>65歲人群有膽結石。膽結石可以無症狀,最常見的症狀是膽絞痛,但不會引起消化不良或高脂食物不耐受。較嚴重的併發症包括膽囊炎、膽管梗阻(通常是膽管結石引起),有時伴感染(膽管炎)和膽石性胰腺炎。通常根據B超作出診斷。如果膽石症引起臨床症狀或併發症,有必要行膽囊切除術。

膽石症的危險因素包括女性、肥胖、高齡、美洲印第安人、西方式飲食、迅速減體重和家族史。大多數膽道疾病由膽結石引起。

病理生理

膽泥通常是膽結石的前體。膽泥中含有膽紅素鈣鹽(一種膽紅素的多聚體)、膽固醇微晶和黏蛋白。膽囊內膽汁淤滯時可產生膽泥,如懷孕期間或接受全腸外營養(TPN)。大部分膽泥沒有症狀,可隨原發情況的緩解而消失。另外,膽泥可以演變為膽結石或移行到膽管,阻塞膽管引起膽絞痛、膽管炎或胰腺炎。

膽石症是指膽囊內有一個或多個結石(膽結石)存在

膽結石有幾種不同類型。

膽固醇結石在西方國家中佔所有膽石的>85%。膽固醇結石的形成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膽汁必須被膽固醇過飽和。通常情況下,不溶於水的膽固醇與膽汁酸鹽和卵磷脂結合形成膠粒,變成水溶性。膽汁被膽固醇過飽和最常見是由於膽固醇分泌過多(發生於肥胖或糖尿病),也可以由於膽汁酸分泌減少(如膽鹽吸收不良導致的囊性纖維化)或卵磷脂缺乏(如少見的遺傳性疾病造成進行性家族肝內膽汁淤積)引起。
  • 過多的膽固醇必須從膽汁中沉澱出來形成固態的微晶。黏蛋白(一種糖蛋白)或膽汁中的其他蛋白可加速沉澱。
  • 微晶必須能夠凝聚和增長。促進凝聚的因素有黏蛋白的結合作用形成支架、膽囊收縮功能受損(膽汁中膽固醇過多造成)引起微晶的存留。

黑色素結石小而堅硬,含有膽紅素鈣鹽和無機鈣鹽(如碳酸鈣、磷酸鈣)。加速其形成的因素有酒精性肝病、慢性溶血和高齡。

褐色的膽色素結石軟而滑膩,含有膽紅素鹽和脂肪酸(鈣的軟脂酸鹽或硬脂酸鹽)。在感染、炎症和寄生蟲(如肝吸蟲)時形成。

膽結石以每年1~2mm的速度增長,達到足以引起症狀的大小需5~20年。大部分膽結石在膽囊中形成,但褐色的結石在膽管內形成。膽囊切除術後,結石尤其是膽色素結石,可遷移到膽管中,其淤滯於膽管造成下段狹窄。

症狀和體徵

80%的膽結石沒有症狀,其餘者表現為特徵性疼痛(膽絞痛)、膽囊炎或危及生命的膽管炎。膽絞痛是最常見的臨床表現。

結石偶然可通過膽囊管而不引起症狀。然而,多數膽結石的遷移可引起膽囊管梗阻(有時是短暫的),導致膽絞痛。疼痛可位於右上腹,但通常定位不明確,也可在腹部其他部位。尤其是糖尿病或老年患者,定位很差。疼痛可放射至背部或上肢。疼痛突然發生,初始15分鐘至1小時劇烈,然後穩定在一定強度(非絞痛)可達12小時(一般<6h),經30~90分鐘逐漸消失,僅殘留鈍痛。疼痛程度通常劇烈,致使患者至急診就診。常伴噁心嘔吐,但一般無寒戰發熱,除非發生膽囊炎。可有右上腹或上腹部輕壓痛,但沒有腹膜炎體徵。發作間期患者無不適。

儘管暴食可引起膽絞痛,但高脂飲食不是特異性誘發因素。非特異性的消化道症狀,如噯氣、腹脹、飽脹感和噁心,歸因於膽囊疾病是不準確的。這些症狀很常見,在膽石症、消化性潰瘍和功能性胃腸病中的出現率相同。

經驗與提示

  • 脂肪的食物並不是膽絞痛特異性原因,脹氣,膨脹,噁心並不是膽囊疾病非特異性的症狀。

膽絞痛的嚴重度和發生頻率與膽囊的病理變化之間不存在相關性。在沒有膽囊炎時,也可發生膽絞痛。但是如果膽絞痛時間>12h,特別是伴嘔吐或發熱,則有急性膽囊炎或胰腺炎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