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現在有很多教師都放棄評職評級了呢?

大愛太美


為什麼現在有很多教師都放棄了評選職稱呢?

要知道現在的教師的職稱和工資是掛鉤的。尤其是高級職稱晉級之後要比原來工資高出1000元左右!相信誰看到錢之後也不會向外推的。另外晉級高級職稱是教師一生的夙願!如果到退休之前還沒有晉級高級職稱,就沒有完成自己想完成任務,沒有達到自己想達到的目標。教師退了休之後,心裡總是空嘮嘮的。


那麼既然思想需求上,物質需求上,老師們都想晉級職稱!為什麼還有許多老師放棄職稱呢?

首先,職稱的條件要求自己高不可攀。許多教師缺少晉級高級的硬件條件!比如說晉級高級職稱需要大專學歷。老教師們埋頭校教學工作,無暇顧及對學歷進修,這一條就讓老教師失去了晉級的希望。再有晉級高級職稱需要相關的論文、課題研究資料和課堂教學的獲獎證書,各級各類教學活動教學比賽的獲獎證書。這些個一些老教師都沒有。所以他們與晉級的條件差之千里啊!有些晉級條件可以彌補,但是有些條件已經來不及進行彌補了。所以好多教師就已經放棄職稱評比了。


第二,職稱的名額很少!職稱的名額已經下發到學校。比如說一個學校高級職稱的名額是15%。可以測算出這個學校的高級人數是五人,那麼這個學校高級職稱現在已經達到了五人。以後老師就沒有名額了,就不能再晉級高級職稱了。只有等高級職稱的老師調走或者退休才能騰出名額來。但是這些老師有的比自己退休還要晚。等自己退休之前都沒有機會晉級高級職稱。

第三,在職稱評選過程中,還存在許多不正常現象!有些學校的職稱評比還存在著暗箱操作!有的學校有著明顯的傾向性!有的學校的領導幾乎全部晉級。對此,老師們頗有微詞。就有教師就反應“高級職稱的不全是領導,但是領導百分之百是高級職稱。”這些不正常現象讓許多老師放棄了評選職稱的念頭。

我是松高尋鶴,專心教育研究多年。願意為您在教育上的問題排憂解難,期待您的關注!也歡迎您的轉發和評論!


松高尋鶴


為什麼現在有很多教師都放棄評職稱了呢?

教師職稱與工資掛鉤,評上高級職稱後工資會增加很多,經濟利益的誘惑很大,既然如此為什麼會有很多人放棄呢?是他們不夠優秀嗎?當然不是了。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名額少,競爭激烈。一所中學每年只有一個或者幾個晉級指標,而排隊等待的人要有幾十個,有些老師的條件早已具備,拼了多年每次都是頭破血流,最後年紀大了,心灰意冷沒有了鬥志只好放棄。

二,拿不到評定職稱所需要的硬性條件。在評定職稱時需要有優質課、優秀班主任、交流經驗、課件、論文證書等等,而很多硬性條件也都是有名額限制的,競爭激烈。

三,人為因素。名額分配的大權掌握在學校領導手中,即使再優秀的老師,如果不與領導沾親帶故或者有強硬的根基又不會溜鬚拍馬得不到領導的賞識,都是徒勞無功的,有些耿直的老師們氣不過找校長理論,可又能夠怎樣呢?結果只能是有誰的都沒有你的份兒,久而久之老師們也就只有放棄。

四, 學校領導都會是高職稱的。難道領導們的教育教學水平都很高嗎?當然不是的。原因很簡單:1,雖然名額有限,但首先拿到的是領導。2,評定職稱所需要的硬性條件,領導們缺少那一項,就可以及時的補上。比如,評定高職稱時必須是優秀班主任。為此,學校領導就可以兼任某班的班主任,等到年終被評為優秀班主任後馬上卸去班主任一職。還有在分配課件時,領導首先與某個老師打招呼,把課件給這位老師的條件是必須把自己掛上,這樣的話領導就坐享其成了。如此多的弊端讓很多老師感到心寒,因此決定放棄評定職稱。

總之,現今的教師職稱已經失去了它應有的內涵,副作用很大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老師們要求工資與職稱脫鉤或者取消教師職稱的主要原因。


一二三四向前進


無奈,無權,無錢,亦無緣!

