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戰爭慘敗原因真的是差距很大?數據告訴你這才是慘敗真相

我們在前面的文章寫到過清末時統治者為了挽回這樣頹廢的局面開展了洋務運動。雖然洋務運動浩浩蕩蕩,成果也比較顯著。但是最終還是在威海宣告終結。當時號稱全亞洲最強的海軍,在與日本的戰鬥中全軍覆沒。當然也可能稱不上戰鬥。那麼如此慘敗,是真的像我們想的那樣落後嗎?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甲午中日戰爭慘敗原因真的是差距很大?數據告訴你這才是慘敗真相

先看經濟,我們都知道鴉片戰爭爆發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經濟。西方列強一直想要染指的我國經濟被當時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打腫了臉面。這裡解釋一下,自給自足了就不需要外國的產品了。像鋼琴之類的運過來,沒人買。而我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是西方最需要的珍貴物資。久而久之,說白了,當時我們賺了大錢。之後列強向我們輸送鴉片,以圖暴利。

而甲午戰爭前的日本,雖然經歷了變革。但是就目前的記載來看,他們的重工業處於起步階段,而且輕工業裡面最發達的也就是棉紡織行業。而像一些軍工材料的產量,比如:鋼鐵,煤炭,銅,還有煤油等都比我國低的太多。還有當時日本的作業資本數據表明,在戰爭前他們的工業資本也就七千萬元,銀行資本九千萬,年進口額度達到一點七億,出口額達到九千萬。而我們除了進口和他們差不多之外呢,其他的所有都高於他們。所以經濟上,我們是略勝於日本的。

甲午中日戰爭慘敗原因真的是差距很大?數據告訴你這才是慘敗真相

軍事上,日本經歷變革之後,盡全國之力開始發展軍事實力。戰爭前,共有軍艦五十五艘,排水量六點一萬噸。這個看起來很多,但是也只是和我國當時的北洋艦隊相當。而我們當時還有廣東和福建兩隊水師。日本的陸軍人數也就二十二萬,還不到我們一半人數。軍事上更不比日本差,但是我們為何慘敗呢?

第一,師夷長技卻只學到了機器。說白了就相當於春秋時期的趙括,熟讀兵書卻不會應用。封建社會的弊端在近代完完全全的暴露出來。他們腦子裡裝的並不是如何取勝或者說是如何打仗。戰術被一些老套的思想禮數完全框在腦子裡。他們不明白的是,對方強於自己並不是他們的裝備有多麼厲害。而是對方的見識和思路。我國抗日戰爭時期,面對日軍如此先進的武器,艱苦抗戰,最後還是贏得了戰爭。把希望一昧寄託于堅船利炮而不動運用堅船利炮來克敵是最大的毛病。

甲午中日戰爭慘敗原因真的是差距很大?數據告訴你這才是慘敗真相

第二,骨子裡認為自己的不行,妄想西方列強的庇佑。外交手段是你強大之後才可以運用的手段。弱國無外交豈是空空而談。李鴻章當時妄圖以外交手段制衡日本,可是他先去英國,再去俄國後而轉入德國,然後進入美國。幾番下來並沒有能夠如願。列強之間的庇佑往往建立在價值之上。可惜他們還是沒能明白。可能李鴻章是明白的。因為他只是奉命行事,那個腐朽的機構在頭頂盤旋,他毫無辦法。

甲午中日戰爭慘敗原因真的是差距很大?數據告訴你這才是慘敗真相

第三,對戰爭的到來視而不見,避戰成為了主流。我們知道在清末時期一次次清政府的鬧劇裡,看到了避戰求和成為了他們的本能。在一些影視劇裡面慈禧面對外國人的進攻拼命逃竄。而反過來對於國民的壓榨又如日中天。他們的想法不過是偏安一隅,但是卻忘記了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懂調度。對於來犯只會一昧躲閃。在逃竄和捱打的路上被全部覆滅,是最為可悲的事情。你認為當時一步步失敗的最要原因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