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爲什麼不收回東普魯士?

一德格天1


因為不可能收得回來。不光是東普魯士,還有德國的其他地方,是盟國開會集體決定瓜分的。如今幾十年過去了,瓜分已是歷史,國土變化國境線遷移早已是全世界認可的定局,如何收回?怎麼收回?

兩次大戰兩次無條件投降,除了戰前佔領的土地全部吐出,德國還喪失了共約2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其中,一戰失去8.8萬平方公里,二戰失去12萬平方公里,如西里西亞、東普魯士等。

題目中提到的東普魯士,位於波羅的海的東南海岸,首府是條頓騎士團建立的柯尼斯堡(蘇聯時期更名為加里寧格勒)。在這片土地漫長的歷史中,先後有立陶宛人、波蘭人、普魯士人統治過。

東普魯士曾是普魯士王國的一個省,後成為德意志帝國、魏瑪共和國、第三帝國的一個省。二戰前,這裡74%是德國人,18%是波蘭人,另有不到10%的立陶宛人。二戰期間,波蘭人和立陶宛人幾乎被驅逐殆盡。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的波茨坦會議一致同意,肢解東普魯士,北部地區劃歸立陶宛和蘇聯,南部歸屬波蘭。這才有了被立陶宛和波蘭包圍蘇聯(俄羅斯)飛地加里寧格勒,德國時期叫柯尼斯堡。

當時,這樣的領土瓜分、國境線遷移的細則,並沒有寫入《波茨坦公告》的正規條文中,而是以美、英、蘇 三國認可的備忘錄形式存在 。而備忘錄的內容與公告的正式條款,又有些許衝突。

因此,雖然立陶宛、蘇聯和波蘭軍隊立刻開進東普魯士,對德國人的驅逐也有條不紊地進行,但當時的西德與這三國的皮,扯了很久。直到1980年代,西德政府才正式接受了既成事實,承認了二戰以後的新邊境線。比如,與波蘭政府簽署了《德波邊境協議》

1990年10月,東西統一後的德國,再次確認並正式批准了《德波邊境協議》。有這樣一段歷史,你讓德國如何收回普魯士?


世界真的很大


在1990年之前,德國政府還有法理依據去主張這片土地的所有權;1990年之後,德國為了國家和民族統一,在承認既成事實的基礎上,放棄了對東普魯士地區的法理上的聲索。

1989年時,蘇東地區發生了政治波動。同年末,這種政治波動的影響傳遞到了德國。德國政府總理科爾敏銳地察覺出德國統一的時間窗口來臨,下定決心推動德意志的歷史進程的發展。不出意外的,在實際運作的過程中,德國遇到來自各方勢力的阻撓,德國不得不以更多的自己能夠承擔的代價來取得周圍鄰國對德國統一的中立立場。

(兩德統一)

在對德國統一發難的國家中,法國雖然不是起決定作用的,但卻是最醒目的一個。

1990年,法國為保持自己在歐洲的領導地位,阻止東西德統一,借東普魯士問題(波德邊界問題)積極與波蘭、捷克等東歐國家協同對德國發動外交攻勢。

在戴高樂時期,出於整合歐洲對抗美國的考慮,法國和德國實現了和解,握手言和,共謀發展,被稱為歐共體法德軸心(美國的漫畫表達這一政治想法為瘦弱的法國騎士騎上了膘肥體壯的德國戰馬),一度合作緊密,是為兄弟盟邦。可是法國人,也包括後來的英國人,都會德意志第三帝國心有餘悸。法國總統密特朗一直在擔心著柏林上空的第三帝國的幽靈復活;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也直言德國的統一將不為歐洲大國所接受。

在德國統一的關鍵時刻,法國這種不停地在外部給德國製造國際障礙的做法,使得德國媒體評論道:法國的所作所為彷彿是20年代針對德國的法波同盟和小協約國又復活了。

可見,即使德國積極履行戰爭債務,還有在德國總理在華沙街頭的謝罪,都沒有讓歐洲對德國完全放心,第三帝國的陰影始終縈繞在歐洲人的心中的夢魘,尤其是對於波蘭。因為德國在戰後被割讓的12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多數都被補償給了波蘭,如東波拉美尼亞地區和東普魯士地區,德國與波蘭的領土邊界問題並沒有寫入雅爾塔條約裡的正規條文,因此西德政府一直沒有承認波德邊界。

