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雖壽》,只知曹操是奸雄?他在文學史的地位你想不到

曹操是個奸雄這人人都知道,他在軍事上的成就也廣為人知。但曹操在文學上的造詣就沒多少人知道了,尤其是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專家對他的評價可能會令你大吃一驚。今天一笑就來向大家介紹一下文學家曹操以及他的代表作之一《龜雖壽》——

《龜雖壽》,只知曹操是奸雄?他在文學史的地位你想不到

《龜雖壽》 三國 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龜雖壽》,只知曹操是奸雄?他在文學史的地位你想不到

《龜雖壽》,只知曹操是奸雄?他在文學史的地位你想不到

《龜雖壽》賞析

《龜雖壽》為曹操53歲時所作,是《步出夏門行》的最後一章。

起首“神龜雖壽,猶有竟時“用《莊子·秋水篇》的典故,莊子說“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曹操也說神龜縱活三千年,可還是難免一死。後面又接著說“螣蛇乘霧,終為土灰”——“螣蛇”雖然也能乘雲駕霧,然而也會灰飛煙滅。——但曹操絕不是一個悲觀的人,他說這些並不是感慨人生苦短,而是為後面的幾句起勢。

50歲對於當時的人來說已經是老年了(據考證,東漢時人均壽命只有22歲),曹操認為,雖然步入暮年,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我就像一匹上了年紀的千里馬,雖然形老體衰,屈居櫪下,但胸中仍然激盪著馳騁千里的豪情。有志幹一番事業的人,雖然到了晚年,但雄心永不會消沉,對理想的追求永不會停息!

曹操清醒地認識到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然的規律,因此“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壽命的長短不僅僅取決於老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得到長壽。

但結合上文的意思,曹操所說的這種長壽,是建立在積極進取、實現理想的基礎上的,而不是消極避世、苟且偷生——這與漢末文人中流行的感嘆浮生若夢、勸人及時行樂的調子截然不同,也是曹操“建安風骨”的體現。

曹操這首《龜雖壽》激勵了不少人,據《世說新語》記載:東晉時代重兵在握的大將軍王敦,每酒後輒詠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擊打唾壺為節,壺口盡缺。時至今日,”老驥伏櫪“仍被用來形容老當益壯、老有所為的行為和典範,讓我們知道,要奮鬥,任何時候都不晚!

《龜雖壽》,只知曹操是奸雄?他在文學史的地位你想不到

《龜雖壽》,只知曹操是奸雄?他在文學史的地位你想不到

文學家曹操

長期以來,曹操以政治家、軍事家的面貌為世人所熟知,但他還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的事實卻被忽略。今天,就請隨著一笑,來看看曹操作為文學家的一面吧。

首先你得知道曹操在文學圈的江湖地位。他是建安文學的奠基人和扛把子。他招攬了孔融、王粲、陳琳、劉禎等一批文入學士,形成了鄴下文學集團,創立了“建安風骨”這一流派。曹操連同他的兒子曹植、曹丕,被稱作“三曹”,是當時的代表人物,與後世的三蘇(蘇洵、蘇軾、蘇轍)齊名,都是“上陣父子兵”,家學淵源的代表。

曹操被魯迅譽為“改造文章的祖師”——能被稱為“祖師”的都是開宗立派、非同一般的人物,曹操何德何能呢?理由有五:

一、曹操詩歌雖受樂府影響,其作品也用樂府舊題,卻能創出新意。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漢樂府中都是輓歌,他卻用來寫悲世感懷的內容;《步出東門行》原是感嘆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征歸來所見的壯景。曹操開創了以樂府寫時事的傳統,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也影響到後來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漢代人的思想禁錮了三四百年,弄得漢代文人不會寫詩,只會寫那些歌頌帝王功德的大賦和沒完沒了地註釋儒家經書,真正有感情,有個性的文學得不到發展。曹操卻能帶頭叛經離道,倡導散文體的筆法,崇尚通脫的文學觀,大膽改造漢代樂府的創作方式,歌以詠志,給文壇帶來了自由活躍的空氣。

三、漢代以辭賦見長,辭藻華麗,講究對仗、排比。曹操詩歌樸實無華、華美辭藻並不常見,而以感情深摯、氣韻沉雄取勝。如《觀滄海》一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惟形象鮮明,直抒襟懷。這種詩歌所表現出來的爽朗剛健的風格,後人稱之為“建安風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來,曹操的詩就是以這種“梗慨多氣”風骨及其內在的積極進取精神,震盪著天下英雄的心靈。

四、在詩歌體裁上,曹操尤其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完全可以說,曹操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

五、在創作的內容上,曹操的詩大致有三種: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曹操南征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里行》描寫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餘又抒發了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因此後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這可是與詩聖杜甫共享的尊稱,文學史上唯此二位,再無來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