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大入秦工程带来沧桑巨变 古老秦王川崛起现代化新城

引大入秦工程带来沧桑巨变 古老秦王川崛起现代化新城

秦王川上的现代化新城

引大入秦工程带来沧桑巨变 古老秦王川崛起现代化新城

充满活力的兰州新区正在崛起

据史料记载,古时因秦王川地势平坦,晴天远望时常常会看到海市蜃楼的幻境,古人因此取名“晴望川”,意思是天晴方能望见川之雄阔。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西秦霸王薛举在此屯牧,所以将原来的“晴望川”改名为“秦王川”,并一直沿袭至今。秦王川干旱少雨,引水灌溉秦王川,一直是祖祖辈辈最大的梦想。为解决秦王川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甘肃省自1976年至1995年,勘测设计并建造了将大通河河水跨流域调至120公里以外秦王川地区的大型水利工程,创造了当时多个亚洲乃至世界之最,为兰州新区开发、兰白都市圈建设和供水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从2012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兰州新区,短短的6年时间,一座绿色生态、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新城崛起在古老的秦王川大地上。

引大工程:甘肃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

“引大入秦工程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创造了甘肃水利建设史上的许多奇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面对一幅气势恢宏的东二干渠庄浪河大渡槽照片,甘肃省水利厅副厅长、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局长韩临广格外自豪。

引大入秦工程是将发源于青海省木里山的大通河水跨流域调入兰州市以北60公里的秦王川地区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取水口位于甘青两省交界的甘肃省天祝县天堂镇境内。工程跨甘青两省四市六县(区),支渠以上渠线长达1265公里,概算总投资28.33亿元。

“引大入秦工程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投巨资建设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设计年引水量4.43亿立方米,规划农业灌溉面积66万亩,生态灌溉面积7.34万亩,供水范围覆盖兰州、白银、景泰、皋兰、永登、天祝和兰州新区等市、县,受益区人口达到200多万人。”韩临广说,引大工程于1976年立项建设,1981年缓建,1987年全面复工建设,1994年顺利建成通水。引大入秦工程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创造了甘肃水利建设史上的许多奇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第一个引进外资、国际招标、国外参与建设的示范性工程,也是世界银行贷款援华项目的样板工程;是我省迄今为止唯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水利项目,是我省首次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成就概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并被镌刻入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铭文”的项目,也是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被评为改革开放三十年全省十大建设成就之一和建国60年甘肃地标建筑之一,是展示我省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窗口,被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生存工程和发展工程”。

改革开放带给甘肃人民的成果

“引大工程不仅创造了甘肃乃至中国水利建设史的许多奇迹,更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今年84岁高龄的张豫生是当年引大入秦工程建设的总工程师,说起30多年前奋战在引大工程上的艰苦岁月,老人感慨万千。

“干了一辈子水利工程,引大工程遇到的难题是无法想象的。”张豫生说,工程除了资金,难度更大的是技术。“整个工程穿山隧洞就有149座,总长达139.86公里。而且特殊的地质条件更是成为工程的拦路虎。”张豫生介绍说,在施工过程中,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攻克了复杂地质条件下隧洞施工等世界性难题,建成了长达l5.7公里的国内最长的无压输水隧洞盘道岭隧洞,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钢制先明峡倒虹吸,全长2194.8米国内屈指可数的横跨公路铁路的庄浪河大渡槽等多项重点工程,创造了当时多个亚洲乃至世界之最。

“引大工程不仅是技术上的创新,也是老一辈建设者无畏艰辛艰苦奋斗精神的体现。”张豫生说,无数建设者艰苦奋斗的毅力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强大地精神动力。引大入秦工程地处偏僻,自然环境恶劣,施工难度很大。当年,老一辈建设者长年累月坚守在崇山峻岭之间,夜以继日奋战在隧洞深处,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工程。

引来大通河水润泽秦王川

初秋时节,驱车穿行在秦王川广袤的田野上,映入眼帘的是绿树成荫、良田万顷、大棚连绵的丰收景象。对世代生活在秦王川的广大农民来说,正是这一渠清澈甘甜的河水,让他们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生活。

“1995年全村人均年收入400元,2017年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1300元,如今家家盖起了二层楼房,出门开上了小轿车。没有引大的水,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说起如今的好日子,兰州新区秦川镇榆川村党支部书记滕生堂激动万分。

目前,榆川村有320座蔬菜大棚,有效面积达300亩,种植辣椒、茄子、豆角、番瓜、西红柿等。农产品一半供应秦川镇和新区市场,一半供应东部、和平、安宁桃海市场,产供销服务正在加速完善。2015年,榆川村荣获甘肃省“美丽乡村”称号,2016年被评为甘肃省文明村。

“榆川村只是引大灌区受益区的一个缩影。”韩临广说,引大工程还历史性地改变了灌区农业生产条件,秦王川昔日旱砂田变成了水浇地,彻底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历史,粮食亩产量由通水前的6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由通水前的300公斤提高到600公斤。历史性地提高了灌区人民生活水平,解决了主灌区40万人和20多万头(只)大小牲畜的饮水困难,特别是使从我省宕昌、东乡、永靖、天祝及永登、皋兰、榆中、七里河等县(区)贫困山区搬迁的5.64万移民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开辟了致富途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人均住房面积由原来的14平方米增加到近30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78元提高到2017年的8000元以上。

兰州新区:正在崛起的现代化新城

从2012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兰州新区,短短的6年时间,一座绿色生态、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新城崛起在古老的秦王川大地上。

韩临广告诉记者,目前,引大工程自建成通水至今已累计向灌区及周边城镇供水29亿立方米。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和兰白都市圈、兰州新区开发建设的新形势,引大将工程功能定位由当初的“发展灌溉,生产粮食,解决温饱”调整为“以兰白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托,以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统筹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生态等各类用水需求,为兰州新区开发、兰白都市圈建设和供水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

近年来,兰州新区按照打造“产业强城、生态绿城、多湖水城、现代新城”的战略思路,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同步推进,以建设宜居宜游的绿色活力新城为目标,着力优化生态环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发展绿色产业,开展土地绿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工程,全面实施道路绿化、绿化造林、空闲地复绿、生态修复等各项绿化工程,累计完成生态绿化面积19.34万亩,城市核心区绿化率达到31%,生态防护体系相对完备、生态景观特色鲜明的总体格局已初步形成,一个宜居、宜游、宜业、充满活力的绿色新城正在崛起。

“随着灌区和兰州新区生态绿化面积的不断扩大,秦王川区域生态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韩临广说,近年来,引大渠路田间防护林网建设逐年发展,造林2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0.8%提高到15%以上,小气候明显改善,风沙天气逐年减少,降雨量年均增加50至80毫米,昔日“十里不见树”、“电杆比树多”的荒塬,如今变成了“粮田万顷,绿树成荫,瓜果飘香”的新型灌区和生态环境秀美的国家级兰州新区。

“十里长逢花与草”。今天兰州新区,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座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宜居宜游宜业的山水之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