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周年」南方都市報|改革從這裡生髮 十幾億人的命運因此改變

小者,彈丸陬隅;大者,時代風標。

這句話被印在中國改革開放蛇口博物館的牆上,任由歲月打下一片光影,來來往往的過客佇立在這面牆下,尋找深圳奇蹟的註腳,最終被這句話緊緊抓住。

推開深圳這扇窗,看見的是時代的洪荒,數以千萬計的人來到這裡,留下青春與夢想,成就自己的人生。但是,深圳的價值絕對不僅僅是改變了來深人群的命運,她對於全中國的十幾億人口來說,才是一扇真正的窗口,從這裡生髮的改革,改變了全中國的命運與方向。從這一點上來說,深圳這扇窗口,一定是獨一無二的。

風起蛇口 老地圖上五角星標下時代註腳

1979年1月,袁庚向李先念彙報建立工業區的設想時使用的《香港明細全圖》,如今就靜靜躺在中國改革開放蛇口博物館裡,明黃色的圖紙在經歷了幾十年的歲月後,上面用鉛筆標註的字跡依舊清晰可見。

這兩個人,前者是百年招商局第二次輝煌的主要締造者、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重要探索者,後者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副主席、中央軍委常委。

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告訴南都記者,這張明細圖實際上以香港為主,之所以被袁庚選出來做講解樣本,是因為當時的寶安縣地圖上看不到蛇口,只好選了香港的地圖。而這一張圖左上角,蛇口距離香港的地理位置清晰可見,袁庚在蛇口的位置上打上了紅色的五角星,從此也畫出了時代的註腳。

1979年7月2日,改革開放的第一炮炸響。那時的蛇口,五灣和六灣之間無路可通,必須要砸開黃土和石頭,開闢出一塊平整的灘塗,再然後,前面要填600米的碼頭。

1998年,袁庚在演講中回首蛇口改革二十年時,把蛇口比作“愛迪生的燈”。他說:“1878年,愛迪生在門羅帕克實驗室最初點亮的白熾燈只帶來八分鐘的光明,但是這短暫的八分鐘卻宣告了質的飛躍,世界因而很快變得一片輝煌。最初那盞古拙的燈泡,它的纖弱的燈絲何時燒斷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真真確確留給了人們對不足的思索,和對未來的希望。”

特區成立 劃出改革開放分水嶺

1980年8月26日,深圳響起了一片噼裡啪啦的爆竹聲,這是在慶祝,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中通過了由國務院提出的《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在這一天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

在這天到來之前,1978年,西德一個年產500萬噸褐煤的露天煤礦只用2000工人,而中國生產相同數量的煤需要16萬工人;日本普通工人家庭一般有四五十平方米的住宅,日本東京的大型商店的商品多達50萬種,而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僅有2.2萬種,中國城市職工20多年沒漲工資,人均住房面積3.6平方米。

在深圳,表現出來的則是嚴重的偷渡逃港風潮,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近百萬內地居民從廣東偷渡到香港。

這一天過後,秉持著鄧小平所說“劃一塊地方搞特區,殺出一條血路。中國經濟之大鵬正式騰飛,改革和開放這兩翼緩緩張開,並以席捲之勢迅速在這片熱土上開花結果,帶來了第一次土地有償拍賣,第一次實行勞動用工制度改革,第一次制定股票發行及交易管理辦法等有益嘗試,取得了巨大成功。”

稀罕物品 記錄來深奮鬥青年的青蔥歲月

今年73歲的譚築熙,來深圳時才36歲,被報紙上一則“企業管理培訓班招考啟事”吸引,一個人從廣州來到了深圳,一待就是37年。

回憶起初來深圳的印象,譚築熙說,蛇口是一片大工地,整個深圳也處於待開發建設中。

“那時候,來深圳的人,抱著幹一番事業的心情更多,比起賺錢,大家更在意的是為國出力這件事。工作關係也非常單純,幾十年,我從沒遞過一根菸,從沒送過一袋水果,也沒有領導去在乎這事,大家擰成一股繩,要開創一個時代。”

