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死求贊」­——衝撞的時代,尷尬的教育

“今天媽媽火化了。我再見不到他。求求你們。就給我一萬個贊可以嗎?”

這是一個小女孩在直播平臺“媽死求贊”。

看到這條新聞,先是吃驚,然後是某種說不出來的不適感。

有種“天呢,這是什麼世界”的錯愕,和不知“今夕何夕”的錯亂。

“媽死求贊”­——衝撞的時代,尷尬的教育

歌曲影視會退流行,服裝打扮會不時興,什麼時候千百年來,社會、家庭賴以維繫的倫理親情,也在這個讓人不知所措的時代走樣、變形,迷失了。

是我不明白,還是世界變化快?

我是真的不明白,這個被小女孩念茲在茲的“贊“的後面,到底藏了什麼鬼,有如此大的魔力,讓人失魂落魄,想方設法地想得到它。

集滿1萬個贊,是不是就像集齊七顆龍珠一樣,能召喚神龍,實現願望,讓媽媽起死回生?

這個年紀的小女孩,失去媽媽的正常反應,不應該是痛哭流涕、不知所措嗎,怎麼會是拿起手機,和網友互動,直播求贊?

“媽死求贊”­——衝撞的時代,尷尬的教育

衝撞的時代,衝破的底線

在古代,父母去世,居喪守孝期間,不能唱歌跳舞,娛樂婚娶。現今,這個互聯網衝撞的時代,人們早已不管這些古制舊法,老黃曆。更遑論拿這些要求現在的年輕人。但以母親去世為名,求點贊,也確實和人倫底線太違和、太沖突。

有指責說,那個小女孩想紅,是噱頭,並不是她的母親真死了,是網絡平臺讓孩子們變的虛榮,浮躁,出格。要加強網絡監管,整頓平臺。

這樣的事情,平臺肯定有責任,社會上很多不良現象,網絡都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網絡平臺的監管缺失,難辭其咎。但發生這樣的事,只是直播平臺的責任嗎?如果現實中也發生這樣的事,又該歸咎於誰?

“媽死求贊”­——衝撞的時代,尷尬的教育

一位朋友,在現實中就遇到過這種活生生的案例。

一個剛入社會的男生,1米8多的個頭,因為人情關係進了朋友負責的部門。這個男生平時上班有些遲到早退,也就算了。有一次竟然連著幾天沒去公司,電話也聯繫不上。後來回公司,被朋友拉進辦公室一陣痛罵,準備開除他,讓他辦理離職手續。

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這個魁梧的大男生,竟然號啕大哭,泣不成聲,說這幾天消失,是因為父母出車禍,雙雙身亡,自己一個人忙著料理後事,也因為一時接受不了殘酷的事實,心情不佳,才拒絕和外界的所有聯繫。讓朋友看在他可憐的份上要原諒他,再給他一次機會。

朋友沒想到背後還有這麼複雜的故事,更沒有懷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就原諒了他。

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朋友在電梯裡聽到這個男生和他媽媽打電話要錢,才知道之前被他撒謊騙了,回到公司就把這個男生開掉了。

事後朋友說,“當初他聲淚俱下,請求給他機會,真沒想到他會拿這事撒謊,誰會這麼詛咒自己爹媽呢,通常情況,說父母生病,請幾天假照顧,就基本到頭了,沒想到他是直接讓‘父母雙亡’,太豁得出去,太超出想象了“

“媽死求贊”­——衝撞的時代,尷尬的教育

技能和是非,哪個更重要?

美國總統里根,遭槍襲遇刺時,說過一句名言“不是槍殺人,是人殺人”。

工具本身不是關鍵,作為背後使用者的“人”才最重要。小女孩“求贊”的背後,除了直播平臺的責任外,父母、教育、甚至我們的社會氛圍有沒有責任呢?

