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國庫在哪裡,清亡時國庫還有錢嗎?

王維力


說到清朝的國庫,可能很多人都跟有書君一樣,首先會想起《鹿鼎記》裡描述的那個必須集齊八本《四十二章經》才能找得到的隱秘所在。事實真有這麼玄乎嗎?

其實,清朝國庫所在地並沒有小說虛構的那麼神秘。

清朝國庫最重要的核心職能部門——戶部銀庫就位於正陽門以內,皇城千步廊兩側的中央各部院衙署辦公區域內。

熟悉首都的友友肯定立刻就能想到在哪兒了。大致位置應處於午門之外,天安門之內。

戶部銀庫是國家財政賦稅收入的彙集地,各項開支也主要由銀庫進行發放。

據清史記載,清朝的國庫有中央和地方之分,中央庫藏又分為內府庫藏和戶部銀庫。

內府庫藏一般用來儲存皇室的財產、即為皇帝的“私房錢”。因此題主所說國庫應該主要是說的戶部銀庫。

話說這國庫,那可是大清朝的總錢袋子啊。

雖說清末內憂外患,國力日漸破落,可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偌大一個幾百年的封建帝國,最後總能攢下不少錢吧?

帶著一顆好奇心,有書君就跟大家一起去看看,到清亡時,大清的國庫裡究竟還有多少錢。

一、清末國庫庫存有多少?

財務管理講究收支平衡。要想知道花出去多少錢,就得先了解原庫存有多少。

據史料記載,康熙朝時,由於建國初期,朝廷連年征戰,國庫還是空虛的,僅有存銀800萬兩;

雍正皇帝勵精圖治13載竟將庫存擴至6000萬兩,真當得起英明神武四字;

傳給乾隆時,已有存銀7390萬兩之多,這才給了乾隆自詡為十全老人的資本。

乾隆堪稱清朝最敗家的一位皇帝。他六下江南,講究排場,奢侈浪費。

經他那麼一揮霍,傳至道光時,庫銀存量已縮至2000萬兩。等到光緒年間時,據光緒朝《四柱冊》記載存銀竟只剩109萬兩。

不過,雖然白銀存量逐年遞減,國庫裡還是有黃金的。

慈禧太后在割地賠款的時候奉行只賠白銀不賠黃金的原則,後來賠款的時候雖然也用了一些黃金兌換白銀的情況,但仍然有大量的黃金保存下來。

據當時內務府的文獻記載,由於幾百年對外貿易順差,至1850年時,清金庫存黃金不少於800噸。

其實這也不奇怪,因為清朝中後期,國家黃金年產量是50至80噸,最高年份甚至達到年產粗金百噸。

也就是說,截止光緒帝在位時,清朝國庫的金銀數量還是不算少的。

二、清國庫的錢都花在了哪裡?

眾所周知,清朝末期,就是一段喪權辱國的時期。面臨著落後就必捱打的局面,清政府一直都是在割地賠款。

加之怡和洋行和匯豐銀行,對大清在金融上巧取豪奪,還有海關關稅的被迫轉讓,令清朝的財政來源減少了一大半。國庫的銀子更是流水一般銳減。

熟悉這段歷史的看客可能會說,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清朝正是民族資本主義蓬勃發展時期。

特別是1901年,慈禧頒佈新政之後,民族資本主義大發展,按說每年國庫進項也少不了吧?

