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生存危機,充電樁行業進入洗牌期

隨著新能源汽車普及,充電樁行業被資本看作“藍海”。然而,閱車君(微信ID:xjbyueche)

瞭解到,進入今年7月以來,充電樁企業容一電動倒閉、充電樁“第一股”的富電綠能退市,充電樁企業接連出局。有相關人士曾透露,近兩年來出局或者面臨出局的充電樁企業不下10家。不僅如此,從今年年初開始,多家處境危險的企業也被拖欠供應商貨款、資金鍊緊張等負面消息纏身。

業內普遍認為,目前中小型企業面臨出局、龍頭企業陷入不盈利的困境,充電樁產業鏈淘汰進程已經開始。

充電樁企業容一電動倒閉

7月31日,深圳容一電動科技有限公司發佈公司解散公告顯示,公司近年來持續虧損已無法繼續經營,公司於2018年7月31日依法解散,進入公司清算程序。對於解散原因,容一電動公告稱,因研發資金投入過多,未能及時轉化為效益;因融資方式不當,公司運營財務成本過高。

陷生存危机,充电桩行业进入洗牌期

根據天眼查資料顯示,容一電動前身為深圳市容光機電設備有限公司,成立於2003年,主要業務範圍為五金製品、模具、機箱、微波電子元器件的生產和銷售。2014年,公司開始佈局電動汽車產業鏈,進軍充電樁行業。2016年5月24日,深圳市容光機電設備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深圳容一電動科技有限公司,其業務主要包括動力電池熱管理和電動汽車連接器的業務開發,產品範圍包括電池包液冷系統產品及解決方案、電動汽車連接器產品及解決方案等。2017年,容一電動獲得深圳市和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證,並得到深圳市發展改革委的新能源產業發展專項資金。

有業內人士指出,除運營不善導致資金斷裂外,容一電動出現困局的原因還包括,在市場和政策雙重壓力下,公司始終沒能找到穩定的盈利模式,且戰略決策存在失誤。

值得注意的是,容一電動並不是第一家宣佈解散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企業,生存狀況出現危機的企業不在少數。今年年初,充電網科技公司被曝因資金鍊斷裂而宣佈停止運營;3月9日,行業知名企業聚電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也被深圳市沃爾核材股份有限公司以人民幣800萬元收購聚電網絡48.776%的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此外,從特銳德、許繼電氣、易事特等上市充電樁企業,以及國內充電行業龍頭國家電網、南方電網、星星充電、普天新能源等企業2017年充電樁相關業務營業收入及成本來看,公司業績全部虧損,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例如,特銳德2017年公司營業總收入51億元,同比下跌16.43%,公司資產、流動負債等較高,特來電董秘Yingtao Sun曾公開表示,2018年特來電的目標是將虧損減少至1億元左右,爭取可以達到盈虧平衡;許繼電氣2017年營業收入為103.31億元,雖同比增長7.53%,但其淨利潤卻同比下跌29.36%。

擴張激進的富電綠能退市

無獨有偶,作為首家對外宣佈盈利的充電樁企業,被譽為充電樁“第一股”的北京富電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富電綠能”)如今也麻煩纏身。

7月9日,在新三板掛牌交易的富電綠能正式終止掛牌。富電綠能的公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29日,富電綠能未能按照規定時間披露《2017年年度報告》,因此被新三板進行了終止掛牌交易處理。而6月1日,因通過登記的住所或者經營場所無法與公司取得聯繫的原因,富電綠能曾被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網站列入經營異常名錄,作出決定機關為北京海淀工商分局。

公開資料顯示,富電綠能是富電集團旗下公司,成立於1995年,前期主要從事軟件開發、醫療器械、工程機械銷售等業務,近幾年才全面轉向新能源汽車行業,主要從事電動汽車直流/交流充電樁、異動充電車、智能充電站和智能充電樁的製造,超級充電站解決方案的提供、新能源汽車領域相關業務。

2016年,富電綠能宣佈成為首個實現盈利的充電樁企業,富電綠能董事長龐雷曾表示,2016年預計將建設710個超級充電站、28800根充電樁,市場佔有率爭取達到70%,投資規模將達35.5億元,2017年計劃投資還要翻一番。但到了2017年,融資失利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開始顯現,並直接影響了富電在充電樁佈局上的進一步擴張。北京市充電設施公共管理平臺的信息顯示,截至2017年底,富電在京上線運營的充電站共有12座,安裝並運營充電樁269臺,已被擠出充電樁行業第一陣營。

日前,富電綠能董事長龐雷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以往擴張過於激進,導致資金鍊難以匹配,公司接下來將盡快打通新的融資渠道,業務佈局會更加平穩。

虧損成為充電樁行業常態

陷生存危机,充电桩行业进入洗牌期

據《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年)》規劃,到2020年,我國將建成集中充電站1.2萬座,分散式充電樁480萬個,將滿足全國500萬輛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車樁比例近1:1。按此數量計算,2020年充電樁總投資將超過3000億元,對應的充電網絡利潤空間為558億元,其中增值利潤空間233億元。

但是,充電樁產業的盈利回本能力仍備受質疑。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涉及充電樁建設和運營的企業已經多達300多家,而現有的公共充電樁日均使用率不過1車/日,虧損為整個行業常態。高投入、低迴報、模式不清晰等問題,已成為困擾大多數企業的難題。

智充科技CEO丁銳曾公開表示,充電樁行業真正的危險集中在未來的1-3年,尚無明確盈利模式的充電服務業如何撐到行業盈利拐點的到來,是當下運營商們的首要任務,沒有導流運營能力的運營商“ 最後就是死掉”。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專家也向閱車君(微信ID:xjbyueche)表示,市場上70%的充電樁運營企業未來將面臨轉型或被淘汰。“在這種岌岌可危的生存環境之下,如果解決不了問題,沒有行業巨頭扶持,又沒有穩定的利潤來源的話,被淘汰的企業只會更多。只有在淘汰賽下能夠活下來的企業,才能夠分得充電樁行業的蛋糕。”這位業內專家稱。

採寫:新京報記者蔡妍霏 編輯:孫曉萌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