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真的是找好工作的關鍵嗎?

又到開學季,應該有不少同學這兩天懷著新鮮感,準備邁入大學學堂了吧?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上大學的那些事兒。

“上大學值得嗎?”“上大學真的是找好工作的關鍵嗎?”,一直以來,這些都是熱門的教育話題。如今的大學教育已不同往時,家長及學生作出是否上大學以及上哪所大學的決定,常常因信息相對匱乏以及對所承擔的金融風險認識不足而受到影響。正因如此,我們想推薦大家一本來自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及該校人力資源中心主任彼得•卡佩利所寫的書《上大學值得嗎?》。

作為美國人力資本和管理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在書中,卡佩利教授通過對美國大學教育多年的研究積累,結合豐富的實例數據,深入淺出地論述了高等教育中的眾多熱門和深度話題。他以充分有力的證據反駁了關於大學與就業的僵化觀念,並幫助學生及其家長作出經濟有效的選擇:

為什麼上大學應該有所回報?

拿到大學學位就等於可以找到償還助學貸款的好工作嗎?

追求熱門的學位就等於畢業時能找到最熱門的工作嗎?

為什麼學費昂貴的大學有時反而從長遠看來是比較便宜的?

學生及其家長如何瞭解大學所教知識正是職場上需要的技能?

……

以上這些問題,卡佩利都在書中通過理由充分的回答,幫助各類家庭根據自身財政狀況評估他們的選擇,這些答案既有學術性的論據,又有很強的可讀性。本期推送,我們選摘了書中一些篇章分享給大家。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又是如何看待“上大學值得嗎”這個話題的?歡迎在評論區裡與我們聊聊。

上大学真的是找好工作的关键吗?

上大學真的是找好工作的關鍵嗎?

本文摘選整理自《上大學值得嗎?》

上大學真的是找好工作的關鍵嗎?對於年輕人和整個社會而言,這無疑是一種對未來持樂觀態度的集中體現。相較於生活的其他方面,大學相對來說屬於一個由精英領導的團隊。尤其在美國,學生幾乎可以毫無限制地選擇重新再來:可以中途退學然後重新就讀;也可以從一所社區大學轉到一所研究型大學;有必要的話,經過很長一段時間你能拿到一堆各式各樣的學歷文憑。大學的成功經歷當然與個人努力和能力相關,同時也越來越有可能通過付費獲得由導師和援助系統提供特別幫助的方式獲得成功。以需求為基礎的財務補貼為那些家庭貧困的學生提供特別的支持和援助。如果學生在學習或大學生活的其他方面表現出色的話,他們就會接觸到許多讓生活更豐富更充實的有益事物,從而開啟自己的職業生涯。

無數實例說明上大學能在許多方面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比如更好的健康、更好的公民意識和個人成長等,而這些也有益於整個社會。

近年來,美國快速擴大了高等教育的規模。部分原因是大學對於社會和個人顯而易見的益處,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一種政治訴求,即大學教育為公民的個人發展提供了一條基於價值的道路。市政當局和政治家都提高了認識,認為發展教育,特別是興辦更多的大學是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儘管近年來大家都不願意作為納稅人為此買單。

與此同時,就業市場也發生了變化。大學生髮現越來越難找到一份待遇好、特別是能夠預測未來職業發展道路的穩定工作。提供長遠職業規劃的大型公司在美國的勞動力市場上沒那麼重要了,越來越少的公司願意僱用有潛力的員工並且把他們培訓成為終身職員,公司只希望新僱的員工已經掌握工作技能並且一上手就能為公司出力。大學的角色已經變成要說服學生相信大學教育能夠為他們提供這些工作技能了。

這些情況累加起來對目前2100萬的在校大學生尤為不利。近年來,各高校招生規模顯著增長,但公共教育資金沒有相應提高,學校只有把更多的教育成本平攤到學生及其家長身上。這可是一筆特殊的負擔,因為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超過50%新入學的學生不成比例地來自並不富裕的家庭,特別是自經濟大衰退以來,這些學生家長一直為保求自身的工作穩定和支付能力而苦苦掙扎。對於這些家庭而言,送孩子上大學往往是一筆巨大的經濟負擔。與此同時,一個家庭很容易陷入經濟危機,這是因為以房產做抵押或犧牲退休生活去借貸送孩子上大學,現在已經成為許多家長常做的無奈之舉。這些做法在幾十年前是行不通的。

上大学真的是找好工作的关键吗?

