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近了,黄平和亭林月饼还有故事

中秋近了,黄平和亭林月饼还有故事

中秋近了,黄平和亭林月饼还有故事

在上海市金山区,没有人不知道亭林月饼。这是一只可追溯到光绪年间的月饼。当地史志《亭林镇志》有载,日升楼是亭林地区制饼上市最早,制饼工艺最好的茶楼,距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

作为传统老字号亭林月饼的第五代女传承人,黄平18岁时顶父亲的班,踏入食品行业。一干就是47年。在她的心目中,从事做好月饼是自己的宿命,也是自己的幸福。

中秋近了,黄平和亭林月饼还有故事

并不是所有的老字号月饼都有这样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亭林古镇孟溪桥旁有户孟姓人家,他们家是开糕饼店的,只做白糖、红糖两种甜月饼。店里的生意刚有起色,孟老板就因一件小事得罪了亭林一霸胡老虎,结果胡老虎老是派人前来捣乱,糕饼店的生意一落千丈,差点关门。

一天傍晚,孟老板望着店中卖不出去的甜月饼,正长吁短叹着,突见桥头滚下一个人来。他连忙上去探视,原来是个衣衫破烂之人饿昏倒地。于是孟老板把他搀扶进店内,弄碗水给其喂下,那人这才醒过神来,喃喃自语:“饿呀,真饿!”

孟老板随手拿过几个甜月饼道:“这里有几只甜饼,暂且充饥吧。”那人接过月饼,不顾一切地狼吞虎咽起来。随后,那人便精神起来,用手一抹油汪汪的嘴唇,然后朝着孟老板“扑通”一声倒头便拜,接连磕了数个响头,才被慌了神的孟老板伸手扶起。那人还连声叫道:“谢恩人救我性命!”孟老板连忙摆手道:“不要这样。”看天色已晚,便好事做到底,索性收留了这人在店中住宿。

中秋近了,黄平和亭林月饼还有故事

中秋近了,黄平和亭林月饼还有故事

中秋近了,黄平和亭林月饼还有故事

第二天一早,孟老板起床后想去叫那人一起吃早饭。不料找遍店内角角落落,全不见那人踪影。后来却在盛放月饼的柜中发现一张纸条,上书:“白糖、红糖月饼甜,要使甜月饼称绝还不够,留下绝世苏式月饼配方望作镇店之用……”孟老板这时心中惊喜,再看时果然发现了绝世月饼配方。他不禁大喜,立刻按照绝世配方做出了亭林镇上从未有过的猪油夹沙等月饼新品。

亭林镇百姓第一次吃到这种月饼时,个个称奇,奔走相告,亭林月饼自此美名远扬。随着时间的推移,解放后,当地的几家商号合并,成立了亭林食品厂,距今已有六十多年。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亭林食品厂进行改制,成立了上海亭林东林食品厂。所以亭林月饼也叫东林月饼。

中秋近了,黄平和亭林月饼还有故事

从技术到经营,我的第一身份还是月饼师傅

中秋近了,黄平和亭林月饼还有故事

黄平的父母都是上海人,父亲是金山饭店的经理,母亲在金山食品厂工作。黄平认为自己能成为传承人,跟25年前的一次选择分不开。

那是1993年,企业面临改制。如果没人接手,企业将直接解散。亭林月饼的声明远播,黄平不希望这个亭林月饼这几个品牌消失,于是,就联合几个经验丰富的老技术人员将亭林食品厂盘下来自己经营。这一下子把做技术的黄平推到了前台。

虽然肩上担子突然重了,可是黄平坚信,只要把月饼做好了,厂里的效益一定能上去。于是她每天有十七八个小时花在了车间,埋头实验,终于研究透了传统月饼的口味,推出迎合大众的新品,几乎都是供不应求。这位老字号月饼的第五代传承人,少言寡语,但是她心里明镜儿似的,亭林月饼这块老字号招牌不仅不能砸在自己的手里,还要继续传承下去。

她没有满足,研发了很多种类的糕点。如今亭林月饼的名气越来越大,生意越来越红火。厂门口经常排起两列队伍,不仅有当地的老食客,也有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

中秋近了,黄平和亭林月饼还有故事

老字号就是一块千锤百炼的金招牌

亭林月饼一路走来,倾注了黄平无数的心血。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她最清楚。她说:“当我成为传承人的那一刻起,我就决心要用有生之年去守护。”

所谓树大招风,亭林月饼的这块招牌被黄平擦拭着铮亮。商业博弈的市场上从来不缺乏竞争,亭林月饼声名远播,同行之间的竞争自然也时有发生。但是,老顾客们都纷纷站出来支持亭林月饼让黄平很感动。她也从这次事件中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老字号不仅仅是一件华丽的衣裳,更是经过千锤百炼后才能闪闪发光的金子招牌。

亭林月饼色泽金黄、皮脆馅香、酥松易化……独特的配方使得月饼的风味六十年一如既往,许多市区的食客专门冲着亭林月饼赶来。因为到如今黄平还坚持着用传统的手工制作,没有采用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所以,那些五仁百果、猪油夹沙、纯豆沙、椒盐、鲜肉五大经典品种依旧是记忆中的味道。

亭林月饼这个招牌的老字号,也引起了上海市金山区政府的重视。2017年亭林食品生产的东林月饼被选为金山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接下来,上海市也邀请亭林月饼参加申请非遗,黄平作为传承人,她的内心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快乐。

中秋近了,黄平和亭林月饼还有故事

中秋近了,黄平和亭林月饼还有故事

中秋近了,黄平和亭林月饼还有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