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鑑定鈞瓷?鈞瓷有哪些特徵?

黃應秋


鈞瓷的特徵及鑑定


鈞瓷窯址在河南禹縣。其創燒於唐代,至明代宣德年間仍奉命燒製。產品小部分為官用,大部分為民用。從宋到元代受魯山等窯影響,故產品均有所類似。其中,宮廷用品相當精美。

宋鈞特點

1,胎土淘洗非常精純,胎至密堅硬,叩之有金屬之聲。胎色呈灰白,胎骨較其它窯器物要厚。

2,釉質以肥厚為本,晶瑩滋潤。由於釉汁易於下流,往往下部比上部的釉厚。碗盤類器底部有的有釉,有的無釉,前者圈足較窄,做工也較精,後者圈足較寬,製作亦較粗。

3,器物僅底足不施釉,其它部位施滿釉。個別器物可見一些溝紋,如同蚯蚓過痕,俗稱“蚯蚓走泥紋”但此紋不常見。

釉色以天藍、天青、月白、玫瑰紫、丁香紫為主。一般在較精緻的器物上往往有彩釉斑裝飾,為玫瑰紫紅色,俗稱“美人醉”。彩釉斑是以銅料經窯變而成,斑紋面積越大者價值便越高。窯變產生的效果還有“蟹爪痕”,“珍珠點”等,窯變效果形成的難度較大,與器物在窯內位置,燒成溫度,季節變化等因素相關。

3、器型,一般採用正燒法,故多數器物圈足無釉,少數採用支釘法燒製的底部有釉,並留下支釘痕跡。元鈞造型比宋鈞粗糙,尤其是底足比宋鈞的寬。

金鈞,即南宋時“金人”佔領中原繼續燒造的鈞窯瓷,故稱之。金鈞特點介於宋與元之間。釉施到底,足無釉。

元鈞特點

1,胎質,其胎質粗松,胎色呈土黃,少量為深灰。與宋代產品較之前者輕薄精巧,後者粗重;前者滿釉,後者器身下部露胎。窯變也生硬,不正常,常見桔皮釉。釉色有藍灰和極為淺淡的月白兩種,但都比宋鈞釉色淺,釉面出現氣孔、氣泡、表明釉質粗,正因為釉料釉質不精,故常可見開片。

2、釉質、釉色。施釉不至底。有些器物也有彩釉斑,但不夠鮮豔,為暗紫紅色,與宋鈞豔麗的玫瑰紫相去甚遠。此外,元鈞的器形與重量,都比前者顯厚重粗笨。胎質也較粗,經常有砂粒砂眼,表明胎土含有雜質。

3、紋飾、裝飾。元鈞胎上有的有模印花紋裝飾,但因釉太厚而不甚清晰,凡有此模印紋者均為元鈞器物。

元鈞造型比宋鈞粗糙,尤其是底足足壁比宋鈞的寬。

2001至2002年,考古工作者對鈞窯窯系的劉家門遺址進行了系統發掘,清理了四座窯爐,三座澄泥池。出土器物(包括殘片)有青釉和鈞釉碗、盤、洗、合、虎、盂等;出土窯具有支圈,匣缽、筒形匣缽、漏斗形匣缽等。還有試釉片,火照、腳缽、、等。出土物中,有一定數量的素胎瓷。根據地層關係,出土物可分前後兩期。

鈞瓷的仿製

早在金元時期便開始對北宋鈞瓷進行仿製,明代仿製規模較大,仿製成就最高者當屬清雍正時的景德鎮御窯廠。由於雍正皇帝酷愛宋代五大名窯瓷器,於是大量仿造。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有許多關於宮延催要仿鈞器的記載。著名督陶官唐英於雍正元年到景德鎮督陶,次年,派人調查鈞瓷釉料的配製方法,從此大量成功的仿品不斷問世。現流傳於世的仿品也有之。

仿品鑑定

1,仿製品觀感直硬,不如真品圓潤,也不如真品方正。往往通體施釉,但比真的亮,玻璃質感強,不如真品光感含蓄,美妙。釉層也比真品薄,且不見真品的“開片”和“垂淚”等特徵;“鈞紫”中的“火焰紫”和“鈞青”中的“火焰青”,兩者釉不能相互“暈散”,過渡不自然,對比強烈。

