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絲綢之路」好走嗎?

文|王垚

《易經》有云,“龍之潛,乃龍之必騰”

對於小米來說,這兩個半句無疑分別對應著2016和2017兩個年度,相比於2016年那足以讓老師看了沉默家長看了流淚的成績,2017年的小米在順利完成了名為“創新+質量+交付”的三大補課任務之後,以全年1146億元的營收向市場遞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這一降一升之間,2018年赴港上市的小米的未來走向自然也就更加引人關注了,在中概股整體萎靡不振的大環境之下更是如此。就在8月22日晚間,小米發佈了2018年第二季度的財務報表,這也是其上市以來的首份財報。

小米的“絲綢之路”好走嗎?

根據財報顯示,小米2018年第二季度收入452.36億元,同比大漲68.3%,環比增長31.5%,其中互聯網服務的收入同比增長63.6%佔總收入的8.8%,而IoT及生活消費產品則同比增長了104.3%佔總收入的22.9%。

儘管在今年5月份遞交IPO招股書的裡面,雷軍就曾表示,小米並不是單純的硬件公司,而是一家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未來將會把發展重心偏移到互聯網服務方向上,但就目前的狀況來說,硬件依舊是小米短期內最重要的用戶入口,同時也是利潤的主要來源。

在第二季度中,小米在智能手機方面收入為305億元,較之去年同期的192億元增長了58.7%,佔總收入的67.4%,雖然所佔比例略有下降但仍舊是主營業務之一。

財報顯示,小米二季度手機銷量為3200萬臺,比去年同期的2220萬臺提升了43.9%,其中有45%流向了國際市場,手機出貨量的增長也主要來源於此。其智能手機銷售量的增幅在國內僅為2%,然而在海外市場卻高達48.8%,增速超過40.9%的華為穩居第一。

小米的“絲綢之路”好走嗎?

同時IDC報告也顯示,最近幾個季度以來,在整體換機週期平緩多數廠商只注重與產品概念升級的情況下,逐漸趨近於飽和狀態的國內手機市場規模增幅是在不斷下降的,如此一來小米會向海外市場拓展業務也成為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01

2018年第二季度,小米海外市場收入達到164億元,同比增長151.7%,佔總收入的36.3%,在25個國家和地區手機市場均排在前五,尤其在西歐,出貨量更是同比大漲2700%。正是長久以來針對海外市場而進行的佈局,才令小米本季度獲得了光鮮亮麗的財報數據。

其實早在2013年,才成立了僅僅三年的小米就開始向除了中國之外的其它亞太地區市場伸出了觸手,只不過這一次試水並沒有取得意料之外的驚喜,當年小米手機的總銷量為1870萬臺,然而在海外市場的銷量不足20萬部,只佔總量的1%。

初次嘗試失敗後的小米卻並沒有因其在國內的快速發展而放棄廣闊的海外市場,仍在為了走向國際市場而不斷努力著。在之後的兩年內,小米向海外市場快速蔓延,包括亞太、歐洲、中東及非洲、北美等地區,並在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家,並迅速佔據市場。

小米的“絲綢之路”好走嗎?

在2014和2015兩個年度,小米麵向海外市場的出口量均在總產量的10%左右,雖然這期間小米在巴西市場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慘敗,連派遣的團隊也被迫返回了中國,但依舊沒有對其海外總體業務產生太大影響。哪怕是在國內銷量下滑最為嚴重的2016年,小米手機在海外市場依舊呈現出大幅增長的趨勢,佔總當年出貨量的28.4%。

2017對小米來說是涅槃重生的一年,它不僅一掃前兩年的頹勢,憑藉9000萬臺的出貨量重新回到全球前五的位置,在海外市場積蓄多年的力量也終於迸發了出來,佔據了總數43.4%共計5094萬臺的海外出貨量代表著小米在海外市場取得的巨大成功,而印度則成為了小米取得勝利的最大主戰場。

也正是規模巨大的印度市場,才讓小米在銷量上達成了逆襲,在2017年第三季度以0.5%的微弱劣勢落後於三星之後,小米在第四個季度便成功完成了反超,並且直到今年第一季度為止一直都保持著領先,蟬聯了三個季度銷量的冠軍。

小米的“絲綢之路”好走嗎?