教育界故事超出你的想象,死心踏地教學的老師,確實是升不到高級職稱的。教育界說是最文明,其實裡面的黑暗是你無法想象。一般高級職稱的不拿粉筆!

希望按教齡自然晉級很公平,二十年以上晉中級,四十年以上晉高級。

最後,看看老教師們的看法:

1 累死累活評了高級,比中級每月多1500塊,一年1萬8,十年18萬。如果不評高級,不那麼拼命,保養好身體,多活4丶5年就回本了。

2 沒有高職指標,也50出頭了,前鑽後跳不是我的性格,決定放棄!

3 30年教齡,徹底放棄,不想那麼心累,更不想看人臉色生氣上火,踏踏實實地上好我的課吧,做到無愧於天,無愧於地,無愧於良心足矣!

4 放棄?也算放棄吧!崗位設置以後沒有空崗就不能申報職稱,你得等前面的人退休、調離或死亡才有空崗!

5 等到高級職稱放寬,咱已經力不從心了。除教育教學工作外,許多條件真達不到。六年前,要發表論文有發表的論文,要教育教學成績有教育教學成績,要教案作業有教案作業。可現在,要精力沒精力,要材料都過期或丟失。老教師就不必要評高級職稱了,累!


遊戲大咖王


確實許多教師放棄了追求職稱。

大多數是因為學校名額有限,想得到極其不容易,不是僅僅憑努力工作就可以的。

我們單位不屬於教育部門,名額沒問題,我各方面條件基本都滿足,所以前年我申報了高級職稱。

準備材料辛苦是應該的,但是申報之路絕對是對自己的一種磨鍊。

因為單位不歸教委管,申報之路困難重重:

1、繼續教育證件章蓋的不全,縣城職教中心、人社局補蓋,市裡跑了兩趟。一次工作人員說不缺章,返回,回到縣裡審查還是缺章,又一次專程去市裡蓋章,幸運的是這次遇到另一個工作人員,幾分鐘就完成了。

2、教委不給我們單位進行職稱過渡,跑了無數次。

3、需要教育部門蓋章就必須找到我們當地教育部門的最高領導。

艱難險阻終於過來了,結果被支教問題卡住:高級職稱必須有支教經歷,而我們單位沒有這項工作安排!

折騰了一圈,卡在自己無能為力的事情上,只好放棄了職稱評審。




媽咪老師72


1500萬老師不死,評級評職不休。

職稱關係到老師的切身利益,多少老師窮其一生為了職稱忙碌而不得。之所以放棄,也是無可奈何無能為力不得已為之。

我應該算非常幸運的,2012年評上副高,但是,我周圍還有很多老師還是中一,在為副高而苦苦掙扎著,有幾個老師這兩年馬上就要退休了,可能也只能在中一上退休了。

評上副高已經六年了,說心裡話,正高沒有考慮,好像聽說我們區目前評上正高的還只有三個人,算了,就在副高上退休吧。

老師放棄評級評職,主要因為一、僧多粥少,每年指標太少,而待評的老師太多。二、評級評職的要求太多而繁雜,一些什麼論文課題對於老師特別鄉下老師來說,有點望塵莫及。三、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評級評職過程當中,一些人為因素,老師都有些書生酸氣,惹不起躲的起,算了。


秦山之巔


職稱問題,近年來問題越發凸顯,一些老師怨聲載道,甚至有地方發生過為了評職稱,教師和校長公然互懟的現象。要知道,當年制定職稱政策,其目的是對職業技術水平高、能力強、成就大的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褒獎,而現在,隨著時代發的發展,竟然成為了備受教師詬病的癥結,成為了很多人心目中的雞肋!其原因何在呢?

下面,三水三心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一是教師為什麼在乎職稱,二是為什麼有些教師不能評上職稱,三是為什麼有些老師不願意評職稱,四是如何破解當前的職稱困局。

一、教師為什麼會在乎職稱呢?