法國現在把波德邊界拿出來,並且鼓動波蘭說法國支持波蘭對德國關於波德邊界現狀予以承認的要求,這使得西德、東德在統一時,如果不對領土現狀予以承認將會引發歐洲更多國家對第三帝國的恐怖記憶,德國統一的難度將會無限增大,甚至可以會在歐洲統一的反納粹的浪潮中胎死腹中。

為此,1990年時,德國與波蘭等國簽署了邊界協議,以承認既成事實的做法換取了歐洲對德國統一的諒解。在這時,統一後的德國對周邊的鄰國不存在邊界紛爭,對東普魯士的領土在嚴格意義上也失去了法理依據。

(西德以承認邊界現狀的做法換取國際支持)

當然,遵守契約的前提是在實力不足以應對契約被改變造成的危機情況的前提下,如同英國佔據的只有6.5平方公里的直布羅陀一樣,《烏德勒支條約》如果沒有大英帝國的強大實力做支撐,英國也不會如此穩穩地在西班牙家門口劃一片地一佔領就300多年,如果德國不願意遵守《波德邊界協議》,會再次提出領土要求嗎?

從根上說,東普魯士地區在公元962年神聖羅馬帝國成立時並沒有在帝國的疆域內。神羅的東部邊界在易北河以西,以東地區則是斯拉夫人的領地。易北河東部地區處於日耳曼政權的邊疆地帶,1415年,皇帝就在這裡設置了一個勃蘭登堡選帝侯國,為神羅帝國守衛邊疆,並積極向東部拓展生存空間,因此與斯達夫系的國家屢屢發生戰爭。勃蘭登選帝侯國在戰火中成長,成為神羅的300多個邦聯中軍事實力較強的邦國之一。

13世紀時,在波蘭的北部有一個普魯士的蠻族,波蘭王國征服未果,反而惹了仇,經常被其騷擾。在缺少謹慎的應對策略下,波蘭的國王邀請條頓騎士團幫忙平定這些野蠻人,並許諾這片土地歸他們所有。於是條頓騎士團用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征服了這片後來被稱為東普魯士的地區。

條頓騎士團此後窮兵黷武,被複興的波蘭、立陶宛、羅斯公國等國家聯合擊敗,成了波蘭的附庸國。後來勃蘭登選帝侯國的王室近親成員阿爾伯特繼承了東普魯士的統治權,經過宗教改革,取消了教皇對該地的所有權。然而他在三傳之後絕嗣,統治權被勃蘭登侯國繼承。為能得到東普魯士地區,勃蘭登堡選帝侯不惜在1618年向波蘭王國稱臣納貢,組成了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1648年,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趁著波蘭新王即位,擺脫了與波蘭的臣屬關係。

(勃蘭登堡-普魯士王國)

1701年,選帝侯腓特烈一世以參加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為條件,從神羅皇帝(哈布斯堡王室)那裡取得了普魯士國王的稱號。因此,勃蘭登堡-普魯士選帝侯就成了普魯士國王。

當時的神羅體系裡,只有德意志、西里西亞、意大利、洛林、勃艮第五個王位,其中洛林和勃艮第都已經被法國吞併了大部分,王位已形同虛設。而且歐洲授予王位,不是虛授,而是相當於把王國的領地都一併授予。因此普魯士王國稱號的授予,更多來自於授權的性質,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編制外的王國,相應的也就不存在對原有的神羅帝國領土的要求。

普魯士王國與其他德意志邦國的關係及地位,猶如中國西周王朝時楚國與諸夏國家的關係。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由於佔據著神羅帝國的皇位,因此理所當然地成為類似於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一樣的角色。

與周王朝時期的楚國一樣,普魯士王國立國後,憑藉著軍國主義鍛造的強大軍隊,對周邊國家提出了領土要求,一直打了200多年,中間經歷過拿破崙時期的慘敗,也經歷過1871年加冕為德意志皇帝的榮耀,最終在1947年被美英蘇法四大國宣佈停止存在。

(開始一統北德意志的普魯士王國)

可見,東普魯士地區在歷史上也屬於德意志人的殖民地性質的土地,猶如秦國獨霸西戎一樣,這一片當時尚處於荒涼(土地相當貧瘠)的土地、落後的文化,被當時的德意志諸國視為蠻夷之邦。歐洲的老牌國家在普魯士王國早期還不斷地給予扶持,用來制衡歐陸霸主法國。當歐陸國家發現普魯士王國具備威脅後,已經失去了對普魯士王國的控制。所以,普魯士軍國主義能夠荼毒歐洲這麼多年,實際上也是歐洲國家自己養出來的一條大龍。與中國的秦帝國不同的是,秦帝國武力一統諸夏國家,開中央大一統的先河。普魯士王國只完成了部分統一,最終在國際聯盟的聯合絞殺下功敗垂成。