小米在印度市場的成功是多方面的,首先要得益於其一直主打的高性價比。一流的配置加上低廉的價格,這不僅是小米在國內崛起的關鍵,同時也是打入對價格比中國市場更敏感的印度市場的神兵利器。而小米自身主推的中低端智能機恰恰對應著印度最為巨大的消費者群體,在2013年便進入了印度市場的小米通過長時間的累積,也確實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產生了一定的品牌效應。

其次小米還推出印度的小米網,通過在線購物平臺Flipkart、亞馬遜、Snapdeal、Paytm和塔塔CLiQ,共同覆蓋了40%的國家,允許更多的用戶訂購手機,增加了覆蓋面進而增加銷售量。同時小米員工在印度的數量也在穩步提升之中,快速增長的銷售服務中心也能夠及時解決消費者的各種需求,提供更優質的售前售後服務。而小米在印度佈局的線下體驗店,也將有力地彌補印度並補發達的網絡。

而且小米跟很多外來品牌不同的是,它不斷在強調著要“成為一家印度公司”,這是小米未來能否在印度成功的關鍵。小米一直在尋找投資印度本土企業的機會,並快速在印度設立了研發中心,計劃儘快讓小米手機能夠在印度生產,表現出極大的本土化熱情。

銷量是可以通過數據列表體現出來的,然而民眾好感度卻是無法量化的。三星在中國市場的失利,不能說和其在note7事件後針對國內與海外市場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上累積下的名聲沒有一點關係。

小米的“絲綢之路”好走嗎?

在除了歐美之外的大部分發展中國家裡,小米大多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作為個例印度不過是其中的一個縮影,卻極其具有代表性。

海外市場的收入自然也隨著手機數量的增加而穩步增長著,據小米今年五月發佈的招股書顯示,2015年、2016年、2017年,小米的海外市場收入分別為40.5億元、91.5億元、320.8億元,其中2017年海外市場收入更是同比暴漲了250%。

02

不過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不滿足於將要到達天花板的國內市場的手機廠商並不只小米一家。除了小米之外,近些年來也有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國產手機品牌走出了國門,努力開拓著海外市場,並且在過去的2017年中都取得不錯的成績。

小米的“絲綢之路”好走嗎?

儘管已經成立四年了,一加這個名字對很多國內用戶來說或許依舊是一個不太熟悉的手機品牌,然而與在國內不慍不火的境地相比,一加手機在海外市場熱度似乎從未衰減過,其在去年發佈了一加5和一加5T兩款手機產品,在紐約、柏林等國際都市開售時都掀起了搶購熱潮。

早在2017年1月,一加就已經在印度班加羅爾開了全球最大的線下體驗店,巨大的投入也讓一加在印度市場上獲得了豐厚的回報,根據Counterpoint的數據顯示,一加5不僅成為了去年印度市場上最暢銷的高端手機,也在今年第二季度一加憑藉 40% 的市場份額,一舉超越了蘋果與三星,成為印度售價超過 30000 盧比的高端市場第一大品牌,其產品一加6和一加5T分別成為印度市場銷量第一和第三的高端手機。

華為如今已經是國產手機品牌中當之無愧的NO.1,而在全球市場銷量排行榜上一直以來也都穩居前三。從最近IDC公佈的數據來看,華為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從2017年Q2的3840萬部飆升到2018年Q2創紀錄的5420萬部,年同比增長達到41%,有史以來首次超越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供應商。

在歐洲市場,華為長期佔據著優勢。2017年,華為在歐洲首發了P10、Mate 10等旗艦產品,收穫了大量用戶和媒體的好評。在Counterpoint對歐洲消費者進行的最喜歡的手機品牌問卷調查中,華為排名第三,僅次於蘋果和三星。在今年的第二季度,華為在法國、德國、荷蘭、意大利等歐洲國家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小米的“絲綢之路”好走嗎?

