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羣咋就變成了「攀比羣、馬屁羣、廣告羣……」

家长群咋就变成了“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

隨著微信越來越廣泛的使用,“家長微信群”逐漸成了每個班級不可缺少的交流平臺。老師們會通報孩子們的在校情況、發佈重要通知;家長們有疑問也會在微信群上與老師溝通。

但是,交流的便利和無孔不入,讓很多老師和家長都“跑偏了”——

家长群咋就变成了“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

——“負擔群”

家长群咋就变成了“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

“老師每天要在群裡貼出字寫得好的同學的作業本,還要點名哪些同學寫得不好,作為家長能不提心吊膽嗎?”小學一年級學生家長劉女士說。

如今不少學校通過微信等形式群發消息,建立家校互動平臺,這無疑有助於密切家校聯繫,但對不少家長來說卻是添了塊“心病”。“尤其當老師在群裡發佈孩子的成績、點名表揚或批評的時候,自己簡直像是回到了學生時代。”劉女士說。

除了孩子的學習表現外,群裡發佈的各類學校作業也對家長造成壓力,繼而轉化為孩子的課業負擔。

在公開的平臺上,作業的“含金量”高了,老師的要求也水漲船高。

劉女士說,一年級就要求每週完成一篇“看圖說話”,題目群發給家長,讓家長輔導孩子寫下來。“原本要求的‘說’,變成了‘寫’,沒有家長教,孩子根本完不成,感覺家長像是‘助教’。”

——“攀比群”

家长群咋就变成了“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

暑期一到,某小學裡的班級群就熱鬧起來。有的家長曬出帶孩子四處旅遊和遊學的照片;有的家長曬出參加校外培訓班的高難度題目;有的家長則曬出孩子過生日時的奢華場景……

幼兒園孩子家長龔女士說,一旦臨近某個孩子的生日,老師會在群裡提前祝福他,並建議生日當天給班上其他的孩子送個小禮物,家長一般都會同意,但禮物越送越昂貴,有一次班上一個孩子給每人送了一套文具,價值百元,給下一個過生日的孩子家長極大壓力,如果按照這個規格,一次生日光送禮物就要幾千元。

——“馬屁群”

家长群咋就变成了“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

在一些家長的群裡,我們能看到:有的家長對老師獻上溢美之詞;有的家長動輒搬出某某老師的金句名言;有的引發其他家長的連鎖反應,形成刷屏之勢。

一些家長反映,群裡家長經常會動用各種資源討好老師,比如舉辦文藝活動時主動提供服裝;課外實踐時主動提供場地等等,給其他家長造成了無形的壓力。

——“廣告群”

家长群咋就变成了“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

“請投XX號一票”“請關注一下這個公眾號”之類的消息經常活躍在一些家長群裡,而當老師發佈出這類廣告消息時,家長不管是否情願,都會照做。

小學四年級孩子家長陸先生說,老師曾在家長群裡發佈一個培訓機構的市場調查,要求所有家長填寫,變相地幫助培訓機構獲取了隱私信息,開拓了市場。

家長群本是一個方便各方交流的平臺,現在卻讓大家感到增添了許多煩惱,不少老師和家長都快“怕”了家長群。這樣,還怎麼愉快地交談呢?

讓學校迴歸本位

家長迴歸理性

業內人士認為,錯不在微信群或各類家校聯繫平臺,問題是要讓學校教育迴歸本位,不能借家長群讓家庭教育過度扛起學校教育的責任,同時家長也應理性看待家校互動。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吳遵民說,微信群變成負擔群反映了一種怪象:一些追求學生成績和升學率的學校,在校內實行減負政策,卻將負擔轉嫁給了家庭學習和校外學習,未盡到義務教育的主體責任。

上海市特級校長盛裴說,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間不能混淆責任,前者以共性為主,後者則應以素養、個性化培養為重,家長需要關注和配合學校教育,但不能過度參與、監督和代勞,學校也不能撇開責任。

上海市特級校長張人利認為,不少家長過度關心學校教育,賦予了家長群家校溝通以外的功能,希望群裡的一言一行能換來老師對孩子的重視,家長群也就逐漸異化。

有公辦小學老師表示,學校明確不鼓勵班級建家長群,就是擔心異化成各種“戲臺”。“以前有家長恨不得掌握孩子在校的每一分鐘,孩子略有不快便在群裡質疑老師或責罵其他孩子家長。”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原所長、特級教師傅祿建說,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而不是干涉、包辦、代替學校教育。家校互動是讓家長和學校各自扮演好角色,家長必須有清楚認識,學校也必須做好本職工作。

綜合整理自:人民日報、網易教育

家长群咋就变成了“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