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會有人覺得說粵語有優越感?

黑羽小醫


粵語,又稱廣東話、白話,有人稱鳥語(一種語言能被叫成鳥語也是不容易的),以廣東珠三角、港澳地區為主,廣西有部分地區使用!在國外除了普通話就屬粵語使用人口最多了!普通話是四個音調,粵語則是九音,具有高昂的音調!

是漢語語系的其中一種方言而已,而且從目前研究來說屬於保存古漢語較多的方言,而我們目前所使用的國語(普通話),是民族大融合和北方少數民族漢化形成的語言,粵語比國語更具備古漢文化的傳承,隨著粵語歌曲的傳播,被全國大部分地方人所喜愛和認識,過去港英時代香港人(因為有錢)的確有顯著的優越感,但隨著中國收回香港的主權和中國經濟的崛起,這種優越感已經不復存在了,普通話是中國新時代大一統的標誌,但是中華民族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漢藏語系國家,我是一個潮汕人,我希望廣東的潮汕、客家、廣府三大民系能一直將語言、傳統和文化代代傳承下去,中國的各民族和地區也一樣將傳統傳承下去。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國人只會說一種話(國語),那我們國家就真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了,沒什麼好留戀的!


繁星影影


我覺得這個問題問得有點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地方方言,四川話,河南話,湖南話都各有特色,每個人都會熱愛自己的地方方言熱愛自己的母語。以會講母語而自豪,講起自己的母語都有優越感,不僅僅是會講粵語才有優越感。其實普通話不是我們的母語,那是官方通用語言是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的地方方言。現在很多小孩子只會講普通話不會自己的方言。這點比較遺憾,這種遺憾是伴隨他以後世世代代的後世子孫的。希望每個父母都應該把自己的家鄉方言教給自己的下一代,方言是祖宗留給我們的一種寶貴的文化遺產,千萬不可丟棄。。


金式書法


我是廣東人!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最合適了,作為廣東人的我不覺得會說粵語有什麼優越感的,我覺得有這樣優越感的人應該是那些原來不會說粵語,後來在廣東呆的時間長了會說粵語了,才會有這種感覺的。

說實在粵語只是我們廣東人的一種特有的語言而已,我們真的不覺得會說粵語有什麼優越感的,粵語只是全國眾多語言中的一種,可能因為有些人在看香港電影時聽多粵語了,會說幾句時才有這種感覺的吧。

在我身邊就有個這樣例子:他們是外省的因為不會聽粵語,所以和我們一起的時間多了,教了他們幾句,他們就會十分高興的經常在我們面前說粵語的。從他們說粵語的語氣中就能感受到他們覺得會說粵語很有優越感。




市泯


廣東人是享受了香港經濟崛起後名聲,其實廣東很多地方很窮,香港人也不願跟廣東有啥聯繫,看不起深圳人的,在很多地方都能觀察到。香港稱香港以外的人都是大陸人、老表。確實,香港殖民時期經濟是超過大陸的,亞洲經濟四小龍之一嘛!但現在大陸經濟總量超過香港很很多倍了,由於香港有特別行政權,形成地域保護,外地人要通過很多外事手續才能去工作,而且是引進高端人才,所以數量不大,保護了當地勞動力。不像內地城市,農民隨便進城,勞動市場價格一直偏低(人多就賤,貨多就便宜),所以現在香港人均收入仍是超過大陸的,香港人說粵語有優越感,應該的,比你有錢是聲音大。但不代表廣東人都有錢啊,這就像借有錢親戚的名聲吹牛一樣,廣東人的優越感就來自於這裡,但是很可悲的。


天堂雲風


我在某院校讀大學時,有很多北方的同學要我教她他們廣東話,結果教了N久,只會幾句:尼侯、尼系並賭、主麼嘢⋯北方人學粵語還真有點困難。同一個省不同城的桂林同學,也很想學廣東話這種鳥語,她們就覺得廣東話比較洋氣。可我不覺得粵語有什麼優越感,我覺得北京話更高大上!所以我在大學期間,也拼命跟北方的同學努力學好中國的標準普通話!