當這些家庭捉襟見肘地送孩子上大學,或這些貧困學生自己去借貸上大學時,畢業後找一份好工作的壓力就愈發緊迫了。這種壓力的另一種來源是越來越高的教育成本和越來越低的支付能力,即助學貸款把教育成本轉嫁到畢業生日後的前途上。越來越多的學生用助學貸款來支付上大學的費用,然而這種負擔可能會嚴重損害學生將來的利益,因為助學貸款的利息高於住房抵押貸款利息並逐年累加,學生即使是身陷破產也必須償還本息。如今,學生及其家長通常冒著巨大的經濟風險去支付上大學的費用。

針對上述風險,美國高等教育體系主要通過以下兩種重要的方式作出回應。第一種是針對學生及家長擔心畢業後找不到好工作的顧慮,各所大學推出更多旨在瞄準畢業後找工作的新課程。新辦的營利性大學幾乎毫無例外地以學生畢業後找到工作為首要辦學目標,並由此來確定學校的招生宣傳策略。第二種就是學校以不同方式——下班後或校外的——為那些不得不全職工作以繳納學費的學生頒發大學文憑。

這些新舉措正以一些重要的方式改變著大學經歷的本質。一個上了年紀的上班族下班後花八年的時間學完大學課程,與之相對,一個年輕人生活在大學校園裡,花上緊張得多的四年時間學完所有大學課程,學校還有許多課外內容幫助他學習和成長;這兩種大學教育的經歷和效果當然不可同日而語,然而我們經常把兩者相提並論。即使同在大學校園裡,學習一門以職業為導向的融合教學與實習的房地產管理的課程和文學、歷史、自然科學、數學等課程,其效果也是不一樣的。

沒有理由相信新的做法會像傳統大學教育那樣給我們個人和社會帶來相同的益處。客觀地講,許多大學已經做不到這一點了。當今大學教育的目標就是找一份好工作,一切的教育活動和教學內容都圍繞著這一終極目標進行。

這些新做法對於學生及家長而言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些做法所產生的回報。許多在校外取得的應用型學歷真的能幫助學生找到好工作,然後去還清助學貸款或是父母以房產抵押借來的錢嗎?這一點對於學生及其家長而言是巨大的經濟賭注,而且現在的賭注充滿了巨大的風險。大多數人進行這樣的博弈是基於各所大學的招生宣傳,還有就是社會普遍認同的觀點:上大學是個人發展的必由之路,任何稱職的父母都要作出巨大犧牲把孩子送去讀大學。其實,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即使你不是一個要繳費上大學的學生或家長,高等教育的發展對於你來說也非常重要,因為這些發展會對社會產生巨大影響,比如說改變未來勞動力的性質,培養社會公民以及塑造其教育背景,影響公共消費及稅收等等。如今,高校助學貸款已經成為國家第二大債務來源,而處於未充分失業或未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對於社會和家庭結構而言都是一個巨大的包袱。

我們不知道現在上大學是否有回報,至於對將來上大學是否有回報也知之甚少,但我們確實瞭解很多,可以作出更好的決定。僅此而已。

大學迷思

關於就業環境發生變化的許多說法,催生了美國大學教育回報問題的固執觀點,其中包括:今天的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表現得比以往更差;同別的國家相比較,美國的教育制度失敗了;如今以及將來的工作都需要接受更多的教育;只有接受了良好教育的人才能找到好工作;市場缺少理工科學歷的畢業生;等等。沒有任何證據支撐這些觀點,我們所知道的是這些觀點都站不住腳。

