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機」洩密,未來可期

天“機”洩密,未來可期

未來的手機足夠讓我們幻想

“在可預見的未來,沒有任何一款設備可以替代手機,成為人們瀏覽互聯網的窗口。人工智能技術不可能在短期取代智能型手機的角色,而是相反,可以讓手機變得更好,這些是互補性質的技術,而不是替代性的技術。”

這是庫克在北京接受採訪時說的話。

有很多人對未來的技術發展太過盲目樂觀,認為在不久手機的會消失,其中不乏互聯網大佬,像是馬雲,打算推出5年就讓手機消失的“如影計劃”。可是,在AI,三攝,TOF,3D結構光等技術的加持下,手機真的消失嗎?我覺得並不會,未來的技術,只會讓它更加強大,手機只會越來越成為人的一部分。

那麼,未來的手機到底能夠夢幻到什麼地步?

1 機身形態玻璃or陶瓷or amazing

在現今旗艦手機上,玻璃機身大行其道,為何?

金屬機身由於對電磁信號有屏蔽作用,因此廠商經常需要通過特殊的工藝來調整或加工天線帶,企圖達到機身一體化的美觀,但玻璃機身卻不用擔心這個問題。而更為重要的是,在未來,成熟的無線快充將會走進千家萬戶。因此,玻璃機身對於無線充電、防水防塵等主流功能的支持也成為廠家的不二選擇。

天“機”洩密,未來可期

天“機”洩密,未來可期

....

陶瓷呢?

陶瓷相比玻璃材質的核心優勢在於硬度高,耐劃,手感溫潤如玉。即使是著名的康寧大猩猩玻璃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下,也會被灰塵或者小沙粒劃傷。外加未來技術的進步,成本下降,開發新的拋光上色工藝,陶瓷可能成為未來的主流。

天“機”洩密,未來可期

經典全面屏小米mix,溫潤如玉

而現今人們也在不斷試驗各種新的機身材質,但如果要滿足無線快充,防水防塵等要求,陶瓷在目前甚至未來一段時間都是最佳選擇。也許,有某些廠家會研發出更新穎的材質,值得讓人期待。

2 AI芯片真AI?不再智障

天“機”洩密,未來可期

AI芯片,這個東西一開始由華為帶動起來的。在現今的手機賣點中,沒有AI一詞,都跟不上潮流,比如AI拍照,AI識別,AI語音助手等等。蘋果自己最新的處理器A11 Bionic內置了人工智能“神經引擎”,華為最新的麒麟980處理器也擁有兩個專門的神經處理單元(NPU),而常見的驍龍處理器845則採取了CPU+GPU+DSP(數字信號處理器)來進行AI處理。

那麼,想象一下,如果AI芯片足夠成熟,那麼將可以根據我們的手機自身的一些元件來拓展其能力,比如根據GPS判斷我們在餐廳、電影院、停車場、登機口等各種消費場景當中,提早給我們推薦所需的信息;根據攝像頭來識別我們的面部表情,以此判斷我們的喜怒哀樂。這就是通過自主學習用戶的使用行為和習慣,為用戶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加貼心的服務。

天“機”洩密,未來可期

希望未來是真AI

3 拍照N攝

對於拍照這件事上,手機廠商在拍照的道路上從過去像素的高低較量到現在幾個攝像頭之間的較量,他們一直企圖讓你知道你應該知道的,比如像素高的一定好,雙攝一定比單攝好之類的。很不幸的是,攝像頭的發展在當前看來的確是會越來越多,如果沒有新技術的突破的話。

天“機”洩密,未來可期

傳說中16攝的手機

其實,多攝像頭趨勢的出現,是為了迎合更多功能的需要。例如聯想PHAB2 Pro和Zenfone AR之所以採用了三顆後置攝像頭,就是為了實現谷歌AR功能。但除了主攝像頭之外,另外兩顆輔助攝像頭在正常情況下對成像並沒有太大幫助。而未來,要保持手機一定的厚度,CMOS模組又沒有突破性的進展的情況下,為了能實現如運動跟蹤、區域信息獲取及深度感知等功能,結合上AR和AI技術,增加可玩性,攝像頭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會變多,至於極限能到哪裡,這的確很難想象。

天“機”洩密,未來可期

oppo r17 pro 三攝能實現3D拍照

4電池還是衝的快好

從各種文獻來看,電池領域的技術革新速度是很慢的,短期內不會有太大的突破。而且即使未來有了技術突破,想產業化走進尋常百姓家,也是要一定時間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那麼,我們只剩快充一條路可以走。

天“機”洩密,未來可期

在MWC2017上,魅族展出的55W快充採用11V/5A 全新高壓直充方案,充電轉化效率達到98%,能夠20分鐘充滿一部3000mAh的手機。在oppo find x上,我們見到了Super VOOC超級閃充,充電功率高達驚人的50W,能在35分鐘就能將3400mAh的電池充滿。充電5分鐘,通話n小時。關鍵我們講不了這麼久的電話,作為生存的必備電量,我們所需要的看視頻看的久,打遊戲玩的久。在急需出門又沒有電寶的情況下,能快速給手機補充糧食。

想想看,未來手機能衝多快?會不會,眨眼之間,就完成了。

5黑科技花樣太多

不管是突破人們想象的3D結構光,還是之後與其抗衡的屏下指紋,手機廠商的確為了吸引我們的眼球做出很多努力。在這個手機市場逐漸因人口紅利飽和的時代,如果不抓住下一個未來,做出改變,很容易被淘汰。大廠有錢,有技術,有能力創造新的功能,小廠只能艱難求生。即使是老羅的相聲,黃章的情懷,在黑科技湧現的未來,讓人眼花繚亂。消費者總是很善變,未來誰知道呢?

天“機”洩密,未來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