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屠殺功臣,爲什麼劉邦的功臣大肆反叛,而朱元璋的功臣都坐以待斃呢?你如何評價?

農人歷史


因為劉邦的時代和朱元璋時代有些本質上的不同,這個不同就是封建王朝最重要的君權或者說君主集中制。劉邦時代,是古代中國進入封建王朝的前期,劉邦雖然統一了,但是中央集權制還沒統一,劉邦需要時間來緩衝。朱元璋不一樣,經過幾千年的封建基礎,封建君主的君權集中制已經發展成熟,並且已經經過幾次演變,可以說皇帝的地位和權力已經很鞏固,這些功臣沒有能力和名義造反。但是,朱元璋建國後,在使用大臣的問題,犯了重大的失誤和錯誤,導致後期大殺功臣。

(西漢前期的郡縣制和分封制的態勢)

先說說劉邦,劉邦能統一天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兼顧了統一和分裂的矛盾,緩和了君權和王權的矛盾,同時給了原六國文化逐漸統一的時間。於是,漢朝成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大一統的朝代。劉邦的緩衝政策,直接反應在治國上,就是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郡縣制的地區以關中一帶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分封的八個王,則分去漢朝的大部分區域。所以,西漢初期君主集權只能限制在施行郡縣制的地區,其他七個王的領地,君主只是擁有名義上的控制權。劉邦所說的這些緩和的策略,恰恰是剛猛的項羽所欠缺的,劉邦的做法也也優於“霸王分封”,符合歷史的選擇。

(霸王分封)

隨著漢朝的統一,民心的思定,君主統治的穩固,君主集權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所以,諸侯王也開始自危,劉邦要清除這些異姓王的意圖已經很明顯了,於是八個諸侯王(盧綰接任的臧荼)造反的造反,叛逃的叛逃。其中,彭越比較委屈,被劉邦逼迫。趙王張耳則建國不久去世,其子張敖後被廢掉王位。最特殊和幸運的是吳芮,採納了張良的建議,十分低調,並把大部分土地都讓給了劉邦的子女,因此逃過了劉邦的試探。吳芮的長沙王成了僅有的異姓王,直到五代後無子,才斷絕。

(明朝的中央集權進一步成熟)

再說說朱元璋,實際上朱元璋建國後,繼承了前朝的體制,君權其實是很穩固了。問題是,朱元璋一直沒有搞好內部功臣的平衡問題,導致“淮西派”一家獨大,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派”卻一直遭受打擊。這就造成了大明初期,任命的大臣都可以說是淮西派的天下,人人都以會說“淮西話”為榮,最後有了“尾大不掉”的危險。因為浙東派本來的資歷和實力,不能和朱元璋那些老兄弟相提並論。而朱元璋,就是淮西派最大,最頂級的代表。朱元璋在世時,還能壓的住這些權臣,但是為了孫子朱允炆,防止權力被架空,就必須得清除這些一家獨大的淮西派了,並且為了進一步的君主集權,廢了中書省和“丞相制”。只是沒想到,後來起兵攻入南京,把朱允炆拉下皇帝寶座的,竟然是一方的同姓諸侯,即老四朱棣。

所以,劉邦因為時代的關係,清除“異姓王”,消除日後諸侯做大做強的危險。朱元璋則是控制了絕對的君權,大臣們即使想造反,則受到了名義和實力的雙重限制。再一個,英布,彭越等人,是為了自己利益,加入西漢前期的。而朱元璋的功臣,大多就是從家鄉出來的“老兄弟”,對朱元璋還有一定的幻想,所以既不想反,也沒有實力可反。