既然東普魯士地區也是德國從斯拉夫人手中搶奪過來的土地,那麼在400年的戰火之後,再給還給屬於西斯拉夫人體系的波蘭人手中,也算是歷史的輪迴。

在中國的歷史上,400多年的歷史並不長。如燕雲十六州曾失去400多年,最終也被明王朝收回。之所以東普魯士地區會給人留下德國人的普魯士的強烈印象,除了德國的歷史文化悠久(相對而言),東普魯士地區成為德國文化、軍事、政治的龍興之地,被深深刻上了德國印記。

波蘭、立陶宛、俄羅斯在瓜分了東普魯士後,立刻強行驅逐了這片土地上的德意志人,使得戰前德意志人口占比74%的東普魯士地區,如今的德意志人口只有1%不到。如今再到這片土地去看,已經沒有多少德國的印記了。短短几十年功夫,改文換種,使得東普魯士地區重新被斯拉夫化,有關德國的一切,只能在歷史課本上才能找的到。

(德國與歐盟)

如今的德國,正如法國、英國當年預料的一樣,其憑藉強勁的經濟實力,在歐盟體系裡佔據了領導核心。這個當年法國用來駕馭德國的工具,成為了德國以經濟整合歐洲的最佳平臺。如果能夠通過經濟手段,使得歐洲最終聯合起來,對德國這樣具有雄心壯志的國家而言,也不失為除了戰爭手段之外的最好選擇了。

在這個意義上,德國選擇承認邊界現狀,穩定歐盟內部的做法,也是明智之舉。


而知而行


收不回來了,無論是在法力上還是在實際上,東普魯士都已經徹底成為一個歷史

德國作為一個戰敗國,在二戰後被美、英、法、蘇四國聯合佔領。其中美、英、法對於德國的處置相對文明,基本上維持了德古西部邊境的穩定。

但是在德國東部的蘇軍佔領區內,德國的領土就遭到了大面積的肢解,德國失去了所有奧得河-尼斯河線以東領土。

(從一戰到二戰德國失去的領土)

而德國的東普魯士則被劃歸給了蘇聯和波蘭,其中北面變成了現在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南部則成為了波蘭的瓦爾米亞-馬祖裡省。

東普魯士最初的居民是古普魯士人,他們與拉脫維亞、立陶宛屬於同一種族。到13世紀被條頓騎士團征服,開了德意志化。

17世紀,條頓騎士團改組為普魯士公國,1701年腓特烈一世正式加冕為普魯士國王,普魯士王國正式建立。

隨後經過百年的擴張,於1871年在普魯士的主導下,通過普法戰爭完成了德國的統一。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有普魯士,就沒有現在的德國。

而且,普魯士也是德國近代軍國主義的發源地,一戰二戰的德軍高級將領有相當一部分都是普魯士人。

東普魯士長期以來一直屬於德國領土,直到1945年蘇軍佔領該地。當地的德國居民遭到蘇軍的大規模迫害,不是被驅逐就是被髮配到西伯利亞。

戰後根據《波茨坦協定》,東普魯士北部劃為蘇聯領土,南部則被蘇聯送給波蘭,以補償蘇聯給波蘭造成的領土損失。

(德國在二戰後割讓的領土)

到了1947年,東普魯士當地的德國人已經基本上被俄羅斯人和波蘭人所取代,德國文化也被兩國徹底清除。

二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被分裂成東德和西德兩個國家,更是無力追討原東部領土。

之後到了1990年,東歐鉅變,西德政府為了換取各戰勝國對於兩德統一的支持,承諾不再追討奧得河-尼斯河以東的前德國東部領土,至此德國徹底放棄的對東普魯士的主權訴求,東普魯士也就此與德國再無瓜葛。

(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首府加里寧格勒風景,如今這裡是俄羅斯人的地盤兒。但在在1945年之前它,的身份則是德國東普魯士首府——哥尼斯堡)