不論所謂的“媽媽死了”是確有其事,還是噱頭謊言,小女孩求讚的背後動機是什麼?是想要純粹的金錢利益,還是獲得明星般被矚目的關注感。無論是哪一點,作為網絡工具使用者的“人”,都很有檢討的必要。

對於孩子,對於教育,中國家庭基本都是毫不吝嗇的,“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已經成為中國家長的座右銘。孩子學鋼琴、學書法、學游泳、學心算,五花八門,藝不壓身。有些可以考級,有些可以健體,有些可以加分,有些可以從業。總之,所學這些,“有用的”、“實用的”居多。現在的孩子,能力、才藝有了,價值觀教育、是非觀教育似乎沒有跟上步伐。

近期發生的“男童摸女孩屁股事件”“男童大罵工作人員’就不排隊,臭老孃們 ’事件”“男孩引起泳池衝突,女醫生自殺身亡事件”都反映了這個問題。

“媽死求贊”­——衝撞的時代,尷尬的教育

“媽死求贊”­——衝撞的時代,尷尬的教育

這幾個小“男主角”,可能也報了不少技能班,說不定也會彈鋼琴,下圍棋,但他們的表現出來的行為、素養,卻是嚴重的短板。

嚴格來講,這兩個小男孩犯的錯,都不是普遍認為小孩子常犯的“習慣性問題”,或者“不注意細節的問題”,比如公共場合喧譁,隨手亂丟垃圾等。他們這種隨便觸碰別人隱私部位和藐視公共秩序、辱罵他人的行為,都是嚴肅的是非問題,底線問題。

這些底線問題,一再發生在本該單純、善良的孩子身上,誰之過?

看看某些家長的處理方式,會更明白,孩子的問題,絕不能簡單地歸咎於網絡。真正的根子在家長,在教育,在社會的價值導向。

可以想象,那些嚴重缺乏“是非觀”的男孩女孩,如果有機會在某些平臺上直播,會傳播什麼樣的內容。

男孩直播抽菸,前提是他現實中已經會抽菸了。

小女孩直播做媽媽餵奶,前提是她現實中已經分娩生子,做媽媽了,儘管她年紀輕輕。

這些,不是網上給他們的,而是他們給網上的。

“媽死求贊”­——衝撞的時代,尷尬的教育

“媽死求贊”­——衝撞的時代,尷尬的教育

正本清源,不看鏡像,看真像

網絡平臺必須責任監管,不能放任這些不良事件、不良導向,進一步發酵,引起沒有判斷力、自控力人群的效仿,造成“併發症”。但責任的根源更多是在家庭、在教育、在社會。簡單粗暴地一味指責網絡,是淺薄、片面、逃避責任的做法。

如果父母認為,金錢可以解決一切,包括對子女成長的忽略和缺席,都可以用金錢救贖,那麼孩子也會認為金錢重要,同時會想方設法彌補自己被忽略的缺失,不管是網上還是現實。

如果教育認為,成功的標誌就是取得好成績,進入好學校,找到好工作,那孩子們就把這些作為最重要的目標,其他無所謂是非,都可以一白遮百醜。

如果社會需要不停的感官刺激,新鮮感、重口味、獵奇、窺私,每每出現,便如蚊嗜血,讓圖利者大把變現,必然會形成無是非、無底線的利益鏈。

“媽死求贊”­——衝撞的時代,尷尬的教育

直到有一天,這個社會發現,它需要的所謂某些“刺激”,連自己都無法接受,甚至被刺激“反噬”,再回過頭來,痛罵、圍剿、指責,做“事件批判者”、“道德批評家”。

與其做廉價、乖巧的批判者,不如身體力行,做社會環境、家庭氛圍的改善者,做道德底線,人倫是非的堅守者。不正本清源,不標本並治,類似“死媽求贊”這種匪夷所思的荒唐事,可能還會在網上出現,因為根源在現實,

網絡不過是鏡子(普通的鏡子或者誇張的哈哈鏡),呈現的是現實鏡像, 打破一面鏡子無濟於事,只要有光,有另一面鏡子,就還會再度重現。

互聯網時代,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是衝撞的時代,也是堅守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