1.職稱,是教師專業發展的終極追求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效應,叫做“天花板效應”,意及人的發展,遇到了最高層級,無法再向上發展了。教師這個職業,不外乎兩條路,一條走專業技術發展之路,成為教育專家。要想成為教育專家,職稱就會成為一個坎。我很熟悉的一個教育專家,四川宣稱“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教授級中學教師”,就是這個意思。另一條路,就是走上管理的道路,成為學校管理的專家,做校長。但事實上,一個學校校長就那麼一兩個、兩三個,大多數教師,終其一生,還是普通教師。

所以,職稱,對於大多數教師來說,是專業發展的一個終極追求。

2.職稱,還有一定的利益因素

教師的收入狀況,普遍不高,而職稱,會導致每個月幾百元的差距。比如,一級教師和高級教師,在我所在的地區,每年的差距近萬元——這對於本來收入就不高的教師群體來說,無疑是有巨大誘惑力的。

或許有人說,作為教師。豈能在乎那一點利益?話是沒錯,但教師首先是人啊,柴米油鹽醬醋茶,哪一樣不要錢呢?上要贍養老人,下要撫養孩子,哪一樣不需要錢呢?有些專家,動不動就是過“幸福的教育生活”——每天的日子捉襟見肘,“口袋比臉還乾淨”,何來幸福可言?

二、為什麼很多教師評不上職稱呢?

既然一般情況下,教師都應該在乎職稱,那為何很多老師中其一生都評不上職稱呢?這中間原因多多,既有職稱評定本身的問題,也有教師自身的原因。

1.職稱評定的條件嚴格

現行的職稱評定,有嚴格的條件限制,比如任教時間,班主任經歷,學術論文(或者專著),計算機和外語水平等等,還有的地方規定,必須要有支教經歷,這樣一來,在硬性條件上,很多人都被刷下來了——不符合條件啊!

2.職稱評定的名額限制

因為職稱與收入掛鉤,絕大多數地方都實行比例限制,比如我所在的區域,高級教師評定的比例不超過25%,聘的比例不超過15%。你想,符合條件的再多,名額有限制,你也沒機會吧!我在中學的時候,剛達到教齡的限制,就有資格評高級,結果,就有老教師說,年紀輕輕的,應該謙讓。於是,一謙讓,就是差不多十年——沒有名額了!

3.職稱評聘過程中的其他因素

由於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很多評價指標都比較模糊,比如“熟練掌握”“比較豐富”“比較突出”,沒有量化啊!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就容易滋生一些問題。一些老師對職稱成見頗深——基本上都是認為在職稱評聘過程中有不公平、不公正的現象。

4.教師個人也存在一些問題

由教師成天說支撐不公平,呼籲要“按勞分配”,但事實上,總有一些教師,不加強自身的專業水平。說句不客氣的話,工作很多年,連一篇像樣的論文也沒有,說明什麼問題?也有老師,嫌班主任工作有苦又累,不願意做班主任,等到評職稱需要班主任工作經歷的時候,才傻了眼!

三、有沒有不在乎職稱問題的老師呢?

毫無疑問,肯定是有的——教師群體那麼大,產生各種稀奇古怪想法,也不足為奇。三水三心工作近20年,就見過一些(雖然是個別)對職稱毫不在意的老師:

1.家庭條件優越的老師

家庭條件非常優越,不願意“為五斗米折腰”的老師,客觀存在。我所在區域,就有一名老師,工作幾十年,都是初級,但他教書非常認真,每天都早早到學校,還義務給學生補課——15年前,他已經開上奔馳了。

他經常給我們說“我享受教書的過程,享受跟學生在一起的快樂”,你看,這樣的教育,不就是最理想的教育嗎?

2.什麼都不在意的佛系教師

不知從何時開始,“佛系”成了流行語。在教師群體中,也有個別的“佛系教師”,看淡一切,不爭不搶,不強求,一切隨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我見過一名典型的“佛系教師”,準時上下班,準時進教室,準時出教室,該交什麼絕不落下。近50歲了,他還是初級職稱!