當然,美國教育制度的真實情況並不完全樂觀。對學生及家長而言,美國擁有全球最昂貴的大學教育體系。一個美國家庭送孩子去上大學要比其他發達國家普通家庭多花六倍的費用,而且美國讀四年大學的學生比任何其他國家都要多,但是畢業率幾乎墊底。儘管一些不能如期畢業的學生多年以後最終還是能夠拿到文憑,好幾個國家大學畢業率都比美國要高。與其他國家相比較,美國貧困家庭的學生上大學的比例更小,然而有相當比例的美國大學生要補習高中階段落下的功課。美國普通工人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實際上已經遠遠超過了他們從事工作的要求,當然其他發達國家也是一樣。

諸多因素造成了一個事實:在美國,大學畢業生要比高中畢業生掙得多,並且兩者之間的差距還在擴大。然而,為什麼會這樣以及對於剛畢業的大學生而言是否還會這樣,還真不好說。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是那些受教育少的人的收入在縮水,而不是大學畢業生的收入在大幅增加,這一點對於剛畢業的學生而言尤其如此。還有就是因為大學畢業生幹得比高中畢業生要好得多,但即使這樣他們也掙不了足夠的錢去償還上大學的費用。

上大学真的是找好工作的关键吗?

關於大學生工資收入的爭論其實暗含著一個觀念,那就是如果一名高中畢業生上了大學,他會和一名大學畢業生掙得一樣多。我們知道事實並非如此,上過大學的孩子比沒上過大學的孩子具有許多優勢,有些優勢和個人能力有關,有些優勢和家庭背景有關,還有些優勢是他們擁有那些即使沒上大學也會讓他們在生活中表現得更出色的資源。

另外,我們從僱主那裡瞭解到他們更看重學生身上那些與生俱來的能力,比如領導才能,以及課外活動中所展示的能力,而不是傳統的課堂學習成績。這一點值得我們好好反思目前簡單機械的大學教育模式的真正價值。

上大學的回報

校與校之間令人難以置信的差別是關於大學教育回報的巨大差異。如果你細心觀察和分析上大學的實際回報,你就會發現許多大學(多達1/4)的回報率實際上是負數的。很難讓人相信學校在提高學生的市場價值方面似乎無能為力。許多問題可能與這些學校的學生的個人素質有關,但這種現象還是讓我們對人人都能從大學教育中得到回報的觀點產生懷疑。

對於大多數大學而言,上學成本的年均回報率大約是7%,相當於股票市場投資回報率。這聽起來也許還不錯,但那些未受資助的學生的貸款利息率大約也是7%。誰也不能保證未來上大學的回報率還將保持現有水平。實際上,目前高水平的回報率是對過去上大學回報率極低的一種自身糾正。

其實,大學文憑本身不一定有回報,關鍵還在於學生是哪類人,以及上的是什麼樣的大學。

上大學的成本

影響回報率最明顯的因素是上大學的成本和費用。雖然我們往往在這方面想得不多,但是如果一名學生中途退學的話就會產生巨大的上學成本。對於一名高中生來說,高中畢業後等上一兩年再上大學或許會讓他在親朋好友面前丟面子,但把一個在學術和社交上還沒準備好的學生送去大學,也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第三章列舉了一些學校在降低輟學率方面的做法。那些做法固然不錯,但無形之中增加了上大學的成本。

影響上大學回報率的第二個最重要的成本因素是讀完大學所花的時間。由於只有40%的全日制大學生能夠按時畢業,60%的學生能在六年之內畢業,學生完成大學學業的時間差別很大,這就極大增加了上學成本。花不止四年時間畢業的可能性在計算回報率時是很少統計在內的,因為這種情況實際上包含巨大的輟學風險。當然,還有一些因素也影響回報率,比如哪些學校有大量的學生援助項目。如果一所學費更貴的私立學校學生援助項目很齊全,新生四年之後都可以如期畢業,這樣整體上就比要花不止四年才能畢業的州立大學的成本要低。

上大学真的是找好工作的关键吗?

