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我國核電走出跨越式發展之路

近期,按照中宣部和國務院國資委的統一安排,部分中央媒體到中廣核開展“改革開放40週年”蹲點調研採訪報道,深入挖掘我國核電從大亞灣高起點起步,到走向世界的光輝歷程,展現了“大亞灣核電站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產物,核電是我國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

本期,讓我們一起去看一下由《中國婦女報》刊發的報道。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核电走出跨越式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核电走出跨越式发展之路

40年前,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宣佈引進兩座法國核電站設備,不久後,中國首座百萬千瓦級商業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啟動建設,成為中國商用核電的搖籃;

40年中,我國核電走出了一條“高起點起步,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自主發展之路;

40年後,核電已然成為我國的“國家名片”“國之重器”,擁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成功落地並走出國門。

我國核電事業經過40年發展,當之無愧成為改革開放的重大成果之一。近日,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走進中廣核的大亞灣核電基地,參觀了中國核電的發展歷程、成果展示,聆聽了“華龍一號”安全先進的設計開發理念,感受著一代代核電人的智慧和艱辛。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核电走出跨越式发展之路

起步:“借貸建設、售電還錢”模式

時鐘回撥至1978年12月,彼時,我國做出實施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幾乎與此同時,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在會見法國外貿部長後,宣佈引進兩座法國核電站設備。

1982年12月,國務院批准採用法國核電技術建設大亞灣核電站。如此振奮人心的消息卻讓實施者們一籌莫展,在我國一窮二白的時候,錢從哪兒來?人到哪兒找?

據介紹,大亞灣核電站引進的是法國M310技術,其總投資高達40億美元,而那時,我國一年的外匯儲備只有1.67億美元。危難之時,一個“借貸建設、售電還貸”的聲音脫穎而出,具體做法是:向銀行借貸進行建設,建成後將電賣給香港換取外匯。“借貸建設、售電還錢”也打破了我國重大項目由國家投資的模式,成就了“零資本裂變”的奇蹟。

經歷了艱苦的談判,合營合同最終談定。1985年2月9日,廣東核電合營有限公司(中廣核前身)舉行了盛大開業典禮,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最大的中外合資企業、最大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由此誕生。

核電要發展,人才必須過硬。為此,80年代末,大亞灣核電站派出110多名員工,前往法國學習核電技術。這些懷揣夢想、不負眾望的年輕人,學成歸國後立刻參與到大亞灣核電站建設中來,並且提前兩年從法國人手中接過了核電站的運營重擔。隨著我國核電事業的發展,他們參與了嶺澳一期、嶺澳二期以及我國後續核電站批量化建設,成為我國核電行業的中堅力量。

從1987年8月7日到1994年5月6日,經過近七年建設,大亞灣核電站建成投產,實現了我國大陸大型商用核電站零的突破。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核电走出跨越式发展之路

發展:從1%到86.7%的國產化突破

大亞灣核電站只是一個起點。

幾十年來,從引進設備、技術和管理,到實現“自主設計、自主製造、自主建設、自主運營”;從國際核電大家庭的“小學生”,到工程建設、運營管理業績躋身國際先進行列,我國經歷了一條核電發展的成功之路。

回首這條漫長艱辛的道路,大亞灣核電運營公司新聞發言人常啟能說:“在當初建大亞灣核電站時,99%的設備都是從法國引進,甚至包括水泥、沙子……”

而正是在大亞灣核電站——這個“高起點起步”的基礎上,我國參照國際標準,按照國家“以核養核、滾動發展”的方針,推進了核電自主化、國產化:

——2003年1月8日,嶺澳核電站一期建成,我國核電國產化率達到30%;

——通過持續改進和創新,中廣核採用自主品牌核電技術CPR1000,於2011年8月7日建成嶺澳核電站二期,將國產化率提高到64%,並且全面實現了“自主設計、自主製造、自主建設、自主運營”,為我國核電批量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亞灣核電站、嶺澳核電站一期、嶺澳核電站二期共6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組成了大亞灣核電基地。常啟能介紹說,截至今年6月30日,基地6臺機組累計上網電量達6858億度(千瓦時),其中輸送香港的電量累計達2418億度(千瓦時);2017年,大亞灣核電基地完成上網電量456億度(千瓦時),創歷史新高;可滿足香港約四分之一的電力需求。

——我國的核電技術並未就此止步,為實現“再創新”的理想,唯一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於2015年橫空出世。目前,“華龍一號”示範工程防城港核電站的3、4號機組設備採購已全部完成,設備的國產化率達到86.7%。“華龍一號”是我國核電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的集大成者,已成為中國與高鐵齊名的“國家名片”。

不但如此,我國核電技術正在走向世界。

2016年9月29日,中英法三國核電代表共同簽署了英國新建核電項目一系列協議,其中布拉德維爾B項目將採用“華龍一號”技術,並以廣西防城港核電二期為參考電站。中國的核電技術從核電強國來,現在又回到核電強國中去,這在中國核工業發展史上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

“目前,‘華龍一號’已進入英國通用設計審查的第二階段審查工作,我們對此很有信心。”中廣核設計院核島系統所所長牛文華堅定地表示。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核电走出跨越式发展之路

紅線:安全是根本

無論是在大亞灣核電運營公司,還是在中廣核設計院,記者看到、聽到最多的兩個字就是“安全”。“這是最重要的考核標準,是我們的紅線。”常啟能強調說。

幾十年來,大亞灣核電基地嚴防死守著這道紅線。

作為全球最大的輕水壓水堆核電基地,大亞灣核電基地6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自1994年首臺機組投入商業運行以來,一直保持安全穩定運行,安全運營業績優於國際先進水平,近年來穩步保持在國際第一方陣。

常啟能介紹說,世界核營運者協會指標是國際上衡量核電安全水平的重要指標,共有72項指標。2017年,這6臺機組在該指標中,有61項達到世界前四分之一的先進水平,先進率達84.7%;其中53項達到世界前十分之一的卓越水平,卓越率達73.6%。創基地6臺機組投產以來的“歷史最佳”。

“截至今天——2018年7月27日,嶺澳核電站1號機組實現連續13年安全穩定運行,實現連續安全運行4446天,在國際同類型60餘臺機組中排名第一,比排名第二的法國機組領先15個月時間。”常啟能略顯自豪地說。

而“華龍一號”更是採用國際最高安全標準研發設計的三代核電技術。

“‘雙層安全殼結構’,可以抵禦大型飛機的衝撞;針對地震風險,我們從設計上將電站的抗震等級從0.2g提高到0.3g(g為重力加速度),相當於可以抵抗9級以上地震;為了在日本福島核事故這樣的全廠斷電情況下也能實現導出堆芯餘熱和包容放射性物質的安全目標,我們在能動設計的基礎上增加了非能動的事故處理措施……”全程參與“華龍一號”設計研發、核島總體佈置高級主管設計師周媛霞介紹說。

由大亞灣核電站起步,我國在過去40年間走出的核電“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之路,是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是我國新興產業實現後發領先、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途徑。期待未來的中國核電產業,創造出更多屬於中國人的輝煌。(記者 富東燕)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核电走出跨越式发展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