關於這個問題,咱們從清政府簽訂的各種不平等條約,欠下的鉅額資產數目中,便可盤算個大概了。

特別是辛丑年間之後,清政府可謂是負債累累,前面的賬還沒算完,後面又多了筆新賬。

那時國庫進賬的錢,基本上剛到手還沒捂熱,就要拿去還款了,並且還要討好各國,花錢買關係,避免各國再次以一些名義來逼迫清政府簽訂條約。

一邊為不平等條約償還賠款,一邊還得滿足太后老佛爺的窮奢極欲,國家的“錢袋子”真是捂不住了。

在我們的印象中,在封建帝王制的古代社會里,國家的錢必定也是皇帝的錢了。

但其實,皇室開支一向來自皇帝自己的小金庫——內府庫藏。國庫裡面的錢一般情況下皇帝是不會動的。

而慈禧老佛爺卻是個特例。為了慶祝自己的生日,修建頤和園,她連海軍軍費都敢侵吞挪用。

有這樣當家主事的敗家老孃們兒,國庫能攢住錢才是奇怪。

入不敷出,再加上慈禧太后晚年窮奢極欲,揮霍無度,把國庫當成自己小金庫一樣任性支配。

在這樣的情形下,清末國庫究竟還有多少錢就可想而知了。

據說,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後,甚至開始四處變賣祖輩歷經幾代積累的寶貴文物,其中變賣的文物不乏《清明上河圖》、《四庫全書》,其他金珠、金寶等玩物古珍無數,每年約變賣80萬銀元仍用度不足。

滿清後裔的內府庫,即皇帝私房錢都已經見褲兜底了,戶部銀庫還用說嗎?

皇帝手裡都緊缺,偌大的清政府,不過就是個空架子了。因此清亡前,朝廷甚至連官員的俸祿都發不起了。

當時有不少地方官員,因為長期領不到俸祿,被逼的沒辦法,只能帶領手下佔山為王,或者成為一方軍閥。

試想,一個連官員工資都發不起的政府,國庫裡怎麼可能還有錢……

那位看官說了,你剛才不是說,國庫裡不是還存著不少黃金嗎?那些黃金的下落呢?

據說,民國以後,這些黃金被立刻轉到了滿族三個大家族手中,並被轉移到了海外。

這種說法的真實度有幾分,我們不得而知,不過顯然清亡時,戶部銀庫裡是沒有黃金的。

綜上所述,清末的國庫裡,是真的沒錢了,不僅戶部的銀庫裡沒錢,就連皇室的內府庫藏也沒有了。

據說民國時,孫中山先生到前清戶部調用銀兩,發現銀庫居然只剩下10個銀元!

根據前面的推測分析,有書君覺得,這個數字雖然令人吃驚,但並不讓人奇怪。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國庫,也就是國家金庫,是一個存放具體實物和貨幣的庫房。現代國庫功能遠遠超出金庫的範疇,但清朝的國庫從來沒有達到這個標準,算是實實在在的錢袋子

國庫在哪

清朝的國庫自然是在北京城,分為內府內府庫藏與戶部庫藏。內府庫在紫禁城,藏存的都是皇室財產,也就是皇帝可以隨意調動的錢。

皇帝想要修宮殿什麼的,一般是由內府庫藏出錢,戶部庫藏最多意思意思一下,不會承擔絕大多數的花費。因此和珅給乾隆出了個議罪銀的主意,犯了法交錢就能免罪,而這些錢並不上繳戶部庫藏,而是進了皇帝自己的腰包。

戶部庫藏則隸屬於戶部,儲存黃金、白銀、銅錢等各類貨幣和綢緞、顏料等物品,其中白銀是清朝流通貨幣的大頭,因此銀庫成了戶部庫藏最重要的庫存。

國庫(戶部庫藏)的錢

作為中國封建時期最後一個朝代,清朝不同時期國庫裡的銀子自然不同,在順治時期,清朝還在南征北戰,戰事頻繁,而戰爭是最燒錢的東西,所以彼時國庫幾乎沒有存銀。

到康熙六年(1667年),清朝穩定多了,國庫庫存銀也達到248萬餘兩,但還是入不敷出,因為此時清朝的戰事仍然不少。

在平定三藩、統一臺灣、三徵準噶爾之後,清朝的大規模戰事才逐漸平息,開始三十多年的休養生息。到了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國庫存銀已經達到了約4400萬兩。

但接下來西北戰事又起,銀子嘩嘩地流,到康熙去世,國庫存銀僅剩下約800萬兩了。

雍正繼位後,勵精圖治,並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雍正九年(1731年),國庫裡的銀子增加到了5037萬兩。

乾隆即位後,清朝走向鼎盛,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國庫存銀達到7390萬兩。乾隆中後期清朝國勢開始轉折,國內戰爭叛亂頻繁,國庫中的銀子大量被消耗掉。不過,由於此時清朝的國家收入也多,所以庫存銀始終維持在6000萬兩以上。

