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勛《生活十講》:有自信的人,總是最安分的,做自己

蔣勳《生活十講》:有自信的人,充滿凡人的感覺,總是最安分的——做自己。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李白

有自信的人,充滿凡人的感覺,總是最安分的——做自己。

關鍵在於你懂得:重要的不是要什麼,而是不要什麼。

你懂得生活中那些關於……

今天咱們聊聊蔣勳的《生活十講》,我想探討幾個話題。

蔣勳《生活十講》:有自信的人,總是最安分的,做自己

一、關於教育:

老師一定要是人師,也永遠要以人為本;教育本身就是對人的關心。

一個好的人文教育,還是要紮根在生活的土壤裡。

教育不能夠只求量,不求質,學校不是製造商,讓學生一批一批得到文憑畢業就好了,還是要關心人的問題。

教育不是在教書,事實上這是一份救人的工作。

很多父母與教師真的忽略了一件事,他們所教育的對象不是一個物品,是一個人。你的任何舉動,都可能對孩子的一生產生極大的影響。你的一點點關心,也會改變孩子的一生。

然而,現在不知道為什麼我們的社會會忙成這樣子,沒有時間停下來傾聽孩子的心事,沒有時間揉揉孩子的肩膀。

蔣勳《生活十講》:有自信的人,總是最安分的,做自己

二、關於愛情

很多人曲解愛情,或認為愛情必須走向婚姻;或認為婚姻是愛情的墳墓。

愛情在與不在不能依賴婚姻,更不能懼怕婚姻。

千萬不要覺得有一紙婚約就能保障愛情,只有愛情能保障愛情。

真正能限制愛情的方法,就是徹底拿掉限制,讓對方海闊天空,而你,相信自己本身就具有強大的吸引力量,你的愛,你的才華,你的寬容,都是讓對方離不開的原因,甚至你故意讓他出去,他都不想跑,這真的需要智慧。

有一種愛情,相信你自己,風箏一線在手,讓對方海闊天空。

蔣勳《生活十講》:有自信的人,總是最安分的,做自己

三、關於心靈

我們衝得太快,沒有辦法一下子煞車,但可以慢慢地、一點一滴地去做,讓物質的東西少一點,讓心靈的空間大一點。

老子一直在講「空」,他說我們之所以能用杯子喝水,因為杯子是空的;我們能住在房子裡,也因為房子有空的部分。最重要的不是「有」,是「無」。

舉例:佛陀沒有寫過一本書,今天我們看到的很多佛經,不過是他學生的筆記,所以開頭總是說“如是我聞”。

有一天佛陀不想講課了,就拿一朵花給大家看。他的意思是說:我一生講的經,就在那朵花裡,你懂得了那朵花,就懂得了生命本身。

最豐富的不是有,而是無,此時無書勝有書。

蔣勳《生活十講》:有自信的人,總是最安分的,做自己

四、關於社會

一個唯利是圖的社會,每一個人都會在物化自己與他人的過程中成為受害者。一個成熟的社會,應該是每一個角色都有他自己的定位,有他不同的定位過程,每個人都能夠滿足於他所扮演的角色。這個觀念在歐洲一些先進國家已經發展得很成熟,他們長期以來重視生命的價值,所以他們的自信,不是建立在與別人的比較上。

大家都知道《清明上河圖》,一個畫家受命去畫他的城市,表現其中的繁華。畫家畫了一千六百多個人,各式各樣的場景。其中有一個場景是:官家的轎子出來,前面有人舉著“肅靜迴避”,一個小孩在路中間玩,他媽媽怕他被馬踩到,驚惶地把他抱起。

即使當今時代,你受命拍一個關於北京的紀錄片,能不能拍出這個畫面?

還有一個畫面,出現在畫卷快結束的地方。一個做大官的人進城,前有開道車,後有隨護。城門口有一群叫花子,其中有一個沒有腿,做官的人回頭看了他一眼。

大官跟乞丐的對視猶如神來之筆。

每一個角色都有他自己的定位,每個人都能夠滿足於他所扮演的角色。

蔣勳《生活十講》:有自信的人,總是最安分的,做自己

五、關於人生

人生充滿美好。比如說詩。

詩是非常純粹的東西,大概詩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有一種浪漫的、不食人間煙火的個性,才會去寫詩。

而人生就像是一本永遠閱讀不完的書,每一次覺得懂了,又會出現一個新的、不懂的東西。

如果做個比喻,哲學是答案,是行為,是人的完成。文學不是,文學有一點點縱容,它允許假象的存在。

如果你關心的是結局,是答案,是目的,你就讀哲學;但如果你覺得人生的過程可能比答案還要迷人,你就要讀文學。

人生離不開經典,但切記盲從經典,我們可以挑戰經典:其實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是要不斷接受挑戰,不接受挑戰,就不配叫經典。經典文學本來就不是拿出來做神像供奉,是要「千錘百煉」的。這恰如你我的人生。

“難”絕對是生命中幸福的開始,“容易”絕不是該慶幸的事。

人大概到最後才會懂得,重要的不是要什麼,而是不要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