作為國內手機銷量常年穩居第二的線下手機代表,OPPO在海外市場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一直以外觀和拍照為主要賣點的OPPO手機可謂是戰績輝煌,去年的主打機型R11更是憑藉不俗的自拍水平,成功入圍知名科技外媒GSMArena評選的“2017年度十大自拍手機”。

IDC發佈的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數據顯示,OPPO以8.6%全球市場份額穩居全球第五。相較於去年同期,隨著OPPO繼續拓展例如中東及非洲地區市場,OPPO獲得了5.1%出貨量增長。OPPO Find X的推出在為OPPO博得了諸如創新、無邊框、無劉海這樣的市場讚譽的同時,也贏得了市場關注度。

03

在小米高速拓展著海外業務的同時,聚光燈照不到的陰影中卻也隱藏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雖然其在海外市場的發展十分迅速然而依靠的仍然是印度市場整體銷量的提升,並且提升速度還在不斷的放緩。這與三星展開的反擊並無關係。

在被小米超越並連續落後了三個季度之後,作為全球手機銷量霸主的三星自然不會坐以待斃,而是一直都在努力地試圖搶回屬於自己的霸主地位。從網絡營銷到贊助體育賽事,再到發佈極具性價比的J系列新機,“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三星可謂將中國各大廠商的主流打法學了個遍。

小米的“絲綢之路”好走嗎?

三星的反擊也確實起到了相應的效果,根據Counterpoint發佈的調研數據現實,在今年第二季度三星以29%的市場份額重回印度第一位置。除Counterpoint外,全球各大權威調研機構的數據均顯示,在過去的一個季度之中三星已經消除了與小米之間的差距,並以1%的優勢取得了領先,未來將對小米展開持續不斷的反攻。

除了來自三星的外部憂患之外,小米自身在產品梯隊上也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

據外媒 Hindustantimes 報道,早在2016年小米就曾在印度發佈旗艦產品小米5,但最終並不樂觀的銷量還是迫使小米徹底改變了產品策略,走超低價路線,之後的小米6甚至都沒有在印度發售。這一系列的原因直接導致結果就是,時至今日,缺少主力旗艦機的小米在爭奪高端市場時依舊難以樹立起品牌形象,也使得小米在產品佈局上嚴重偏向紅米系列的低端機型。

在高端旗艦機市場中並沒有什麼核心競爭力,這一點對於小米來說,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海外的高端市場中都是如此。在國內或者一些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上這或許還能稱之為未來的隱患,然而在歐美等國家的市場上這便足以稱之為不可忽略的硬傷了。

小米的“絲綢之路”好走嗎?

以美國為例,作為全球最發達的國家,美國一直以來都是高端旗艦機的主要需求市場。低廉的價格無論是誰都會喜歡,美國人民也並不例外,但同時他們也能夠負擔得起更為昂貴的科技產品。

整體而言,美國的消費者要比中國消費者富有,而且美國的運營商在補貼和提供資金方面更為慷慨,因此美國市場一直以來都是蘋果與三星的高端旗艦機兩虎相爭的主要戰場,華為或許有在高端機市場與這兩者一戰的資本,然而小米卻缺少了能拿得出檯面的旗艦機型。

在開拓發達國家較多的西歐市場時,在高端機領域的短板同樣註定會成為小米不可迴避的問題。

低價只能買來一時的市場,卻並不能買來用戶長久的忠誠,這一點2016年的國內市場上早已經有了前車之鑑。只有成功地完成了從中低端機型向中高端機型轉型,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市場上小米才能爭取到一席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