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順風車系列事件引發的思考

在鄭州空姐遇害案發生僅3個多月後,浙江溫州近日再次發生“滴滴順風車”司機殺害20歲少女。這一系列令人痛心疾首的事件將一直處於爭議的“滴滴”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目前,公安機關已將有重大作案嫌疑的犯罪嫌疑人抓獲,案件還在進一步偵辦當中;涉事企業“滴滴出行”也已宣佈將在全國範圍下線順風車業務;交通運輸部聯合公安部等單位第一時間約談滴滴公司,責令全面整改。

近幾年,互聯網平臺如雨後春筍般迅速成長髮展,“某某遇害”系列案件時常見諸報端。我們可以看見通常受害人都是年輕漂亮的女大學生或者是女性白領,首先,力量上的懸殊是他們被侵害最主要的原因;其次,平臺企業的准入門檻過低、對用戶投訴消極處理是根本原因。

一位女性網友發聲說到:“大學設置了那麼多的專業課,教會我那麼多的專業知識,可是在我們的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竟然生出一種後悔無力感,當了那麼多年的書呆子,為啥我沒選擇去少林學武功。”看似戲謔的一段話,其中體現了我國大學教育體系的不完善,建議大學設置“防身術”必修課,將體能、野外求生等課程納入畢業考核範圍。

防止悲劇重演,平臺企業是最重要一環。此次案件中,平臺企業之所以飽受詬病,就在於事前沒有及時處理與涉案司機有關的投訴,事中在與報案人和警方溝通時顯得拖延、消極。企業以營利為目的,每一項決策和行為都要考慮成本、收益,本無可厚非,然而面對人身安全這樣的底線問題,企業“每天會接到大量電話,無法短時間內核實並作出回應”的理由卻不能成立,只一味提高賠償金額卻不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最後必然是悲劇重演。安全是所有產品性能和服務質量所構成的一系列“0”前面的那個“1”,一失全無。

平臺企業擁有大量用戶、掌握海量數據,對社會資源的整合調配能力與其它類型的企業不能同日而語。這一方面使得平臺企業具有很強的“公共屬性”,一處細小的產品設計都可能影響到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另一方面,也讓平臺企業在個人消費者面前具有更大的話語權和更強的議價能力。這兩方面特點決定了平臺企業必須肩負起更廣泛的社會責任,加強自我約束,始終對公眾訴求保持敏感,不能仗著自身體量大、用戶多就任意揮霍用戶信任。再大的企業也是消費者用腳投票投出來的,失去了對生命安全和公共利益的敬畏,網絡平臺的用戶規模再龐大、商業模式再討巧、算法分配再新穎,也終將行之不遠。

正如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一樣,依附互聯網發展共生的網絡平臺也繼承了這樣的屬性。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衍生了很多公共安全問題。近年來,從網絡送餐平臺背後的黑廚房問題,到電商平臺屢禁不止的假貨困境;從共享單車無序投放擾亂公共空間秩序,到移動支付引發的安全風險,如果說人身安全受到威脅只是一種極端情況,那麼新興技術衍生出的新模式、新業態實際上為監管部門帶來了更廣泛的挑戰。當新事物、新模式改變了人們的行為習慣、重構了權利義務關係,需要我們及時對監管模式和規則設定進行調整、更新,以重建責任框架,消化新的社會風險。

滴滴順風車系列事件引發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