導致延期畢業最可控的因素是按時完成所有專業課程要求的難度。複雜的專業有許多課程要求,特別是一些高級課程有許多要按照一定順序來完成的先決條件,這些都會以許多方式中斷學業從而導致延期畢業。如果是為了將來的回報,學生覺得有必要換專業的話,他很有可能會延期畢業。

在申請並獲得學校有可能提供財務補貼的明確答覆之前,你幾乎不可能搞清楚上大學真正的費用是多少。想要弄明白各種財務補貼之間細微差別的需求催生了一個行業,人們試圖通過任何有效的方法去申請助學貸款,比如轉移財產以提高資格的可信度,這種做法會產生法律問題,並不值得這樣做。關於財務補貼,我們可以得到的基本啟示是申請的過程是瑣碎細微的,但取得財務補貼的好處是巨大的,值得為此花錢去請人幫忙搞清楚想獲得財務補貼是否存在障礙。

任何財務補貼的相關信息都包括兩種重要的評定標準。第一種是優秀獎學金,即學校情願降低學費來吸引那些可來可不來的學生。此類補貼有時是用來招收更多特定地區的生源,有時用來招收那些具有特殊背景的學生,大多數情況下是用來招收那些學業成績比其他學生的平均成績要好的學生。為了降低上學成本,值得去讀一所相對差一些的學校嗎?或許值得,至少從大學文憑的經濟回報方面來看是值得的。正如第四章提到,名校畢業生在職場上表現得更出色,僅僅有上了名校這個理由並不充分。

第二種評定標準關心的是財務補貼中助學貸款所佔的份額,或許以前我們對此並不是很在意。除非畢業後馬上就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否則貸款會對個人今後的經濟狀況造成嚴重的影響。用貸款來支付上大學的費用,畢業後又不能及時還貸,這可能是一種巨大的不良風險。從節約成本的經濟角度考慮,讀一所不那麼出名的大學,去獲得更多的優秀獎學金以減少貸款的數額,這倒是一個非常明智的經濟決策。

上大學的好處

計算大學投資這個經濟方程式中最困難的部分在於就業這個變量:什麼樣的工作在等待畢業生呢?工作的好壞取決於市場供求關係,而這種關係一直處於不斷變化之中。某一特定年份裡,許多與技術相關的熱門行業造就了大學就業市場最大的誤解,那就是這些行業會一直熱門下去。隨之而來的抱怨是學生沒有選對專業——只要他們讀了那些技術行業的專業,他們就能找到好工作。

事實上,自然科學和數學方面的工作從來就沒特別紅火過,工程和技術領域裡的工作也是忽冷忽熱。正如第四章所講,十年前無人問津的石油工程現在卻成為全美最熱門的工作。其中的原因就是供求關係,準確地講,是我們無法預料市場對這種技術的需求會產生如此巨大的井噴行情。在此輪行情之前,就業市場對此類技術的需求幾乎為零。很少有學生選擇就讀這個專業,因此人才需求很少。突然間此類人才需求量上漲,導致供需失衡,一小群新的石油工程師的工資水漲船高,居高不下。工程學是一個冷熱交替的行業,各專業領域此消彼長,歷來如此。該行業的專業領域之間不能相互代替,航天工程師幹不了石油工程師的活兒。相同的情況也發生在IT行業,該行業也有自己的盛衰週期——在這個週期裡某個專業可能紅極一時,而另一個專業卻門庭冷落。

追逐熱門行業的現象實際上讓學生們承擔了更多的風險,因為他們的反應增加了就業市場更多的不確定性。比如,20世紀90 年代大量湧入IT就業市場的學生是在IT人才需求減少時畢業的,又恰好碰上千年蟲危機和2001年經濟衰退,所有這些IT行業過剩的從業人員使得就業前景和工資待遇急轉直下。反過來,這種情形讓那些追逐IT行業的學生心灰意冷,又使得經濟大衰退之後隨著IT行業開始復甦、人才供應出現短缺的狀況進一步惡化。