欖欖3


也只近年來廣東經濟發達了、有錢了,特別改開頭二十年,粵語白話人群才有了種優越感,而歷史以來,粵地都是屬於偏遠的番蠻之地,粵人北上,必須先學官話才能行,即便這樣,光緒帝召見梁啟超任然聽他說的是一頭霧水。不過,現在粵語和粵語歌都有式微之勢,一眾明星全部北上去也,流行的都是普通話歌曲,普通話明顯更廣泛,粵語人群感到了這種勢,生出種種擔心來。


風雲6879


粵語最流行的年代是改格開後的80和90年代,由於說粵語的主體人群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又靠近號稱亞洲“四小龍”的香港,獨特的地理位置加上政策上的優先使廣東人率先富了起來,湧現出了很多有錢大老闆,再加上香港粵語歌曲、錄像在內地的傳播,使粵語曾風靡一時,那時能講一口粵語確實很時髦,粵語就是老闆和大款的代名詞,現在還清楚的記得80年代看過的一部電視劇,演一個內地老闆準備會見客商,明明不會粵語,還非要打腫臉充胖子,把會見客商時的話事先用粵語對著鏡子模仿廣東人排練了一番,雖然說的南腔北調讓人好笑,但足可以看出那個年代說粵語確實能夠提高人的身價,我說的是上世紀,2000年後粵語就不行了,隨著內地經濟文化的崛起,香港經濟文化的衰落,普通話的推廣,說粵語已經不存在什麼“時髦”感了。



木吉他17


我是廣東湛江的,卻不是講白話,(以廣州香港為正宗),我母言是吳川話。小時候(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聽音機,就覺得白話特好聽,聽了好舒服,不喜歡普通話,對兒化音,翹舌音特反感。家鄉人對講白話人都種尊重與嚮往,希望長大後會講好白話。有時高興時,有些人還會製造幾句白話出來說。有些人外出,就操起半土正的白話了,彷彿在提高身價。而對外來說普通話人,一律認為他們是撈仔,沒啥好感。


閱海人


你看英語電影,有人貶低中文;你看中文電影,有人貶低英文;你看普通話電影,有人貶低粵語;你看粵語電影,有人貶低普通話。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有什麼好拿來說的。在你心目中價值連城(甚至在拍賣會上能拍出千萬的)的名人字畫,在我心目中還不如一張擦屁股紙(只能擁有,不能出售作前提)。

語言只是交流的工具,當一位外國人用標準普通話跟你聊天,你不會覺得你會普通話有什麼優越感,但外國人會覺得自己能用普通話跟中國人聊天,心中自然就產生一種優越感。反之亦然。

而在中國,不懂普通話的,估計只有極少數人,也就是說,只要你在中國,你會說普通話是不會找到任何優越感的。同樣,你的地方方言越接近普通話,你的方言優越感也越低。

粵語,就是一種方言,本身也並不比普通話優越,基本上都是對相同或內容一樣文字的發音(例如:系咩=是嗎、咁=這樣)。那麼,只有在以下情況,粵語會有優越感:在粵語環境中,大家都說粵語,就你一人或幾人不會;在粵語環境中,你不會粵語,你的朋友會。

以上的所謂“語言優越感”適用任何方言,把“粵”字改成該地方就行。

最後,語言這東西,我說你聽懂,你說我明白就好,說了別人聽不懂,再“優越”又頂個屁用。


傑克安德森


語言跟著經濟走,改革開放前廣東屬全國較發達地區,使用的是粵語,加上香港澳門以及海外華人也大量使用粵語,使用粵語給人的印象是含金量比較高,由於歷史的原因,形成了一種優越感。而且今後還會持續一段相當長的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