3.被現實擊破夢想的老師

還有些教師,多年努力尋求,但無果而終,最後成為了“無問津者”,再也不關心了——明知不可以,何必強求呢?我原來單位有一名教師就是這樣,參加了3次高級教師評定,都被刷下來,現在,他再也不參加了——“哀莫大於心死”,這是他經常說的一句話。

四、如何破解當前的職稱困局呢?

我以為,採取雙軌制的方式,或許可以解決現階段存在的問題。

所謂的雙軌制,就是一部分教師實行職稱評聘,走職稱工資的道路,一部分教師走按工作量定崗來核定收入的路。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

1.給教師一個選擇的機會。以區域為單位,經過教師的討論,綜合各方面的意見,制定兩種工資發放辦法,在基本工資不變的前提下,將所有的績效工資,納入總的盤子裡,一種是原來的職稱體系發放,一種是按照工作量和工作質量來發放。教師可以選擇,一旦選擇,至少保持3-6年(一個學段,你不能朝三暮四啊)。這樣一來,職稱高的教師,可以選擇走職稱的路(當然,也可以不選擇),而職稱低的教師,可以選擇走工作量的路。

這是你做出的選擇,你就不能怨誰了,你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2.給教師一個競爭的機會。現在,存在一些高職稱的教師,一旦評上了職稱,就以各種理由,不願意多上課,甚至有的人乾脆做起了各種教學輔助工作,脫離教學一線。任何改革的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益,職稱設置比例的本來目的,就是為了提高競爭。在這種情況下,讓所有的老師都參與到競爭中來——多勞多得、優勞多得,或許可以激發教師的第二個春天!

最後,特別提醒一點,教育不是試驗田,任何改革都要慎重。針對教育的改革,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慎之又慎,因為,教育牽涉面廣,更重要的是,教育所面對的對象是孩子,孩子的人生階段是不可逆轉的——經濟改革失敗了,明年再來;教育改革失敗了,孩子明年有來嗎?即使是針對教師的改革,也要慎重,教師每一天面對的是孩子,他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孩子啊!


三水三心


職稱越高職級越高,待遇越高,哪個老師願意主動放棄?放棄的背後,有多少心酸和無奈?教師職稱和職級評定太複雜,弄得老師身心疲憊,耗去老師太多時間精力,該改一改了,改得越簡單越好。



舉幾個實例。前兩年我們學校一位老師評中級職稱,評了三次居然都被上級主管部門打回,都沒過關,而且還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這位老師深受學生喜歡,家長和同事認可,但一箇中級職稱競評了三次還不過關,這得讓老師的心拔涼拔涼,關鍵是耗了不少時間和精力。後來中級職稱評審權下放到學校,很快評審過關。



至於高級職稱評定,我們學校有不少老師被迫放棄了,為何?因為我們學校是一所老學校,平均年齡達47歲,高級職稱編制早己用完,而是己超編制嚴重,學校政工說,要等一堆高級教師退休後才有高級名額,45歲以下的老師基本沒希望評高級,都要等到退休看能不能評上了,年輕老師積極性受到嚴重挫傷。而且我認為高級職稱名額應該全區(全縣)統籌安排,有些新學校老師30多歲評上高級,而老學校老師直到退休還評不上,不公平。



至於評職稱需要的論文,繼續教育學時等,我就不再贅述了,一線老師談到這些,一把淚。職稱改革,首先要改簡單些,讓老師輕鬆些,愉悅些。(原創,配圖東方ⅠC)

祝老師們新年愉快!