大飛熊ヽ騎士


雖然劉邦和朱元璋都是在功成之後殺功臣,但他們殺的功臣卻不同,所以劉邦那時有人反抗,而朱元璋殺的多數是坐以待斃的。

劉邦殺雖然殺功臣,但殺的都是一些一些手握重兵的諸侯王,像其他的將軍卻沒有殺。

劉邦殺的韓信、彭越、英布和臧荼等人,他們不僅是一個將軍,同時又是一方諸侯,是一個諸侯王,有一個獨立的體系。而像其他的功臣,劉邦基本都沒有動他們。

並且有的人在開始的時候勢力要大於劉邦,只是後來他們依附於劉邦,不過他們雖然投向劉邦,但他手裡的兵馬和權利卻沒有變。

到後來劉邦建立漢朝後,劉邦又對他們進行封賞,所以他們這些異姓王一直是一方諸侯,只是名義上歸劉邦節制。

所以後來劉邦在殺功臣的時候,他們有能力反抗,因為他們不僅是將軍,還是藩王。只是後來還是反抗失敗。

而朱元璋殺的功臣,多數都是純粹的將軍,雖然身經百戰,但還是沒有多大的能力反抗。

所以劉邦和朱元璋同樣殺功臣,劉邦那時有人反抗,而朱元璋那時卻多數是坐以待斃。


中孚鑑


二者有本質區別的。反抗劉邦的並不是普通的“功臣”,而是諸侯!諸侯有資本造反,而一般的功臣對君主的屠殺那是沒有本事反抗的。

秦始皇統一六國,廢分封制而實行郡縣制,天下不再有諸侯王。所有的臣子都是中央委派到各地。這是本質的區別。因為先秦時期的諸侯是各自為政的。雖然名義上所有諸侯都奉周天子為天下共主,但進入東周時期以後,周王室日益衰微,各路諸侯紛紛仰仗自己的土地、臣僚、錢財、糧草、軍隊進行爭霸、吞併,最後在這些諸侯中,秦脫穎而出一統天下。秦發現了分封制的弊端,而廢除世襲的諸侯,而採用中央委派地方官治理郡縣。地方官有管轄權卻沒有地方主權,官位也不能傳給子孫,也就避免了分裂。

(項羽的西楚霸王也僅為王,並非皇帝)

但是,由於秦末亂世,百姓民不聊生而起兵造反,雖然反的本應是苛政而非郡縣制,但為了師出有名,並且在當時老百姓的眼中,凡秦政一定要推翻,並且為了師出有名,就打出六國復國的旗號,就抬出了六國後人做國君。甚至本身不是六國貴族的起義軍領袖,也希望能做個王,世代延續。就這樣,分封制恢復了。秦朝被推翻後,有十八路諸侯,即使項羽這個西楚霸王也僅僅是十八路諸侯其中的一個王罷了,儘管是最強的王。但本質上,十八路諸侯都是各自為政,沒有主僕關係,項羽也僅僅是盟主而已。

(劉邦雖稱帝,卻要保留那個諸侯王,因為是依靠他們的力量打敗項羽)

劉邦打敗項羽,也不是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也靠了其他幾個諸侯王的幫助。所以,劉邦打敗項羽之後,雖然自己用了秦始皇發明的皇帝稱號,但是卻依然保留了八個異性諸侯王。這些諸侯王在自己的封國可以自行任命官員、徵收賦稅、招兵買馬,甚至自己鑄錢。完全就是自給自足的狀態。這才是這些人敢於與劉邦抗衡的資本。

劉邦稱帝之初,與諸侯王們還可和睦相處,但是長久之後,雙方都有不滿。劉邦怕的是諸侯做大,威脅自己的皇位;諸侯們一方面不服劉邦覺得自己也可以做皇帝,另一方面也擔心劉邦對自己動手。所以,矛盾必然激化。諸侯王們在封地,要造反很容易。燕王臧荼、韓王信、淮南王英布等紛紛造反。因為他們要錢有錢、要糧有糧、要兵有兵。

(朱元璋所殺功臣都非諸侯王,手中無親兵可反抗)

反觀朱元璋那時候就完全不一樣了。朱元璋對功臣們從來就是嚴加防範。縱然有個什麼公什麼侯的爵位,有封地,也只不過是享受一定的財產待遇,治理的還是地方官。更沒有自己的軍隊,軍隊都是朝廷派遣調度。所以,朱元璋要處置大臣,他們沒一個有資本反叛。朱元璋時代真正有權力的,是他那些鎮守邊關的兒子們,這才是諸侯王,在封地說一不二,有自己帶的軍隊,能使用當地的賦稅。因此,最後反叛的不是功臣們,而是朱元璋的兒子燕王朱棣。

(韓信被貶淮陰侯後困於長安,被呂后處死)

其實如果回到劉邦的漢初,只要不是封王,或者雖然是王但不在封地,那些功臣也是沒有抵抗之力的。比如當楚王韓信被廢為淮陰侯,呆在長安後,呂后殺他易如反掌。還有梁王彭越,因為被誣告謀反後自己到長安謝罪,結果也被輕易處死。所以,能不能反抗不在乎你是劉邦時代還是朱元璋時代,關鍵在你有沒有反抗的資本。


