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常見藥誤上網絡「慎用名單」 專家:聽醫生的

兒科常見藥誤上網絡“慎用名單” 專家:聽醫生的

小兒氨酚黃那敏、小兒氨酚烷胺顆粒、美敏偽麻溶液……這些兒科常見藥,家有寶寶的市民都不陌生。然而最近,它們都上了網絡“慎用名單”:如果醫生給你的孩子開這些藥,“請主動說不”。

事實真是這樣嗎?

《常見兒童用藥上了“慎用名單”》這篇在網上熱傳的文章舉例說,5歲兒童因為普通發燒,用藥不當導致耳聾,而像這樣因用藥不當導致聽力受損的兒童,在中國每年約有30000名。所以,家長們應該關注“兒童用藥慎用名單”,拒絕醫生開名單上的藥物。

網絡文章提供的“慎用名單”藥物包括小兒氨酚黃那敏、偽麻美芬滴劑、美敏偽麻溶液、小兒氨酚烷胺顆粒等感冒藥;強力枇杷露、複方甘草片、傷風止咳糖漿等止咳藥;安乃近、安痛定、賴氨匹林等退燒藥;柴胡注射液、雙黃連注射液等中藥注射液;異丙嗪、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抗過敏藥;雷尼替丁、比沙可啶、奧美拉唑等消化系統藥物;以及慶大黴素和頭孢等抗生素。

“看到裡面好幾個熟悉的藥品名字,我嚇出了一身冷汗,我家娃小時候都吃過。”市民李女士說,孩子上幼兒園時經常感冒、咳嗽,吃過不少藥,現在想來很後怕。

“慎用名單”並非全不能用

對此,武漢兒童醫院藥學部主任徐華說,“是藥三分毒”,名單上列出的用藥隱患,有一定道理,但不可一概而論。這些藥物中,有些有用藥年齡限制,有些存在用藥禁忌,還有些副作用較大,家長大可不必驚慌。

首先,目錄中的部分藥物,因為毒性較大早已經退市,基本上已經不在醫院的用藥目錄裡面了。比如,用於治療細菌感染的慶大黴素,屬於耳毒性藥物之一,靜脈滴注時可對內耳產生毒副作用,中毒症狀包括眩暈、平衡失調和耳鳴、耳聾等,醫院使用非常嚴謹,家長大可不必擔憂。

其次,有些藥物要慎用,但並非不能用,不存在“醫生開藥,家長要說不”。比如孩子遇到嚴重的細菌感染,需要用抗生素進行治療,醫生開了頭孢,家長就應遵醫囑給孩子用藥,以免延誤病情。

“名單裡有些藥物,醫院也在用,但醫生用藥時會權衡利弊,該用藥時就得用。”徐華說,某些藥物雖然屬於兒科禁藥,但如果遇到特殊情況,必須得用這種藥物,醫生也會破格使用,但會在用藥期間嚴密監測孩子的血藥濃度和用藥反應,確保安全。

目前,國家對兒童用藥很重視,不斷在修訂藥物說明書、規範用藥制度,尤其是在一些大型三甲醫院兒科和兒童專科醫院,用藥是可以信任的。

家長用藥當心踩到誤區

徐華專門指出,“慎用名單”上還有不少藥物屬於家長愛用、醫生不推薦的。因此,“慎用名單”與其說是限制醫生開藥,不如說是指導家長用藥。

比如,名單上認為一些止咳藥含有可待因成分,長期服用可引起依賴性或成癮性,因此不宜長期使用。從醫生角度看,孩子咳嗽是正常生理反應,對於幼兒來說,通過排痰可保持呼吸道自潔和通暢,因此一般不推薦使用此類含有可待因的止咳藥。但家長卻認為吃止咳藥後孩子不咳了,代表病好了。這是誤區。

再比如,名單上提到很多常見感冒藥,屬於家長容易誤用的。如“小兒氨酚黃那敏”,認為其中含有退熱成分“對乙酰氨基酚”,與退燒藥同吃很容易用藥過量,造成肝損傷。對藥師來說,含有相同成分的藥物不可重複使用,這是常識;但在醫院裡,常遇到家長自己給孩子買藥吃,只注意功效、不注意成分,結果就吃重複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慎用名單”能為家長提供用藥科普,提醒他們重視用藥安全。

“最重要的是,不推薦家長自行給孩子買藥吃。”徐華說,如果孩子只是普通感冒發熱,症狀輕微、體溫不超過38.5℃,可以在家用物理方法降溫,密切關注病情進展即可。而症狀嚴重、體溫超過38.5℃,建議家長及時就醫,而非自己在家買藥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