嘉慶、道光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到道光十四年(1834年),國庫存銀下降到了2700萬兩左右。雖然道光非常節儉,但制度的腐敗和落後,再節儉也沒用。

清朝國庫中的銀子在逐漸減少,外敵也悄悄來臨。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朝被英國打敗,國庫存銀不僅要承受清軍的軍費,還要賠償英國,再加上貿易形勢的極具逆轉,清朝國庫存銀急劇下降。

接下來的太平天國起義又讓戰火波及了半個中國,截至咸豐三年(1853年),國庫賬上的銀子只有不到170萬兩了,這是紙面上的,實際上“部庫僅存正項待支銀二十二萬七千餘兩”,清朝已經窮得不像樣子了。數年後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更是讓清朝國庫雪上加霜,有錢也被搶了。

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朝開始了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再加上喪心病狂的稅收政策,清朝國庫的存銀猛增,這就是所謂的同光中興,然後一場甲午戰爭打回原形(兩億兩賠款)。

再來一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朝已經沒錢了,早已淪落到要向各國銀行貸款的境地,庚子賠款本息合計近十億兩,分三十九年還清。

之後清朝鎮壓革命黨、編練新軍都是向外國借錢,所以清朝滅亡時不僅沒錢,還欠了一屁股債。而且這債還被民國繼承了,直到抗戰,我國先廢除對日外債,接著廢除了大多數國家的,美英的也免了一些。新中國建立後,不承認所有外債。


平沙趣說歷史


有網友問:清朝的國庫在哪裡,清亡時國庫還有錢嗎? 清朝的國庫不光是在北京,在重要城市也有國庫,應對地方上的必須花銷。

康熙去世的時候,國庫有800萬兩白銀,雍正去世的時候國庫有6000萬兩白銀,到乾隆42年,國庫有8100萬兩白銀。嘉慶的的時候國庫只有1900萬兩白銀。道光去世的時候是3300萬兩白銀庫存。

咸豐去世的時候就只有169萬兩白銀,到了清朝最後十多年,為了搞新政,花掉了大量的白銀。從1896年到1906年的十年時間,清朝官辦鐵路就投資1.8億兩白銀。


大清還大肆編練陸軍新軍,到1904年,清朝的新軍已經達到18萬餘人。由於是新軍,武器裝備大部分都是從歐美日本採購的新式裝備,支出浩大。截止到1909年,在日本訂購的14艘艦艇也全數到達。

還在英國訂購的“海天”、“海圻”號巡洋艦,德國實碩廠製造的“海龍”、“海青”、“海華”、“海犀”號魚雷艇。5艘巡洋艦、4艘魚雷艇。

清朝新政,練新軍也好,辦實業也好, 修鐵路辦工廠,興學堂、派留學,還有各地辦警政、地方自治、各類調查與選舉,樣樣需要大把白銀。另外,還要賠償,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戰爭的連本帶息的10億兩白銀。截止清朝滅亡,清朝在10年時間,已經支付了近5億兩白銀賠款。

到了1910年,由於上海股市重金橡膠股票,橡膠股票狂跌,一夜之間賠了4500萬兩白銀,隨後越演越烈。大批錢莊破產,存放官銀的上海源豐潤一家錢莊就虧損公私白銀2000萬兩。清朝拿出大把白銀救市,但是最後都歸於失敗。但是卻幾乎掏空了大清銀行的儲備。

導致,清朝想收回商業鐵路,向歐美抵押貸款,才最終造成辛亥革命的爆發。而這個時候,在1910年,清朝的財政赤字是8000萬兩白銀,國庫只有100萬兩白銀了。


深度軍事


國庫不僅是朝廷的經濟命脈,也是發展潛力的側面表徵。清朝的國庫分為戶部和內務府兩部分,都是清廷兩個最高財政機關。

其中,戶部掌管軍國度支,內務府負責內廷供應,但是看似涇渭分明的二者,卻沒有真正脫離干係,聯繫一直都很密切。儘管內務府掌管皇家消費供應,但是在家天下的封建專制國家,天子之事即為國家大事,戶部撥款供給內務府開支在所難免,到乾隆時期,戶部撥給內務府的高達每年60萬兩。

