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莊主開的是「五星酒店」,玩法卻是「熱乾麵店」

1

在多數人眼裡,莊園是個“燒錢”行業。可有趣的現狀是:很多投資大、面積大的莊園,盈利的預期不但沒有增加,反而降低。

南方某省休閒農業協會調研的數據是:當前農莊尚未盈利的超過總量的75%,投資超億元的農莊中,不盈利的則超過95%。

相反,不少投資規模三四百萬,佔地面積二三百畝的“小農莊”,硬件簡約,特色十足,盈利可觀。

商業的底層邏輯普遍是:一分投入一分回報,但休閒莊園為什麼會違背這個基本規律呢?

很多莊主開的是“五星酒店”,玩法卻是“熱乾麵店”

2

如果給你一千萬,讓你進軍餐飲業,你會選擇幹什麼?

有人說,去開個裝修豪華的海鮮酒樓;有人會說,去做高端西餐店;有人會說,做出一個模式,然後發展加盟……,答案可能各有不同,但都是朝著一千萬的量級去設想。

但這個假設放到農莊主身上,他們的實際答案都是:去開家熱乾麵店。

什麼意思?

放眼現在諸多投資上億的莊園,投資很大、面積很大、建築很大、項目很多……,但本質上,要麼依然是一個大型農家樂,要麼仍是一個生產型農場。

3

傳統農家樂解決簡單的親子娛樂、吃飯、休閒、採摘、住宿問題。

現在很多大型莊園呢?也就僅僅把親子娛樂改為親子教育、把地鍋雞豐富為農家菜、把住農家院改為體驗特色民宿、把採摘改為採摘節、把簡易遊樂設施改為大型遊樂場……

但本質上呢,相比“農家樂”,自己依然只是疊變和量變,而非蝶變和質變。

甚至,如果從主題特色、個性格調、文化底蘊、環境氛圍等等維度看,這些大型農家樂的水平,還不如數年前的成都“五朵金花”。

很多莊主開的是“五星酒店”,玩法卻是“熱乾麵店”

事實上,從農家樂到休閒莊園,名字和業態更迭背後的底層代碼,是消費升級的不斷演進。

消費升級帶動的不僅是消費能力的提升,更是消費結構、消費屬性、消費審美偏好的升級。比如,人們對產品的消費驅動,已經不再是功能,而是內容;不再是實物,而是情感。

沒有這個底層代碼的認知,僅僅把農家樂變大為休閒莊園,餐飲依然是餐飲,採摘依然是採摘,遊客稍稍變多,收入呈算術級增長。但投入量級、維護費用、運營成本等等卻呈現幾何倍增長。

想盈利?怎麼可能!

4

還有更多名字叫休閒莊園的,依舊是一片生產型農場。

什麼是農場,什麼是莊園?從其運營內涵上可以簡單概括為:農場雖然也接待遊客,但它以生產為核心,圍繞著果樹或者豬來運轉;而莊園,則是以“人”為核心。

一個以服務“豬”為核心,一個以服務“人”為核心,涉及的方方面面必然都大有不同。

以伺候“豬”為核心,是個模式相對成熟的單點式工作,按部就班嚴格遵守流程即可。以生產為核心,甚至意味著特殊時期可以暫停接待遊客。

以服務“人”為核心則不然。相比“豬”的訴求,“人”的個性化需求、多樣化需求、潮流化需求、非線性需求更多更復雜更不可測。

很多莊主開的是“五星酒店”,玩法卻是“熱乾麵店”

這時,就要以都市人為對象,以消費升級為背景,以承接都市消費升級為目標,要圍繞“生態大移民”的訴求,去營造生活美學體驗和社交情感記憶的自然時尚空間。

恰恰,生活美學、社交情感、自然時尚……這些關鍵詞對於伺候慣了“豬”的莊主,著實有點不太適應。

5

以服務“人”為核心,面對人的多維需求,莊園註定是一個綜合的空間,因此我們就要建立一個嚴密的企業體系。這個體系,既包括產業規劃、商業模式、運營模式、推廣模式、品牌打造,也包括組織模式、團隊建設、企業文化等等。

這一切的核心,總結起來,就是頂層設計和總體商業策劃。

如果你開一家熱乾麵店,也不想像黃太吉一樣一夜暴紅,你可以不做頂層設計和總體商業策劃。按照傳統模式,勤勞肯幹,熱情待客,基本上養活全家衣食無憂。

但如果你開一家五星酒店,勤勞肯幹外加聰明機靈,恐怕仍不能解決核心問題。你需要有一套嚴謹的頂層設計和總體商業策劃,站在五年後看現在,以便在一個個十字路口選對方向和節奏。

遺憾的是,很多投資巨大的莊主開設的是“五星酒店”,玩法卻是“熱乾麵店”。更遺憾的是,他們的思維也是熱乾麵店思維。

很多莊主開的是“五星酒店”,玩法卻是“熱乾麵店”

6

要做大莊園,不僅要有頂層設計、產業規劃和總體商業策劃,還要實現平臺化。平臺化不是我們通常認識的招商,而是一種資源整合思維。

同時,平臺化思維也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去整合別人,讓別人成為我的一部分。更高級的平臺化,是“被整合”,主動成為別人的一部分。

最近,海瀾之家門店入駐美團外賣,用戶可以通過美團外賣購買海瀾之家的產品,一小時送貨上門。海瀾之家足夠強大,但它依然選擇“被整合”。

平臺化之後的莊園,莊主或許不再是老闆,而變成項目管理方。對世俗人來說,角色職位關乎身份地位。但通透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作者:牛十力(休閒莊園頂層設計研究院/首席策略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