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震寰宇 持國護衆生——持國天王造像

——根據佛教的宇宙觀,宇宙由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組成。三界之中欲界最低,人類社會以及地獄、餓鬼都在此界。欲界共有六重天,第一重就是四天王天,這是四大天王及其眷屬所居之天。此天在六重天之中地位最低,離人間最近。四天王天地處須彌山山腰,這四位天王各自守護一方天下,分別掌管著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所以又稱“護世四天王”。

妙音震寰宇 持國護眾生——持國天王造像

明宣德 持國天王站像

中原·明代

銅鎏金髹漆

高70cm

——持國天王是梵語Dhrtardstra的意譯,音譯為“提多羅吒”。“持國”即以慈悲為懷,保護三千大千世界眾生,護持三千大千世界國土。他居住在須彌山東面黃金埵,受佛囑咐,為東方東勝神洲的守護神。關於其形象據《陀羅尼集經》卷十一中記:尊身著繞天衣,尊左手伸臂下垂持慧刀,尊右手屈臂向前,掌中託寶慧珠。另據《般若守護十六善神王形體》所記:東方持國尊天王尊身青色,紫發,面顯忿怒狀。著紅衣甲冑,手持大寶慧刀。除此而外,他還有一種形象,即手持琵琶,表示以音樂使眾生皈依佛教,因此他又有“主樂神”的稱譽。

妙音震寰宇 持國護眾生——持國天王造像

——此尊持國天王造像,頭戴高高聳起的鏤空寶冠,寶冠圖案豐富、結構複雜,十分華麗,正中端坐阿彌陀佛化佛。耳際寶繒飛揚顯得輕柔而飄逸。天王呈國字臉,額頭飽滿,雙眉倒豎,眉端緊蹙;一雙丹鳳眼斜飛而上,目光堅定、眼神深邃,對有情眾生的慈愛以及對邪惡勢力的憎惡,交織於他的眉宇之間。天王鼻樑挺直,鼻翼寬闊;嘴巴大小適中,雙唇微張。面頰修長,顴骨微隆,下頜圓潤,顯得豐盈富態。

妙音震寰宇 持國護眾生——持國天王造像

——持國天王呈武將形象,身形魁梧,健碩有力。雙手原持琵琶,左手高舉持琵琶前端,右手撥動琴絃;雖然琵琶現已丟失無存,但觀其生動鮮活的手勢,似乎悅耳的琵琶聲正從祂那靈巧的指間傳出。天王身披鎧甲,甲片的形狀呈“山”字紋,紋路排列規整。胸前飾護心鏡,腹前浮雕倒置獸頭,獸頭上的鬃毛以及一縷獸皮自然下垂。腰繫革帶,兩腿之間的前襟上浮雕一條昂首向上的祥龍。手腕以及腳踝處皆有獸頭裝飾,而肘部的袖子以及鎧甲邊緣皆以錦緞裝飾。天王身後的鎧甲和龍鳳圖案同樣處理的十分精緻,一絲不苟。

——持國天王像表面的裝飾工藝也很特別,通過飄帶以及手指等處表層朱漆脫落的地方可以看出,最初造像鑄造完畢打磨拋光之後,可能通體鎏過金,再罩以朱漆。最終形成這種金光內隱、紅彩外溢、燦若煙霞的效果。北京翰海2008年秋拍高價成交的一組明代西方三聖造像表面也呈現出這種工藝效果,很可能這是明代流行的一種獨特的造像裝飾工藝。

妙音震寰宇 持國護眾生——持國天王造像

——四大天王的形象是從印度佛像中吸收演變而來,早期的造像多少有點域外胡人形象。而這尊持國天王像完全是漢族人的形象,非常成熟的製作工藝,以及鎧甲衣袍的樣式都為我們判斷其年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即這是一尊工藝上乘的明代中原漢傳佛教風格的造像。類似題材的作品,我們在國內外博物館中也可以找到為數不多的案例,相比之下匡時這尊持國天王像毫不遜色。

妙音震寰宇 持國護眾生——持國天王造像

妙音震寰宇 持國護眾生——持國天王造像

——美國西雅圖美術館收藏一對天王像,這兩尊造像尺寸、風格相同,可能是出自同一寺廟,甚至同一佛殿。稱其為天王,實際上很可能表現的是韋馱菩薩。這兩者與匡時的持國天王同樣魁梧健碩,威武雄壯,僅僅尺寸高低有別,藝術水準難分高下。

妙音震寰宇 持國護眾生——持國天王造像

——首都博物館收藏一隻明代墓嬪妃墓的金雲鳳紋瓶,底有“隨駕銀作局宣德玖年玖月內造捌成伍色金拾伍兩重外焊伍釐”款識。金瓶腹部鏨刻展翅飛翔的綵鳳。其展開的雙翅、舒展的尾羽以及其引首欲鳴的姿態都與天王身上的綵鳳如出一轍。

——這兩件文物皆有題記,是來源可靠的宣德宮廷御製之器。由此可見這尊持國天王造像也應出自明代宣德宮廷。我們不難想象,其曾今供奉於皇家大廟接受帝王將相頂禮膜拜的情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