承平之時,內務府收入來源穩定,有鹽業收入、榷關撥解等項,迨出現戰爭、災荒等特殊年景時,經常二者可以互通有無,度過難關,甚至有時候經常是內務府接濟戶部。在和平時期,經濟發展,自康熙年間起,內帑存銀就開始增多,嘉慶十九年 (1814),內帑存銀就達1240萬兩。

然而,晚清以降,咸豐軍興,在內憂外患中,國家開支大漲,無論戶部還是內務府都遭遇了危機,拿戶部來說鎮壓起義經費預算,抵禦外國侵略的賠償。

洋務運動的投資經費,北洋海軍的財政支出,真是入不敷出日甚一日,此外同治帝大婚,戶部撥款450萬兩,光緒皇帝大婚,撥銀共500多萬兩,興修陵寢園林工程都由戶部支絀。

內務府也是一樣,皇室消費大漲更是經費不敷,慈禧太后60大壽,實際支出高達530多萬兩,庚子之亂,聖駕回鑾,更是花費巨大。

清代前期以田賦,丁稅,關稅乃至一些雜稅為核心。到了晚清,稅種多元化,船稅,各項雜稅都開始建立,財政結構也逐步多元化。說了這些,再來說說清廷的舉借外債吧,據統計, 晚清對外戰爭賠款總額達10億兩左右,為了償還戰爭賠款,清政府必須舉借外債,庚子年以後3年,每年還款須支出 2400 餘萬兩。

洋務運動以來的軍工投資也總共有5000萬兩之巨,部分也是銀行借貸,這樣說來,清政府真的已經破產了,負債很高,國庫是真沒錢。故而,辛亥革命爆發後,軍費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包括民國初年建立之後,財政也是一個捉襟見肘的困境。故而,錢不僅對一個人來說,難倒英雄漢,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也是重中之重。

歷史傳訊社,基於共享理念下的歷史學人社區。我們團隊立足於原創,書寫歷史,資鑑現實,努力建設為一個有情懷和質量的新傳播媒體,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與交流!

歷史傳訊社


歷朝歷代都有國庫,而國庫銀兩多少很大程度能夠說明這個朝代的經濟情況,而經濟情況也決定了國家是否富強。國庫的銀兩主要來源於百姓納稅,一般情況下國庫一般穩定在一個範圍之內,但是在發生戰爭,發生天災的時候,國庫通常消耗比較大。

清朝的國庫自然是在京城,國庫分為內府庫和戶部庫。內府庫是皇帝私用,這屬於皇帝可以隨意調配的錢,例如皇宮修建,紫禁城日常開支以及皇帝對大臣的賞賜都是從內府庫裡出。

而戶部庫由戶部負責看管,裡面的錢財主要用於國家支出,例如發生蟲災旱災,百姓顆粒無收時,這時候就需要從戶部調撥銀兩前去賑災。戶府庫的錢財就算是皇帝也不能隨意調配,必須走正規程序,因為這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

清朝國庫在順治皇帝時期是最窮的,國庫基本上就沒有錢,因為這時候的清朝在南征北戰,花錢如流水,國庫內就沒有錢。到了乾隆時期,國家開始走向鼎盛。康熙雍正兩任帝王的勵精圖治,國庫非常富足。到了乾隆三十八年,國庫存銀達到了7380萬兩,這是清朝最有錢的時候。



嘉慶之後,清朝慢慢走向衰敗,但是總體也還行,國庫還可以勉強支撐起大清朝。清朝最衰敗的時候,就是慈溪太后掌權時期,慈溪太后揮霍無度,每年光她一個人的開銷就達到了一千萬兩白銀,這足以購買一支世界上最先進的海軍艦隊。還有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甲午海戰的失敗,清朝每年都要給西方列強一大筆戰爭賠款,這時候清朝國庫不但沒有錢,還欠了一屁股的債,到清朝滅亡時,只國庫只有10個銀元。


