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學習|泰州青年誦讀《梁家河》(九):他幹活從來不「撒奸兒」

青年大学习|泰州青年诵读《梁家河》(九):他干活从来不“撒奸儿”

《梁家河》一書生動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及深刻體悟,對於當代青年來說,是堅定理想的“指路明燈”,激勵我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共青團泰州市委特別策劃“青年大學習 誦讀《梁家河》”活動,圍繞主題,誦讀《梁家河》一書中的篇章,感知習近平總書記的青春風采,汲取向上向善的青春正能量。

青年大学习|泰州青年诵读《梁家河》(九):他干活从来不“撒奸儿”

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

——習近平

今天,團團為大家帶來《梁家河》第二章第八篇——《他幹活從來不“撒奸兒”》。

朗讀者

郭琦

團市委權益部副部長

青年大学习|泰州青年诵读《梁家河》(九):他干活从来不“撒奸儿”

他幹活從來不“撒奸兒”

鄉村社會是淳樸的。鄉村道德評價標準簡單明瞭,能吃苦,不“撒奸兒”,人實在,就會得到人們的尊重。在人們看來,能吃苦意味著能過好光景,不“撒奸兒”意味著靠得住。

在梁家河,習近平幹得最多的活是打壩。村裡把不擅長田間耕種的年輕人組織起來,成立了一個20多人的基建隊(農田基本建設隊),專門打壩、修梯田。

打壩、修梯田源於黃河對岸的大寨,那個同樣乾旱少地的山村,在打壩、修梯田後糧食產量增長了七倍。當時,除了“階級鬥爭”,“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是那個年代最響亮的口號。

打壩就是在小山溝分段橫築壩梁,擋住暴雨後的洪水,讓泥漿沉澱成壩田;修梯田就是將山順次斬下,形成一個個反坡條帶。在梁家河,打壩造田通常從秋收後的9月一直持續到來年的二三月。

打壩造田寄託著人們對吃飽飯的渴望。陝北山多地少,乾旱少雨,修壩田、建梯田不僅能增加土地,而且有利於保墒,提高糧食產量。在農業科技落後的陝北,這是人們唯一能夠想到的增產思路。

知青們瞭解到這樣一個數據:山東、河北小麥畝產可以達到數百斤,延川一帶只有70斤左右。70斤,維持不了一個簡單再生產的過程,何談解決溫飽和擴大再生產!

多年後,一位在延川縣關莊公社插隊的知青寫下了這樣的文字:勞動關真正難過的地方,在於它的無休止而且無效果。地越種越薄,生存環境越來越差,衣服補丁越來越多,而箱子卻越來越空······

但打壩造田為增產提供了一個現實的解決方案。

當時農村沒有大型機械,打壩要靠人力一層層把土鋪好,再用很重的夯石把鬆軟的土砸得密實起來。這是強度非常大的體力勞動。

“一人一天要推200車。”鄉親們說,八架子車才一方土。那時候談不上什麼勞動保護措施,沒有手套,習近平直接用手抓住木夯用力往下砸,一天下來,手上全是泡。第二天再幹,泡磨破了,開始流血。但不管多累多苦,“近平一直拼命幹,從不‘撒奸兒’”,鄉親們這樣評價。

回憶起習近平在基建隊幹活的情景,社員梁新榮記憶猶新:“他是真幹呢!穿一件藍色的舊棉襖,腰裡系一根點炮時用過的導火索,沒有一點兒書生架子。”

打壩一般是在農閒的冬季,這時候打壩也最苦。炸掉凍土、掏土、推車拉土、夯土,相當艱苦,習近平手上磨出了老繭。社員梁有昌記得,農曆二三月,陝北冰雪剛融化,寨子溝打水墜壩,習近平捲起褲管,光著腳,站在刺骨的冰水裡幹活······

最忙時,人們要從清晨幹到深夜。

人們對幹活不惜力的習近平豎起了大拇指:“好後生!”

在當選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之前,習近平和鄉親們在梁家河一共打了四處大壩。原一隊隊長石玉興說:“1969年,梁家河玉米畝產400斤,壩打好後,畝產達到800斤。”

誦讀感言

習近平總書記青年時期在梁家河勞動打壩經歷的背後,是他勇於擔當、真摯為民、不忘初心的使命感,他憑著帶頭實幹、務實擔當、艱苦奮鬥的精神,在勞動過程中踏實肯幹,和鄉親們一起打造了四處大壩。打壩造田過程艱苦,但是通過這一方案的執行,梁家河村成功實現了玉米畝產翻倍的目標,他和鄉親們的努力使得梁家河這方土地閃耀出了新的光芒。處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也會遇到種種阻礙,在困難和挑戰面前,我們尤其需要領會梁家河大學問,需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真摯為民的情懷,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事事從人民利益出發,踐行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學習梁家河發生的種種故事,從中不斷汲取奮鬥的精神力量,堅定信仰信念,不忘初心,牢記為人民服務的使命,努力實現人民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