途蟲的百味人生


我是一線教師,來說說身邊那些放棄職稱的人的情況。

我有一個同事與我同齡,各種條件總是差,今年差這個,明年差那個。按照工齡教齡學歷,95年可以中級申報,但差了一點班主任工作經歷。第二年趕快做班主任。等到這個條件符合了,結果第二年差一篇經驗總結文章。趕快弄文章。然後又差普通話級別證書。再考普通話。等到這個到手,又發現高中需要本科學歷,於是進修學歷。等到三年後拿到本科,又要求計算機、外語……他就每年疲於奔命忙材料,結果越忙越不行,因為和他競爭的換了一批又一批,那些後起之秀拎出來的材料一大堆,後來又增加了教科研等等內容。這個同事後來乾脆放棄職評了,至今仍是初級。

其實我這個同事當初要是隨大流,跟著我們一起行動,不會落到今天的結局。比如普通話證書,我們學校曾經集體考普通話,還免費培訓,可他就是不考,說我上課學生又不是聽不懂。學歷也是,人家大專學歷的都開始進修本科,他說自己大專學歷夠吃夠用了。這就是典型的不思進取造成的結局。

那些吐槽職稱靠各種關係與金錢的,心理未免變態。關係與金錢固然能起一點作用,但再多的錢再硬的關係,條件有一個不符合都起不了任何作用。


揚州微笑的草


沒有人會跟錢過不去的,教師也不例外。教師不是聖人,也要生活。職稱等級基本上決定你工資的多少,是你生活費用的來源。績效工資就不說了,有等於沒有。


入職九年的我,目前還是中二級別,工資不到三千五,而同校副高級別的同事已經是五千多了。你說我不想評職稱評級嗎?九年都是班主任,每天都是泡在學校,累死累活,績效工資也就是不到四百塊。而副高級別的同事確實幾節課,輕鬆愜意,基本不在乎績效工資,反正基本工資都五千多了。

入職六年後才有資格評中一。當時論文和計算機是最基本的評選條件。為了通過計算機模塊的考試,我花費了一千多了買資料,用一個星期的時間,沒日沒夜地練習,最終是通過了。還沒來得及高興,學校通知說今年中一沒有名額。要麼等教育局分配名額,要麼中一的同事晉升才有名額。

條件達到的時候,卻是晴天霹靂!時不與我啊!

想當年剛入職的時候,職稱評選的名額比較多,比較容易評上。當然,那時參評的時候體現更多的是你的軟實力,能真正靠實力評上的還是比較少。

對於職稱的評比,歷來被老師們所詬病。之前一直都存在不公平的現象,有太多的貓膩了。現在又有名額限制,不知道名額是如何計算出來的。怎麼就不能跟公務員一樣,年限一到自然晉升。沒職稱不要緊,最重要的是享受同等待遇。


師者道


筆者發現,現在放棄評職稱的教師特別多,幾乎成了一種普通現象。其中有年青教師,也有年齡大的教師,有中小學教師,也有高校教師。究其原因,有以下的苦衷:

首先,評職稱大難了,太折磨人了。先說亂七八糟的條件,論文,證書,學歷,教齡,科研成果,一個都不能少。更要命的是,還有指標限制,辛苦達到了條件,一個單位部門,每年給你一個指標,幾個,十幾個老師去爭,融洽的同事關係傷害了。職稱還沒評上,友誼沒有了。

其次,評職稱太黑了,裡面的水太深。職稱指標,因為少而緊俏,多為領導把持。和領導關係不好,根本就沒有你的份。還有一種現象叫要指標。某個教師,如果能量夠大,可以從教育局或人事局直接給自己單位要一個晉級指標,誰要的就給定誰!

再次,評職稱成為領導拿壓下屬教師的工具。領導說,這事,要這樣做,誰不這樣,不能參加職稱評定。那事,按我說的,沒有理由,不做,不準參加職稱評定。比如,開會,教案,加班,培訓,少一樣,領導不高興,職稱不能評。

教師,做為中小知識分子,許多人骨子裡有一點小清高,看不上奉迎巴結,鄙視一些人的胡作非為,更不願為權貴所拘束,所以,索性放棄職稱,放棄評職評級的機會。

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和職稱評定製度設計的初衷不相符,嚴重挫傷廣大一線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評上的教師得不到尊重,評不上的教師怨聲載道。

如何改變,筆者有兩個方法,擇一職稱之病可治:

第一種,職稱和工資不再掛鉤。讓職稱和工資無關。

第二種,取消職稱。

同意,請舉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