麥地傳奇


清朝國庫裡即使有錢,也不會太多。

武昌起義之後,南方各省(包括北方的陝西、山西)等省紛紛脫離清朝獨立。1912年1月1日,各獨立省成立了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

接收了大清半壁江山的南京臨時政府有多少錢呢?據歷史記載,有一次安徽前線告急,急需軍餉。孫中山大筆一揮:撥20萬救急。總統府秘書長鬍漢民手持大總統手批,去財政部取款。來到國庫一看,裡面竟只有10塊大洋!南方可是大清的財稅重地,尚且這麼窮。可以推測,大清在北京的國庫也不會有多少錢。

大清國庫確實是沒多少錢了。當時負責主持政局、鎮壓革命的袁世凱給朝廷上書說:“庫空如洗,軍餉無著,請將盛京大內、熱河行宮舊存瓷器發出,變價充餉,以救目前之急。”大清窮得要靠變賣宮中的物品來換錢了。最後還是權貴們從家產中捐出了一部分,湊了些軍費。

大清朝的財政情況一直都是非常糟糕的,收入不足,開銷卻是非常的大,光各種賠款、外債就是極大的負擔。

比如著名的庚子賠款,要賠償列強4.5億兩白銀,分39年還清。利息、本金加起來接近10億兩。大清以關稅、鹽稅等收入做抵押。大清海關由外國人掌管,稅收先支付賠款,剩下的才給清政府。這庚子賠款對大清來說是天文數字,到清朝滅亡的時候,還沒有還清,民國被迫接著還。

除了庚子賠款外,《馬關條約》規定大清要賠償日本2.3億兩白銀。為了償還這些天文數字的賠款,以及籌備軍費、練海軍、練新軍等,大清朝還借了大量的外債。大清每年收入的近一半都要支付賠款和外債的還款,再加上平常維持朝廷運轉的軍費、政費,國庫哪裡還可能會有剩餘?不再借債度日就算不錯了!

清朝本來要編練三十六鎮新軍,因為缺錢,最後只辦成了一小部分。其中袁世凱的北洋軍辦的最早,兵力比較完備。其它新軍大多都是嚴重缺額。武昌起義之後,大清都無兵可用。辦軍隊都沒錢,更何況其它呢?

清朝要是有錢,它也不會滅亡的。有錢就能有兵,有錢就能買到武器。有了軍隊支持,它還會怕革命黨的起義和袁世凱的逼宮嗎?


國史拾遺


清代的國庫庫藏有中央和地方之分,中央的庫藏又分為內府庫藏與戶部銀庫,所以我們主要說說清代中央的庫藏。清順治13年(1656年),為了有效儲存國家財物,順治皇帝在北京設立了銀庫,負責儲藏金塊、銀錠、通寶等各種貨幣。到了康熙3年(1664),康熙皇帝將銀庫、鍛匹庫和顏料庫都劃給了六部之一的戶部管轄,清朝的國庫正式形成。

康熙、雍正年間是清朝對外用兵的高峰,康熙一生平三藩、滅明鄭(延平王)、抗擊沙俄、徵準噶爾汗國,戰事導致清朝的國庫消耗巨大。在康熙晚年時,國庫的存銀已下降至800萬兩,偌大的清王朝竟然面臨著財政困難的窘境。因此,雍正皇帝即位後開始通過各種方式追繳貪汙,擴充國庫,並徵兵備戰。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皇帝分別命王公大臣接管國庫的事務,由管庫大臣直接對庫藏貨幣和開支情況進行記錄和管理。清代的管庫大臣由滿人和漢人一起組成,只聽命於皇帝。雍正在位11年,在他去世前的清朝國庫存銀已躍升至6000萬兩,扭轉了康熙末年的財政窘境,為乾隆一朝的極盛埋下了基礎。

乾隆即位以後,依仗著前代的基礎,將清朝的國力推至頂點,國庫存銀也達到了空前的7390萬兩,這是有見於史料記載的中國所有封建王朝的存銀巔峰。不過,由於頻繁的戰事支出和乾隆晚期的奢靡生活,使得國家存銀再次被大量消耗。以至於到了後來的嘉慶、道光年間,國庫存銀還不到到2000萬兩,不及鼎盛時期的三分之一,而這兩位都是以節儉聞名的皇帝,可見乾隆在位的60年對國庫消耗過度。



