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青萍」,還是「青蘋」?「風起於青萍之末」應爲「青蘋」!

(黎海濱摘編髮布)

“風起於青萍之末”,是我們古人對自然現象觀察後得出的直觀經驗,常用來喻指大影響、大思潮從微細不易察覺之處源發。而這最初的微弱風源就來自水面上的“青萍”。

“青萍”,《辭海》的解釋為:“植物名。即‘浮萍’。”浮萍為水面浮生植物,密佈飄浮於水面。(見下圖)——

是“青萍”,還是“青蘋”?“風起於青萍之末”應為“青蘋”!

不過大家想過沒有,這種緊貼水面、隨水而逝的飄浮植物怎麼可能招風呢?水面浮生植物“青萍”為此,我們要探究一下“風起於青萍之末”一詞的出處。

“風起於青萍之末”典出戰國時楚國辭賦家宋玉的《風賦》。原文為:“王曰:‘夫風始安生哉?宋玉對曰:‘夫風生於地,起於青蘋之末。”

說的是楚襄王與宋玉的一段對話。楚襄王問:“那風,最初是從哪裡生成的呢?”宋玉答道:“風在大地上生成的,從青蘋的葉尖上興起。”

但《風賦》所載並不是“青萍”,而是“青蘋”。“青蘋”是一種水生蕨類植物,葉有長柄,頂端四片小葉高高伸出水面,狀如漢字之“田”字,故又名“田字草”。(見下圖)——

是“青萍”,還是“青蘋”?“風起於青萍之末”應為“青蘋”!

水生蕨類植物“青蘋”

一旦風生水起,青蘋便隨風搖曳,成了古人的風向標,故才有“風起於青蘋之末”之說。

看來,“風起於青萍之末”是我們長期習而不察的語文錯誤。在百度上搜索,竟高達1250000個。那麼,“青蘋”何以誤作“青萍”?其實,這都是簡化字惹得禍。

“青蘋”的“蘋”為繁體字。在繁體字中,“蘋”表達兩個不同的概念:讀作pín時,為“青蘋”之“蘋”;讀作píng時,為“蘋果”之“蘋”。《簡化字總表》將“蘋”簡化為“蘋”,但並沒有根據不同讀音對其加以區分,而是由“蘋果”這一義項來替代。由此,這個在古典文學作品中反覆出現的“蘋”字,便在現代人的視野中消失了。

“蘋”吃掉“蘋”的結果,不僅吞沒了一派詩情畫意,而且導致了後來語言文字運用中的混亂。因此,當人們看到“青苹”一詞時,首先想到的就是蘋果。“青苹”不就是“青蘋果”嗎?“風起於青苹之末”和蘋果有何干系?顯然是說不通的。這樣,人們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青萍”。

這種在中華大地上司空見慣的水面浮生植物,長期活躍在人們的口頭上,諸如“飄萍”“萍蹤浪跡”“萍水相逢”等等。於是便張冠李戴,相用而不疑了。

雖然“蘋”字被簡化字消滅了,但它還是化身為“蘋”被大家使用著,只不過常常被當成“蘋果”之“蘋”,或誤寫作“浮萍”之“萍”。比如電視連續劇《甄嬛傳》中,那位果郡王府的丫鬟採蘋,其“蘋”字就是這個隱身的“蘋”。為什麼不是“採摘蘋果”之意呢?“採蘋”一詞出自《詩經·召南·採蘋》:“於以採蘋(蘋)?南澗之濱。”古代貴族女子出嫁時,需要採蘋祭祀,告知先人。顯然蘋果不會長在“南澗之濱”;另外,蘋果古稱為“柰(nài)”,我國早在夏朝時即有“紫奈”食用,“紫奈”就是紅蘋果。自古以來,中國女孩子取名,多有引自《詩經·採蘋》者,這是文質俱美、極富詩意的絕佳辭藻。如唐玄宗的寵妃梅妃,本名就叫江採蘋。唐僖宗時,那位紅葉題詩終得佳偶的宮女名叫韓採蘋。

是“青萍”,還是“青蘋”?“風起於青萍之末”應為“青蘋”!

值得欣慰的是,如今《現代漢語詞典》開始亡羊補牢了,已將“蘋”字(“蘋”的“頁”部簡化為“頁”)收錄其中。但是,與“蘋”有關的詞語還沒有作相應的調整,故“風起於青萍之末”與“採蘋”之語仍大行其道。另外,由於沒有做好解釋說明工作,社會上對“蘋”、“萍”、“蘋”這三個發音相近的字還不能加以區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