2,仿品少見“蚯蚓走泥”紋。是因為偽品胎質緊密的原因。雖刻意求真也只能近似,但因時代與材質所限而不能達到亂真。例如,仿品過分強調用料細,而不象真料含有其它氧化物,至使器體內外等處的釉色色差縮小甚至一樣。

3,人們知道宋鈞是以釉色,即釉色取勝而聞名天下,其釉色富於變化而自然天成。而仿品的釉色深淺過度也沒有真品那麼自然融洽、渾然一體,而是由淺色結晶出深色來。此外,仿品器底及足等露胎處,一般塗有醬黃釉,此是為了怕從胎質上露餡。

只要我們在收藏把玩的過程中細心觀察比較,一定會發現兩者的較大差異。


蔡華初


其實,記載鈞瓷(窯)的文獻大多已是清代或民國了,比如雍亁時期《陶成紀事碑》記載:“均釉仿內發舊器,玫瑰紫,海棠紅,茄花紫,梅子青,驢肝馬肺五種。新得新紫,米色,天藍,窯變四種”。其中均釉,是指唐英仿燒的均窯色釉,由於李自成攻陷禹州設均平府,故有“均窯”之名。清宮舊藏鈞窯器皿,完全符合唐英仿燒的均釉諸色,器底清宮使用銘款足以證明清代燒造。又如民國《飲流齋說瓷》記載:“宋窯最有名者有五,所謂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鈞窯,亦甚可貴也”。由於柴窯窯址還未可知,當時又沒有實物見證,所以研究決定去柴加鈞,組成宋代五大名窯。

《水經注》記載:“河南陽瞿縣有夏亭城,夏禹始封於此,為夏國”。《竹書紀年》記載:“夏禹之子夏啟,即位夏邑,大享諸侯於鈞臺,諸侯從之”。

鈞窯出自鈞州,鈞州就是禹州,古稱陽瞿隸汝州。公元1127年金人侵宋,陽瞿歸金管轄,大定二十四年始名鈞州。至明神宗時,為避帝王名諱,改鈞州為禹州。崇禎末年,李自成第二次攻陷禹州,設均平府,均平縣。清續明制,設禹州。民國化州為縣,設禹縣。解放後設禹縣,1988年改為禹州市。

那麼,宋代鈞窯從何談起呢?從太祖陳橋兵變,到徽宗國破家亡,幾時有過供奉朝廷?宋鈞與官鈞之謂,純屬無稽之談!

《陶雅》記載:“柴窯不可見,唯有禹州鈞”。古人生產,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所以古代器物都有比較顯著的地域特徵。

考古證實,唐三彩的燒造窯場遍及長安和洛陽一帶,唐三彩的藍釉就是採用鈷料燒造而成。五代時期,以唐三彩隨葬的風俗逐漸淘汰,必然促使燒造窯場工藝創新,直到出現高溫天藍釉並且受到柴世宗青睞,所以才有氣勢宏偉的柴窯御批。即:“雨過天晴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

古人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古人眼裡,青就是藍,天青就是天藍。雨過天晴,藍天白雲。雲破處,是指陽光穿透雲層剎那間,五光十色,霞光異彩。這般顏色就是錦繡山河,宏圖未來。所以柴世宗的旨意,不僅僅只是天青之色,而是要在天青之上秀出一片斑斕色彩。

公元959年,柴世宗北伐契丹染病而亡,半年後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大宋,柴窯隨即消失。宋徽宗執政,聽聞御批詩詞深受感染,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好用為由,指定汝州燒造青窯器。所以汝州就是柴窯燒造之地,不但具有天青之色燒造經驗,也有燒造天青之色必備條件。

因此,史上柴窯與汝窯的燒造之地就在陽瞿,當今禹州!而鈞瓷,不過明朝至今復古而已。


空谷mm


中國古代有位窯匠,他把寶石碾碎後摻在釉料一起塗在瓷器胎上燒製,他的名字叫‘均’!後人為了紀念他,就叫做‘鈞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