其實在銀庫、鍛匹庫和顏料庫這三庫之中,銀庫又分內庫和外庫。其中,清政府每年的財政收入都儲存在外庫,所以它要負責清朝中央政府日常的開支。內庫是皇帝的私房錢,是清朝為了以備不時之需而設立的固定庫存,一般不會挪用,即便挪用之後也會從外庫存銀補回。


在清朝末年的光緒皇帝在位時期,清政府每年的賬面稅收看起來似有9000多萬兩,但皇帝的內庫存銀卻只剩下了109.59萬兩。可見在風雨飄搖的晚清時期,原本用來預備緊急情況的儲銀已經所剩無多。


中外歷史


第一問:清政府國庫在戶部,‘銀庫、鍛匹庫和顏料庫’都由戶部直接管轄(清代三庫變動多次,這裡就以清亡時計,三十二年(1906),戶部改名度支部,銀庫併入)。

第二問:清亡時沒錢了

1.參考舊曆,明亡時,崇禎帝一貧如洗,湊軍費都困難,需要縮減宮內用度,要求大臣募捐,最後太監捐的比大臣多。想來清亡時也應如此,即使有差,也差不離。

2.晚清的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使財政收入因財源擴展而增加,這一點是清代前期無可比擬的,其財政收入規模也達到了後者難以想象的擴張程度。在光緒十二年(1886)之後的十年間,清廷財政收入保持在8000萬兩左右,比嘉道年間的4000餘萬兩翻了一倍。到了光緒三十四年(1908),清政府的歲入突破兩億兩,僅僅五年就又使收入規模翻了一倍。

(這裡得出,晚清GDP總量確實猛增,但是有很多問題,比如強行徵稅,虛增收入等等,而且大量的稅收都當做賠款,給人家GDP加了一把火,更不用修個園子,請人唱戲,過生日

等等各種公款吃喝私用的情況)

3.田賦及附加:作為封建農業國,田賦是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但是由於清末自然災害,連年戰爭,大量外國商品傾銷,導致男耕女織的社會逐漸被破壞,大量農民成為流民。流民自身不事生產,還會到處流竄破壞其他地方的生產。(田賦收不到多少,大量的農民破產)

4.工商稅:包含鹽稅、關稅、礦稅、茶稅進口稅、出口稅、子口稅、沿岸貿易稅(復進口稅)、船鈔。(大清全靠這點活著,大量的貿易出超,銀兩隻進不出,這才引來了英國這樣的工業國的覬覦,通過鴉片榨取白銀,依靠戰爭通商開埠賠款割地)

5.關稅:前段時間,中美大打貿易戰,用的就是關稅,先來500億,中國徵收美國農產品稅,美國徵收中國工業品稅,這500億下來,國內企業馬上雪上加霜;而後過了幾天,在大家都覺得消停,開始存在和解可能時;啪的一下,美國加註到2000億,隨即中國股市應聲而下,一落千丈。

上面給大家講下關稅重要性,清政府怎麼樣呢?整個關稅權都讓出去了!整個海關由英國人赫德掌控。確實那時給清政府帶來大量財稅收入,但是背後誰知是不是大量給英國輸送利益。後來鹽稅和關稅被作為外債的擔保和償付外債本息之用(稅收被抵押了,由外國人監管控制)

賠了這麼多,僅庚子賠款,分39年還清,算上利息,需要9.8億兩左右的白銀。以上僅本金合計達9.4億兩,合銀元13.2億銀元。相當於1901年清政府財政收入的11倍。(一直還到民國也還不完)

綜上所述,清亡時沒錢。

以上。


木劍溫不勝


清朝的國庫有兩種,一個是國家財政由戶部掌管,稱國庫;另一個是皇室的財政由內務府掌管,管內務府庫。兩個庫是獨立分開的,戶部掌管的國庫是負責國家運作的,頭是戶部尚書,皇帝不能輕易動用國庫錢;而內務府庫是皇帝的私房錢,皇帝和皇室的支出全由內務府支出,偶爾會有內務府借撥國庫的款事,但沒有國庫挪用內務府庫的情況。

