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贏理財保衛戰 讓我們手中的財富穩中有漲

如何打贏理財保衛戰 讓我們手中的財富穩中有漲

選擇適合的理財才是最好的方式

在迷茫時代如何做個聰明人,使得我們手中的財富穩中有漲,這裡,給大家梳理下黃金投資、理財產品、基金、保險等多種投資思路,照亮我們的理財之路。

在全球貿易保守主義浪潮的背景下,很多人認為,經濟大環境的困難將會在下半年顯現。那麼,我們該如何通過理財產品,鎖定我們的收益呢。一位金融業人士講到,如果近期手上正好有一些暫時不需要使用的資金,可選擇一款時間稍長的理財產品鎖定收益。

以某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為例,156天投資於債券市場的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為5.9%,而33天投資於債券市場的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也達到了5.0%左右。

“如果真有一筆閒錢想理財,我建議客戶在銀行理財櫃檯上購買一些貨幣型基金。現在很多貨幣型基金年收益率都比較高,我們很多銀行員工都申購了。”某銀行理財經理這樣表示,而這樣的投資建議在調查中已多次聽到。投資者可通過選擇中長期理財產品來鎖定較高收益。另外,投資者還需同時兼顧理財產品的收益和靈活性,最好是組合投資,注重資產的配置組合。

與此同時,如果從投資角度看,目前債券型基金是最直接受益的,而且現在債市走勢相對於貨幣市場和股市更為樂觀一些,債券型基金可以作為投資者的首選。

對於下半年的走勢,不少專家認為債券較旺的行情尚未完結。一方面來自宏觀政策的降息預期對債市構成支撐,未來收益率下行空間仍存;另一方面,持續釋放的流動性在宏觀基本面沒有好轉的情形下,可投資的機會並不多,出於避險的考慮,債市將是眾多資金的惟一選擇。

隨著利率政策的改變,我們的資產配置就需要有適當的調整,比如說,降息通道中,我們可以適當增加債券類和股票類產品的持有比例,降低貨幣類產品的比例。特別推薦的產品有債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

國債曾經具有很好的群眾美譽度,因為其利息較銀行存款更高、無風險,而且不交利息稅。特別是一些中老年投資者更喜愛投資穩健的國債。由於前兩年基金銷售的火爆,讓國債投資漸趨冷落。但是,面對變化莫測的金融市場,不少投資者認為,無風險的長期投資,還是國債最好。

一提到買國債,很多人就會想到夜裡三點去銀行排隊的情景,而且還不一定買得上。其實,想買國債不一定要去銀行,證券交易所的國債也是很好的投資品種。

一般來說,交易所國債也叫記賬式國債,銀行賣的國債叫憑證式國債。記賬式國債的最大優勢就是可以通過交易提前變現。也就是說,如果你哪天突然需要用錢,你可以通過二級市場直接賣出,這樣可以少花很多手續費,真正實現了活期期限定期收益。這一點,憑證式國債很難實現。

除此之外,記賬式國債還有投機機會。一位金融理財師舉例說明,一種面值為100元的國債,票面利率為4%,而當新國債發行時,票面利率降為3%,那麼老國債的交易價格就不再是100元,而是101元,也就是說記賬式國債的新老債券總會實現一個實際收益率的平衡。進一步講,當新國債利率降為2%時,老國債的價格還會漲至102元,這2元的收益,可以看做是降息帶來的附加收益。當然,在升息週期,記賬式國債還會產生浮動的虧損。

所以說,在目前的降息週期,國債投資遠比存款和貨幣基金更具優勢,而記賬式國債的投資機會又明顯好於憑證式國債。

我們再來看看如何通過保險來實現財富的保值與增長,如果僅從當前收益的穩定性來看,買傳統型的養老保險較為合適。不論銀行利率上下浮動,這一產品的收益是固定的,而且收益是保險公司已經承諾下的,所籤合同作為合約。

例如,某人買繳費期為十年的養老險,到一定退休年齡,保險公司會一次性支付一筆養老金或每月足額領取,直到合同約定的時限為止。養老金的領取一般不會受銀行利率變化的影響。由此看來,如果長期處於低利率或負利率時代,買這樣的保險產品較為划算。

除了短期消費險外,絕大多數保險都是中長期的家庭財務規劃和風險保障規劃,一定要根據個人與家庭的風險信號與收入能力進行考量。保險理財規劃一般都是10年、20年的規劃,在這麼長時間內,肯定會受包括銀行利率在內各種經濟因素影響。不能僅憑利率變動來決定是否買保險,要把它當做生活的必需品來看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