千佛山車神


東普魯士,和德國已經沒有關係了。準確的說,今天的德國,和歷史上的德意志帝國,完全是兩個概念。成立於1871年的德意志帝國,其實質上是以普魯士王國為中心組成的聯邦,普魯士是德意志帝國的核心,而東普魯士又是普魯士王國的“龍興之地”,政治意義比較突出。

但是,德意志帝國的法統,在1918年被魏瑪共和國給繼承後,這個“龍興之地”也失去了政治意義,因為那是德國舊有王權的象徵,而此時的德國,很明顯是心向共和,德國的王室也失去了統治地位。因此,在魏瑪共和國建立後,東普魯士已經淪為德國的邊緣地帶,而且隨時可能被外人拿走。而且,在德國人看來,東普魯士也不屬於核心地帶。

那麼為何很多人這麼看重東普魯士呢?其實還得看下德意志帝國的性質,事實上,與其說是普魯士統一了德意志,倒不如說是普魯士建立了縮小版的德意志,更為準確的描述,應該是德意志帝國,其實是一個大號版的普魯士王國。從這個角度看,建立於1871年的德意志帝國,其內在的機制,完全由普魯士所主導,其餘的各邦國,也只效忠於德意志皇帝,即普魯士王國本人,而不是德國。因此,普魯士王國的法統賦予了德意志帝國,而魏瑪共和國,即德意志國,他的法統如果只是單純的繼承了德意志帝國,那麼這就意味著和普魯士沒有太多關係。

但問題在於,普魯士的確是德意志帝國的核心,如果後來的德意志國不繼承普魯士,那不是很矛盾嗎?可問題恰恰出在這裡,1918年建立的德意志國,自認為只繼承了德意志,也就說德意志國就是德國,而不是普魯士。雖然這個德意志國,內部的統治階層依然是舊帝國時期的貴族,比如說著名的德意志軍官團,而此時他們已經有了一個更完整的效忠對象,即德國本身,也可以說是魏瑪憲法。

德國國防軍的精髓,雖然也是普魯士的軍官團,而此時的軍官團,與普魯士王國已經沒有了法律上的聯繫,他們也只效忠於德國這個政治實體。這也就意味著,東普魯士的政治地位被弱化,早就失去了德意志帝國時期的意義。假如一個帝國已經滅亡了,王室也失去了統治地位,這個王室的“龍興之地”,自然也不會引起重視。

再後來,納粹黨取得了德意志國的政權,可納粹德國,在嚴格意義上只是德意志國的一部分歷史,即使後來自稱為“第三帝國”或者“大德意志帝國”,可最符合法律意義的稱呼,依然是“德意志國”。因此,成立於1918年的“德意志國”,實質上有兩段歷史,第一段就是1918-1933年的魏瑪共和國時期,第二段就是1933-1945年的納粹德國時期。

然而,在納粹德國時期,東普魯士的地位卻被有意拔高,因為此時德國需要“軍國主義”來開路,而德國的“軍國主義”,並不起源於德意志自身,而恰恰來源於普魯士。如此一來,東普魯士的政治地位再度復活,因為這象徵著“軍國主義”。

除此之外,納粹黨對於東普魯士,並沒有太多的想法,因為刻意的強調東普魯士,也給納粹黨帶來一定的危險,畢竟東普魯士是德國王室的“龍興之地”,而納粹黨自認為代表整個德意志,如果稍不留神,就會給舊王室的復辟以可乘之機。因此,無論是魏瑪共和國時期,還是納粹德國時期,東普魯士始終未能恢復舊帝國時期的地位,依然只是德國的邊緣地帶。

二戰結束後,東普魯士被劃歸蘇聯,德國東部地區部分領土也劃給波蘭,普魯士這個政治象徵,也被徹底拔除。這就意味著,德意志人已經排除了普魯士,普魯士代表著舊的王權,還有軍國主義,不僅遭到了徹底否定,而且在德國文化中被徹底根除,可謂是根都斷了。成立於1949年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其法統完全來源於英美法三國的授權,而不是德意志國,更不是1871年的德意志帝國。

站在現實的角度,德意志國已經在1945年滅亡了,德意志再次回到1871年之前的狀態,而普魯士也在1945年被判了死刑,這就意味著1949年德國再次重建之時,相當於又重演了一遍1871年的歷史,只不過這個聯邦德國,跟普魯士半毛錢關係都沒有,之時英美法三國佔領區的拼湊。1990年,西德合併東德,德國再次統一,可這個德國,也只是西德的擴張和延續,其法統來源依然與普魯士毫不相關。

再有就是,今天的東普魯士,已經沒有所謂的德意志人,完全是外國人的領土,這些人不可能同意東普魯士和德國合併。同時,德國政府在法理上無法證明東普魯士和自己的關係,因為聯邦德國合法性的體現,就是徹底否定了納粹德國,也徹底否定了普魯士軍國主義,如果強行將東普魯士收回,那豈不是要否定現有的德國?