祿米倉是清朝儲存糧食的國庫,現在北京的祿米倉衚衕。

清朝的國庫是照搬明朝的機構設置的,戶部有倉和庫之分、存糧的叫通諸倉,存銀叫太倉庫,清朝戶部在全國各地有14個清吏司專管錢糧稅收,各地建有倉庫;而內務府只在京師和盛京兩地建有倉庫。清朝國庫最高峰是在乾隆40年左右,國庫有8000萬兩,嘉慶時只剩不到3000萬兩,道光時鴉片戰爭只有800萬兩了,咸豐年間國庫存錢不足100萬兩,這個錢數已經不夠支配任務一場戰場或天災。

內務府是獨立於朝廷的另一套系統,清朝最高峰時多達3000工作人員。

清朝後期時,雖然洋務運動增加了不少收入充實國庫,但是連年戰亂和賠款清朝國庫早已虧空,1895年《馬關條約》賠款的2億再無力支付,此時國庫只有帳而無存銀,靠著借貸法、德、俄國銀行度日,1901年的《辛丑條約》清政府以國家所有各種稅收作保,借款分期賠付4億5千萬兩,從此清朝無任何主要收入,國庫再不進任何一文錢一粒糧,到清朝滅亡時是國庫是一座座空庫。

圖為世續,清朝最後一任內務府總管大臣。

而內務府庫的情況會好很多,內務府是和國家財政分離的皇室財政,由內務府總管大臣管理,它有著自己的鹽政收入、每年各省的孝敬、外國番邦的貢品、內務府參與的商業活動,比如人參、布匹等,內務府開辦的當鋪、商號等,還有在直隸和東北的大片皇莊。這也是為什麼清末那麼窮了,慈禧有錢修頤和園的原因,那是內務府出錢,和國庫沒關係。

清帝退位後,內務府不僅全部歸為溥儀私產,新政府還派軍特別保護。

1912年清朝滅亡後,內務府屬於皇帝的私產,也一併列在了《皇室優待條件》裡面,這也是為什麼清亡時沒有愛新覺羅的人出來反抗,因為內務府依然運轉,權益仍在,很多年以後,溥儀還能在深宮大院悠閒自得,生活富足,全靠內務府的產業。


圖文繪歷史


國庫在哪裡這個就不說了,當然在統治階級的所在地,我們主要講下滅亡時還有沒有錢。雖然清朝末期總給人一種積貧積弱的印象,但與這種印象完全不同的是,單從財政的角度來說,清朝滅亡之前實際上“不差錢”。 眾所周知,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清朝通過“洋務運動”創辦了一系列工業企業,這在一定程度提升了中國生產力水平的同時,也促進了民族資本的發展。

雖然清政府的封建腐朽導致接連被列強強迫簽署不平等條約、造成割地賠款的嚴重後果,但對於滿清統治者們來說,由此造成的財政問題並不會“束手無策”。雖然清末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甚至制定憲法準備實現“君主立憲制”,但清朝直至覆亡時也仍然是一個封建國家,滿清統治者們在經濟領域具有絕對的支配地位,因此通過向民間增收稅款等橫徵暴斂的方式以填補財政空缺。

很顯然,這種將統治者的損失轉移到大眾身上的做法,雖然客觀上加速了清朝的滅亡,但卻很能解決一時的財政問題。到1901年時,清朝的經濟狀況已經出現好轉跡象,而“新政”中設立商部、獎勵工商業等措施,也開始促進清朝的經濟實現一定程度的正循環(但整體來說仍然是非常糟糕的,特別是民間並沒有從中受惠太多)。

可以說,清朝末期時政府的財政狀況、國家整體經濟情況、民間經濟發展狀況實際上存在脫節,單純從政府層面來說,清朝直到滅亡時也不至於出現財政完全虧空的情況。然而清末的“經濟好轉”畢竟僅僅是曇花一現,且仍然是建立在剝削民間經濟的基礎之上的,因此雖然賬面上“有錢”,終究也難免被推翻和崩潰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