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建設,你需要「葷素搭配」!

一個人吃肉多了,難免身體出毛病。怎麼辦?方法也很簡單:注意葷素搭配,甚至一段時間內多吃素。

但如果吃肉多了吃出病,你就認為吃肉不好,素食主義才是王道,這就有點“過猶不及”了。

鄉村建設,也是同樣道理。

近些年,“鄉村”逐漸成為一個時尚奢侈品。

不少文人和鄉建從業者筆下,鄉村被不斷描繪成一幅“田園牧歌”畫卷。兒時記憶中的鄉村生活場景、自然美食、傳統文化、道德秩序……,都被刻畫成“烏托邦”一般存在。

更甚者,不少人概念中的“鄉村振興”,就是以這種“烏托邦”為藍本,以“恢復”兒時記憶中的鄉村為目標。

諸多鄉建論壇上,諸多鄉建專家文章裡,類似鼓吹傳統鄉村美好的觀點甚囂塵上。同時對現代概念進入鄉村的行為,輕則小心謹慎,重則大肆批判。

今天我們想探討的是:即便傳統鄉村真的是“田園牧歌”,問題是21世紀都已經過去18年的我們,能夠回得去嗎?

往下延伸:我們鄉村振興的目標藍圖,到底應該是什麼?

鄉村建設,你需要“葷素搭配”!

別把貧窮品德化、落後浪漫化

城市化率高了,容易產生諸多“城市病”。這時,全社會會重新審視城市和鄉村生活的關係。

很自然地,作為城市生活的另一極,鄉村開始成為一種嚮往。就像天天大魚大肉慣了,青菜開始成為上品。

可問題是,粗茶淡飯真的是我們的夢想,還是一種“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鄉村也是一樣。現在懷念鄉村讚美鄉村的那波人,二十年前哪個不是掙破腦袋要進城?那時,怎麼沒人讚頌“鄉村文明”?

什麼是文明?有哲學家總結說:文明,就是某個生產力階段,人們為了生存而進行的行為的總和。

所以從這個概念看,幾十年前大家爭相進城,是對的。現在大家懷念鄉村,也是對的。所有追求美好生活的行為,都是對的。

不對的是,在當下的這個歷史階段,去鼓吹誇大當年的“鄉村文明”,把當初的貧窮品德化,把兒時的落後浪漫化。別忘了,當初我們努力進城,恰恰是因為對鄉村生活的不滿。

鄉村建設,你需要“葷素搭配”!

就像你吃肉吃多了,需要吃點青菜。但你不能因噎廢食,去鼓吹全吃素才是品質生活。

說不能,一方面是不合理。素食確實暫時能調理好身體,但它會帶來新的諸如“營養不良”的問題。對普通人而言,你在城市累了困了,到鄉村去感受下生活,的確能感到舒適愜意。不過讓你呆在鄉村一年,是否還會“樂不思城”?

說不能,另一方面是做不到。放眼我們朋友圈,吃肉吃出毛病的不少。但是從肉食主義者秒變純素食,能做到的實在寥寥。同理,討厭城市生活的不少,能夠真正適應鄉村生活的,不是寥寥,而是幾乎沒有。

鄉村建設,是“重建”,而不是“恢復”

回不去的鄉村,不僅因為“我們”變了,更因“鄉村”也變了。

市場經濟衝擊下的很多鄉村,農耕不再是主要經濟模式,記憶中的打穀場玩樂再也不復存在;小夥伴們白天下河抓泥鰍晚上捉螢火蟲的場景,變成了空心村的百無聊賴;曾經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的家族“鄉賢”,現在也不如馬雲的語錄更有號召力……

鄉村建設,你需要“葷素搭配”!

更可怕的是,這些“改變”隨時間演進愈演愈烈,並且不可逆。

你不能指望讓農村青年拿起鋤頭恢復傳統農耕,你也不可能讓城裡人到沒有WIFI沒有空調的鄉村去住宿。

時代發展,市場經濟發展,我們需要用更“向前”的途徑去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而不是退回去。

比如,青年不想像父輩一樣耕種,我們可以做休閒農莊;城市人喜歡WIFI,我們可以在民宿裡提供全覆蓋;村民不迷信傳統道德權威,我們就用市場激勵辦法去發展鄉風文明……

所以,鄉村建設的核心是沿著時代趨勢“重建”,而不是“恢復”。只有與時俱進,用市場化的方式,解決市場化帶來的問題,才是最務實的做法。

就像一句雞湯所言:過往不戀 未來不迎 當下不負……

鄉村建設,你需要“葷素搭配”!

鄉村和城市不是“情敵”

至少在我們上千年的歷史中,城市與鄉村一直是種割裂的關係,是一種優劣分明的對立狀態。現在很多人痛批“城市病”,鼓吹鄉村情懷,其實也是這種割裂對立觀念的延續。

事實上,不管是在被認為“逆城市化”的西方國家,還是在我們東南部的發達地區,城市和鄉村的關係,已經告別“非此即彼”的對立,更多呈現出一種有機結合狀態。

這種有機結合,也意味著鄉村不是城市人的鄉村,也不是封閉獨立的鄉村,而是要和城市一起建設社會主義“美好生活”的鄉村。

未來,鄉村將作為都市人的第二居所,可以讓都市人在城市與鄉村之間實現無邊界的生活方式。兩者在空間上有無縫切換的連續性。

兩者的關係,也不再是“孰優孰劣”的敵人,而是在實現“美好生活”的路徑中扮演兩個身份平等的不同角色。

可以說,這種功能差異化、身份平等化才是鄉村的準確屬性,也是我們鄉村振興的內在定位。

作者:荒田一畝(參見莊主·休閒莊園頂層設計研究院/分析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