更關鍵的在於,德國政府已經放棄了領土要求,表示不再收回舊有領土,這意味著德國已經徹底放棄了東普魯士,以及割讓給波蘭的領土。畢竟,德國政府的目標,是繼續推動歐洲一體化,直到有一天建立“歐洲合眾國”,而這個“歐洲合眾國”,必然由德國所主導,這也就沒有了恢復領土的必要。


圖維坦


憑什麼收回呢?現在東普魯士已經是一個歷史名詞了。



今天東普魯士的北部,分別屬於立陶宛的梅梅爾地區以及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 南部就是波蘭的瓦爾米亞-馬祖爾省。梅梅爾地區是立陶宛在一戰後強佔的,二戰被德國收回,二戰結束後又由蘇聯劃歸立陶宛。至於東普魯士南部,本來就是德國二戰強佔的波蘭領土,二戰結束後歸還波蘭。



二戰末期,蘇聯佔領東普魯士。根據蘇美英三國簽署的波茨坦宣言,東普魯士北部地區劃歸蘇聯版圖。1946年4月,東普魯士的北部被併入蘇聯。7月,原首府柯尼斯堡被改名為加里寧格勒。1947年,蘇軍驅逐所有德國人,讓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及烏克蘭人遷到此地,當地所有德式地方名字都改成俄式或波蘭式。

由於蘇聯的徹底改造,加里寧格勒成為完全俄羅斯化的地區,在加里寧格勒州居民的民族構成中,俄羅斯族佔78.5%,所以即使蘇聯解體後,這裡依然是俄羅斯的一部分。至於立陶宛和波蘭佔領的東普魯士一部,情況也是大同小異。

所以,德國是不可能收回東普魯士了。


海軍史研究會員


德國作為戰敗國,東普魯士作為了分割條款

二戰後,英美法蘇等國根據雅爾塔協議達成了共識,為了對德國的懲罰,決定對德國實行了分區佔領,整個德國都屬於盟國的控制之下,而蘇聯吞併了東普魯士北部,剩下的南部劃分給了波蘭,兩國先後都驅除了東普魯士全部德國公民,並對各佔領地給予改頭換姓,東普魯士實際意義上已經不復存在,這是得到了國際法的一致承認,德國作為戰敗國無法改變這一事實,只能任人宰割,更何況戰後領土縮小了40%也不敢言,雖然歸還了部分。

德國不可能收回,也沒理由收回

德國二戰後已經做出了沉重的反思,深刻承認了犯下的罪行並得到了世界的認可和信任,“清算過去,永遠不再由德國發動戰爭”一直都是德國政治的口號。而東普魯士已經成為了俄羅斯和波蘭合法領土,以嚴謹著稱的德國沒理由打破現已形成的格局,收回他人強勢領土就意味著宣戰,德國人怎麼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打自己嘴臉呢?

德國不敢收回

德國雖然已經是歐洲頭號強國,GDP遠超俄羅斯和波蘭,但面對強大軍事實力的俄羅斯,德國不敢收回東普魯士。反觀俄羅斯一直握著手裡的北方四島,日本四處巴結希望普京能早日放手,而普京說過“戰敗國沒資格談領土條件”瞬間懟回了日本。俄羅斯可以說是個貪得無厭的北極熊無視國際的聲譴和西方的經濟制裁,強行兼併克里米亞,吃進嘴裡的肉,俄羅斯是不會輕易吐出來的,所以德國是不敢從俄羅斯嘴裡收回東普魯士。


賽門軍略


這是德國民眾心態認識、現實條件改變等原因有關。

東普魯士,一部分劃歸俄羅斯,即現在的加里寧格勒州,一部分劃歸波蘭。這些土地,已經被二戰後大部分國家認可,從法理上已經得到確認。

歷經二戰之後的德國民眾,對故土東普魯士,早已適應,不再追求。認識到與各國和平相處,才是發展之道。還有,倘若激起民族主義,那當然會引起鄰國警惕,惡化周邊關係。

德國經濟雖然發達,可是卻不能震動俄羅斯、美國的軍事實力。而且,東普魯士,大多數德裔已遷移。沒有民眾基礎。


憤怒野虎


在東普魯士,原來居住的德國人已經被蘇聯紅軍全部趕回了德國,他們被趕出了祖先耕作了500多年的莊園,幾乎只拿著自己的一點衣物和錢財,就回到了現在的德國境內,現在的東普魯士也就是柯尼斯堡,在俄國叫加里寧格勒,居住的已經都是俄國人了,他們講俄語,而且也確實是俄羅斯族!