總而言之,我們不知道或許也不可能知道各行各業的興衰交替。

作為一名大學生,你可要睜大眼睛進入這個高風險的就業市場,因為這將決定你的大學投資是否會產生回報。為了降低風險,我們能做的就是保留直到最後時刻換專業的能力。畢業前一年涉足一下某個行業,會讓我們跟上這個處於變化之中的就業市場的節奏。這比直接選定五年前(假定你四年後真的可以畢業的話)申請上大學時選的行業要好得多。這條建議幫助我們認識到為什麼換專業的能力以及按時讀完專業的能力在你挑選大學時是如此重要。

很難了解某所大學的某個專業的就業前景,因為大學本身往往都不知道。大學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畢業生(這一點比你想象的要難得多),然後請這些學生告知他們的工作狀況。這種調查的應答比率非常糟糕,那些幹得不好的學生不會應答,還有許多人在編造答案。許多大學為了使自己的就業率看起來更好,也在編造相關信息,比如把從事任何工作的畢業生都計入“就業人員”,即使學生做的是一份臨時工作,同時剔除那些說已經放棄找工作的學生等等。總而言之,不要指望學校能提供準確的數據。

通過了解美國整體的就業市場及哪個行業備受市場關注,有助於個人開展市場研究。一些像全美高校和僱主協會之類的網站會提供近幾年大學畢業生的相關信息。你能做的最主要的研究是去參觀一所大學的就業指導中心,看一看是哪些僱主到學校招人,以及他們招的是什麼工作崗位。

上大学真的是找好工作的关键吗?

當然,瞭解了現在的就業市場並不等於瞭解了未來的就業市場。要好好想一想畢業時如果你讀的專業就業市場並不景氣,你該怎麼辦。專業越集中,機會越有限:如果製藥業不景氣,你在其他什麼行業還能用上你的藥品營銷文憑呢?一旦你讀了這種專業又想換行業(很大比例的學生是這樣做的),你要好好想一想換到一個完全陌生的行業對你來說難不難。

也許最重要的是當你找到第一份工作之後,問一問自己所學的大學專業裡的哪些內容是有用的。大學教育應該是為一生做準備的。第一份工作也許不會持續很長時間,現在的員工為自己規劃不同的職業已經是很普通的事情。找到第一份工作後,如果你所學的專業不是很好——所學的專業知識不是很能派上用場或者很快就過時了,那麼你所學的這門專業風險極大,也就沒有多少價值了。

這些提醒或許會使你對大學專業的吸引力感到失望,儘管這些專業課程是用來幫你找到第一份工作的職業技能。特別是當你意識到僱主似乎並不太在意你在大學裡學到的那些職業技能時,你會更加覺得沮喪。

當然,一些像會計、護理等長盛不衰的行業是例外,這些行業的學歷是由行業規則和標準來要求的。但僱主對畢業生的要求真的顛覆了傳統理念,那就是工作經驗比課堂知識重要,參加校園的一些社團,比如跑步俱樂部、體育團隊等,那看起來至少和課堂學習一樣重要。僱主想要的職員素養,比如更強的決策力和人際交往能力,這些通常會與那些包括文科在內的傳統大學課程相關,而非應用型的、以就業為導向的知識和技能。

這種素養可以幫助你打開第一次就業的大門。為一家大型百貨商店打工不一定非要有零售管理的文憑。任何專業文憑,大學經歷的良好記錄,加上在零售行業的暑假打工經歷等,都可以作為很好的參考,以及在其他地方學的一些應用課程可能也夠用了。美術專業的學生在大學的最後一年選修了許多計算機編程課程,加上志願參加一些編程工作的話,就足以勝任許多編程工作了,同時還可以繼續學習內心熱愛的美術。相較於花錢上大學得到實習經驗,如有必要花錢積累工作經驗也是值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