伊耆角木


劉邦的功臣大肆反叛,而朱元璋的功臣坐以待斃,這跟當時的國家制度和劉朱兩人的統治風格都有關係。

在周朝時,國家實行分封制,將宗室、有功的將領、臣子等分封到各個封國,各封國聽從周天子的號令,幫周天子守衛疆土,保衛周天子,派軍隊隨從作戰和交納貢賦的義務。從分封制的特點來看,各個封國有獨立的行政、賦稅和軍隊權力,擁有足夠的獨自自主權。

到了秦朝,秦始皇廢除了分封制,實行了郡縣制,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地方駐軍的將領有軍隊調動權,但是沒有收稅和行政權,軍需供給也需要郡縣政府供給,形成了互相牽制的形勢。而地方軍隊的跨區域調動,需要有中央的虎符,這也給地方軍隊的跨區域作戰增加了約束。最大可能的減少了地方政權做大的情況。

自漢朝開始,實行了郡縣制和分封制結合的模式。劉邦分封了眾多的異姓王、侯。特別是異姓王,都擁有比較大的勢力範圍。這些諸侯都有自己的官府,有自己的管轄範圍,行政、賦稅和軍隊都歸自己管轄。在發現劉邦要對他們不利的時候,起兵造反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比如韓王信的造反,就是因為防禦匈奴不利,被劉邦責備,怕被劉邦懲罰。劉邦如果要除掉韓王信,給與安慰、勉勵,悄悄派人拿下韓王信就可以了。劉邦這點沒有朱元璋做的好。

朱元璋統治時期,很少分封異姓王,有軍權的僅是那些帶兵打仗的將領,但是他們的軍需給養還是需要明政府供給的。朱元璋生性多疑,設立錦衣衛隨時監控大臣的動向。朱元璋要處置大臣時,從來不會心慈手軟、猶豫不決,凡是有苗頭的立刻就被朱元璋拿下了,根本就不給造反的機會。

朱元璋很有點秦始皇的作風,嚴於律法,善於懲罰,做事雷厲風行,毫不猶豫,所以,即使有人造反,也沒法形成大的風波,比如胡惟庸案,直接被剿滅於萌芽狀態。


奕天讀歷史


因為劉邦時代造反的英布彭越等人都是實權的國王,有自己的軍隊,王國等。他們在抗秦的時候和對抗項羽的時候是劉邦的盟友而不是手下,相當於明朝的張士誠,陳友諒等。從開始就跟著劉邦的手下,像周勃,蕭何,曹參等,被殺的不多。而朱元璋建國後已經掃平天下,沒有盟友,他殺的都是自己的手下,像胡惟庸沒有軍權,沒有地盤,怎麼反抗,蘭玉也是軍權被奪然後再殺的。


披著狼皮的羊163276508


以上囉唆一堆都是屁話,簡單朱元璋牢牢控制了兵權,其下將軍沒有絲毫兵權,調不動軍隊,只能聽朱擺佈,另一原因其下將軍沒有政治頭腦也無出色智謀文人相助幫其指點策劃,故只能束手待宰被朱皇帝拉一批打一個各個擊破消滅。


八月桂花香慧兒


朱元璋手下敢反嗎,反了打得過嗎,他的手下有老朱的謀略和才能嗎,啥都不佔優勢反了幹嘛,反了就是早早找死


用戶119548676


你根本不明白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區別。劉邦那是分封諸王,跟項羽那套差不多。劉邦能反項羽,別人自然也能反劉邦。始皇帝的就不一樣了,想反始皇帝,你得搞起義!你開始沒有錢,沒有地盤!你得大傢伙湊!!


白開水泡小餅乾


劉邦並沒有大量屠戮功臣!他殺的異姓王===韓王信,齊王韓信,九江王英布,還有兩任趙王 彭越這些被殺或被免被流放的都是異姓王!

其他功臣如張良 蕭何 曹參 樊噲等即使中間有猜忌但最後都得善終!

主要是異姓王和中央集權的帝國制的衝突太大,不滅不行!中又攪和到了帝國繼承權的問題上(主要指呂后)就更復雜了!


何止赫茲


因為劉邦和那些王說白了是合作伙伴關係,他們手上有地盤有兵,朱元璋一直都是他們領導,手上沒兵,拿什麼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