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個地區位居內陸,卻深受海洋影響


牡丹江市黑龍江省省轄地級市,是黑龍江省第三大城市。是我國東北地區重要的風景旅遊城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是黑龍江省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東北東部地區重要的區域中心城市和黑龍江的重要開放門戶。全市總面積4.06萬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末,總人口254.8萬。

牡丹江市,因黑龍江省松花江上最大支流之一的牡丹江橫跨市區因而得名。牡丹江市已開發利用的主要風景名勝古蹟及人文景點有火山口國家森林公園、牡丹峰國家森林公園和牡國家自然保護區、雪鄉滑雪場、牡丹峰滑雪場、八女投江紀念群雕、橫道河子東北虎林園及冬季在牡丹江江面上建設的雪堡等。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十佳冰雪旅遊城市”。

明永樂八年,建州女真斡朵裡部酋長努爾哈赤六世祖愛新覺羅·孟特穆率部從牡丹江西岸南行至寧古塔定居下來,這一支女真在歷史上被專稱為建州女真。十年以後,他們東進至今俄羅斯雙城子對面克拉斯諾雅爾山城定居下來,再後來又經過多次遷移,最後定都於新賓的赫圖阿拉。明朝後期,建州女真日益強大,努爾哈赤相繼統一了建洲諸部和海西女真四部。


清王朝入主中原後,長期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後來,為了穩定政權,繼續擴張中原地區的疆域,清王朝從順治到康熙年間不斷往寧古塔一帶撥民和安置有戰功的八旗官兵及其家屬,漢族人逐漸增多。寧古塔遷往新城後,寧古塔作為清朝政府的流放地,先後有大批被朝遷罷職、刻黜的官員和一些有學識的文士被“謫戍”或“遺戍”到這裡。他們的到來,對傳播中原文化,加速民族融合、開發建設邊疆都做出了積極貢獻。

到了二十世紀初,今天的牡丹江市還是一片人煙稀少、土地荒蕪的地區,當時的地圖記載這一帶叫“黃花甸子”,因有大片黃花點綴於草地上而得名,僅有四、五戶人家分散居住,屬於寧安第五區管轄。1903年,沙俄修築的中東鐵路在牡丹江沿岸修建了一座車站,因車站南臨牡丹江,便為車站命名為牡丹江車站,這便是今日牡丹江的雛形。從此,人口不斷增加,牡丹江站開始迅速發展。

市區中部是牡丹江河谷盆地,整個地區凸現山勢並且連綿起伏,亦縱橫河流,被稱為“九分山水一分田”。地形則是以山地,丘陵為主,呈現出中山、低山、丘陵、河谷盆地四種地質形態。全市平均海拔高度230米,牡丹江地區的海拔最高處位於張廣才嶺的白突山,其海拔高度為1686.9米;而海拔最低地區則是位於綏芬河市與俄羅斯的邊境地區,為86.5米。


牡丹江市東南瀕臨日本海,相距1000km。受海陸巨大熱力差異的影響,形成海洋中溫帶季風氣候特徵。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暖熱多雨。冬季,風從大陸吹向海洋,寒冷乾燥。牡丹江地處盆地,四面環山,四季分明。西部山脈阻擋沙塵暴的入侵,使得牡丹江地區免受沙塵天氣。

全市共有林地面積244.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2.3%。樹種有25科百餘種,主要優質木材有紅松、落葉松、樟子松、雲杉、冷杉、水曲柳等。林區土特產資源十分豐富。

鏡泊湖是中國最大的典型熔岩堰塞湖,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風景區,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著名旅遊、避暑和療養勝地。

牡丹江海浪機場是軍民合用機場,是黑龍江東南部乃至東北亞地區重要的空中交通樞紐,位於牡丹江市西南隅,經機場路與鶴大公路相接,距市中心9公里。

濱綏鐵路起自黑龍江省省會冰城哈爾濱,向東南途經阿城、一面坡、橫道河子、牡丹江直抵中俄邊境重鎮綏芬河,全長529公里。是黑龍江省重要的鐵路幹線,也是一條年逾百年的歷史文物鐵路,是著名的中東鐵路重要的組成部分。

牡丹江市現轄4個市轄區、5個縣級市、1個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