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简繁转换误导,两个有关联的汉字,用错了容易闹笑话

我们都知道,word里面有个简繁转换的功能,简体字和繁体字互换起来非常方便。不过,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的关系,却并非互相转换这么简单,尤其在书法作品中。

被简繁转换误导,两个有关联的汉字,用错了容易闹笑话

也许有人会问,书法里用的不都是繁体字么?其实这个说法是不确切的。有些后面简化过的字,的确是这样,不过很多字的演变过程,是“先简后繁”的哦。下面就来举两个例子,看一下“云”和“气”这两个有关联的字,在“简体”和“繁体”上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被简繁转换误导,两个有关联的汉字,用错了容易闹笑话

先来看“气”字,从甲骨文来看就是三道,甲骨文非常清楚是上边的一横长,下边的一横也比较长,中间那一横短点,表示天和地之间的气。从字形上看,“气”字在甲骨文当中和“一二三”的“三”很相似,为了以示区别,金文就把上面表示天的部分加了点提示,说明这个气是往上升的。

被简繁转换误导,两个有关联的汉字,用错了容易闹笑话

小篆时下面表示地的一笔再往下拉,表明是往下的气,接着地的,楷化以后就是现在的楷体字“气”。

被简繁转换误导,两个有关联的汉字,用错了容易闹笑话

简繁转换功能,把“气”变为“氣”。那么这个“氣”是什么意思呢?是专指人的精气与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气”与“氣”其实是两个字,并不是简繁关系。但因为“氣”不常用,所以造成了很多人误以为“氣”就是“气”的繁体字。

被简繁转换误导,两个有关联的汉字,用错了容易闹笑话

再来看“云”。“气”从地面往上升,就变成了“云”。“云”和“气”没有区别,在地是气,上天成云。“云”字的古文字一开始跟“气”造法一样。“云”字在甲骨文和金文当中,是没有雨字头的,就是先画两道,代表天上和空中的气,然后画一个圈圈,代表云是一朵一朵在翻滚的云。

被简繁转换误导,两个有关联的汉字,用错了容易闹笑话

甲骨文、金文都非常像,到了小篆保留了这个云的形体,同时又专门加了个“雨”字头,表示有云是容易下雨的。

被简繁转换误导,两个有关联的汉字,用错了容易闹笑话

哈气

在简繁转换功能中,“云”对应的是“雲”,那么“雲”又是怎么回事呢?天上的云多了,基本都要下雨,跟下雨有关,所以再加个“雨”字新造了“雲”,而原来的“云”字,则被借代为北方天气寒冷,人们相互说话时就看到呼出的白气。所谓“子曰诗云”,就是这么来的。

被简繁转换误导,两个有关联的汉字,用错了容易闹笑话

小篆千字文

在《千字文》中,有一句“云腾致雨”,我们看小篆版本的“云”,实际上是“雲”,这样才能准确地表达这句话的含义,因此在学习文言文的经典中,在书法的学习上,要注意字的本意,才能更好地理解,少犯错误。

被简繁转换误导,两个有关联的汉字,用错了容易闹笑话

周发商汤

被简繁转换误导,两个有关联的汉字,用错了容易闹笑话

盖此身发

汉字研究专家白双法老师,在其著作《双法字理》中,总结了很多这样的字,不止是“气”和“云”,还有诸如“发”和“几”这样的字。“发”被转换成“發”(一声),但其实还有“髮”(四声)。《千字文》中“周发商汤”中的“发”实际上是“發”,“盖此身发”中的“发”,应该是“髮”。如果只读简体字版本,会认为这是重复的字,其实不然。

而“幾”被简化为“几”,更是让人混淆了这个字原本的含义。

被简繁转换误导,两个有关联的汉字,用错了容易闹笑话

双法字理汉字科普丛书

由此可见,随着汉字简化过程的进行,很多字的本意都被我们误读了。也许平时无所谓,但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很多情况下会被字面上的谬误影响到,以至于无法了解原文真正的含义。因此补一补汉字的科普知识,是必要的。

被简繁转换误导,两个有关联的汉字,用错了容易闹笑话

邓石如小篆千字文描红字帖

白双法老师也在《双法字理》中屡次提到这个问题。当然如果能识篆习篆,对于解读汉字的帮助无疑会更大,因为小篆既保留了汉字象形的特点,同时规范了部首的运用,起到了汉字演变中承上启下的作用。读一读写一写小篆千字文,1000个不同的篆书不但让你熟悉小篆的基本写法,也能丰富不少关于汉字方面的知识,一举数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