東普魯士的柯尼斯堡,作為二戰時的戰利品,成為了蘇聯的領土,跟德國在血緣上已經沒有任何關係了,在歷史上柯尼斯堡確實是屬於德國,但是那裡已經沒有德國人了。德國現在的民族主義被壓制,或者說整個歐洲民族主義都遭到了壓制,而且那裡已經沒有了德國人的親戚,僅僅是一片土地而已,德國人不會冒著這樣的風險想要收回這片土地。德國人如果想收回,那就要把加里寧格勒也就是原科尼斯堡上居住的俄語民族全部趕走,這種必然會造成大量的災難,難道德國人要學野蠻的俄羅斯人嗎?他們也要進行所謂的種族清洗和種族遷移嗎?將講德語的斯拉夫人文明的德國人拉到講俄語的斯拉夫人野蠻的亞洲人同一級別?這個也不太符合德國人的願望吧。既然野蠻的亞洲人想要柯尼斯堡,那就讓他們留著吧,反正也沒有什麼意義。

東普魯士,也就是柯尼斯堡之前就是農業區,它是普魯士軍官團的故鄉,而普魯士軍官團大多數的產業都是經營農莊,本來就沒有什麼工業,俄羅斯拿走就拿走!


帝國曆史觀察者


德國的東普魯士在二戰後已經變成俄羅斯和波蘭的領土了,並且原來東普魯士領土上的德國人要麼被驅逐,要麼被流放西伯利亞,根本就沒有德國人了,怎麼收回?

現在即使德國想收回東普魯士,俄羅斯和波蘭也不會答應,因為這是德國為發動二戰所付出的代價,德國沒有理由收回,也沒臉收回。

下面銘蘇先生簡單介紹一下德國是如何失去東普魯士的:

二戰前,東普魯士的柯尼斯堡成為德國第一軍區司令部所在地,負責整個東普魯士的軍事防務任務,在此駐防的軍隊有第1步兵團和第61步兵團。英國首相丘吉爾曾在回憶錄中評價柯尼斯堡為“現代化重型防禦堡壘”。因此,在二戰中柯尼斯堡遭到盟軍猛烈的轟炸,城市遭受重創。1945年4月9日,柯尼斯堡被蘇聯紅軍佔領。

1945年,根據《波茨坦協定》,德國將東普魯士的柯尼斯堡及周邊地區劃歸蘇聯,其餘東普魯士的領土劃歸波蘭。蘇聯為了不歸還佔領的波蘭領土,將波蘭國土西部邊界整體向西推進200公里,也就是把德國的波美拉尼亞和西里西亞地區割讓給波蘭作為補償。

蘇聯佔領柯尼斯堡以後將其更名為加里寧格勒,為了加強管理,將原來的德國居民一部分遣返到盟國佔領區,其餘的則發配到蘇聯的西比利亞地區,因此加里寧格勒的德國人已經被俄羅斯人全完取代,德語也被俄語取代成為當地語言。

二戰中,波蘭被德國深深地傷害了,因此波蘭驅逐了德國領土上的所有德國人,為此德國和波蘭的關係一直存有罅隙。

雖然東普魯士曾是德國的領土,但是二戰後被割讓給蘇聯和波蘭,即使現在德國想要回已不可能。因為這是對當時國際法的打破,一戰後德國就是因為不滿協約國對德國的制裁,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果德國再次戰敗,國家被佔領,領土被分割。德國二戰後反省的很深刻,不但向受害國認罪,也對受害國做出了相應的賠償。


銘蘇先生


歷史上是普魯士征服了德意志,二戰後普魯士已經從地球上抹去了,那誰收復誰? 儘管當年蘇聯因為沒有準備好戰爭,一退再退,但一旦裝備了坦克大炮後,蘇軍就堅決徹底地粉碎了德軍一而再再而三的瘋狂進攻。現在可以說德國人連這個夢都不敢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