回到那個時代,80、90年代初的深圳,踏著改革開放的大潮,成為了人人豔羨的地方。在最早來深務工的那批人家裡,雙卡收錄機、電話記事本、捲尺鑰匙扣、三洋揚聲器、復讀機、電子鐘、手搖發電收音機、佳麗彩25英寸彩色電視機、計算器……這些帶有時代感的物品,當初可是稀罕玩意。

如果說,改革開放還是太抽象的詞彙,而這一樣樣新鮮玩意,對於國人來說就是實實在在的力證,證明深圳邁出了成功關鍵的一步,享受到了改革開放的甘甜果實。今年46歲的何麗芬說,從小學來到深圳,感到2000年前後,是深圳變化最快的時候,從外表看深圳一天一個樣,從內在看深圳人日子富裕起來了。

首次南巡鄧小平為深圳寫下“四個窗口”定位

“我要來看看”,1984年1月24日,距離春節還有7天,鄧小平南下來到深圳,檢驗改革開放的成果。

南國的冬季依舊溫暖,鄧小平的車緩緩駛入深圳。根據當年的記載,鄧小平幾次在路上撥開車窗的紗簾,沿路看著樓群、工地和人流,對身邊的人說:“經濟特區是我的提議、中央的決定,5年了,到底怎麼樣,我要來看看。”

下午,在迎賓館6號樓會議室,鄧小平聽取深圳市委的工作彙報。時任深圳市委書記、市長的梁湘彙報,幾年來特區農業產值、財政收入增長很快,1982年工業產值為3 .6億,1983年達7.2億。

“那就是一年翻了一番咯?”鄧小平問。梁湘答:“是翻了一番,比辦特區前的1978年增長了10倍多。財政收入也比4年前增長了10倍。”鄧小平滿意地點點頭。

黃昏時分,鄧小平登上深圳國際商業大廈22層頂樓天台,俯瞰夕陽下的吊機在工地上忙碌,扭頭對梁湘意味深長地說:“看到了,都看清楚了。”第二天,鄧小平來到漁民村,和當地居民聊天,聽說家家都是萬元戶,女兒鄧榕告訴鄧小平:“老爺子,比你工資還高呢!”

幾天的考察結束,鄧小平欣然提筆,為深圳特區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特區是個窗口。”他說:“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從特區可以引進技術,獲得知識,學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識。”

至此,四個窗口也成為了深圳的方向與定位。對內,深圳作為窗口承載的是排頭兵的殷切期待;對外,深圳作為窗口向全世界展示。透過深圳這個窗口看中國,能看到真實發生在神州大地上的奇蹟。

經濟起伏深圳轉變路線發展“外向型經濟”

有人說,深圳的成功在於她的先行先試,正因為她是第一批特區,趕上了浪潮,趕上了好政策,所以才能迅速崛起。

這個說法,其實並不全面。深圳用歷史在書寫,自己到底是如何走向成功的。我們把時間撥回到上世紀80年代,從1985年到1989年,被稱作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起伏期。

1985年以後的深圳,在幾年的高速發展之後,經濟過熱、效益偏低等問題似退潮後的礁石,顯露出來。適逢全國進行信貸、基建壓縮,深圳的一些建設項目因資金拮据不得不中途剎車。一些外商以為中國特區政策要變,相繼抽走投資。

彼時的深圳面臨著沉重的壓力,從上到下都在做痛苦的反思,反思過後還要提出新的嘗試,可是誰都沒有勇氣保證這一條路一定正確。而這時,深圳獨一無二的地方就顯現出來了,深圳沒有後路可退,她決定:發展以工業為主的外向型經濟。

根據資料記載,初期興辦的“三來一補”企業的侷限性很明顯,如大都屬於勞動密集型企業,設備簡陋,技術水平低,勞動強度大,水電消耗高,有的還汙染環境。80年代中期,深圳推動“三來一補”企業逐步向“三資”企業轉型升級,學習、吸收現代企業的科學管理制度,利用外商的銷售渠道擴大產品出口。

思想浪潮批評與自我批評讓深圳自我完善

在蓮花山公園裡,有一座名為“自我完善”的雕塑:大力士用力揮舞著錘頭鑿子,不停地開山劈石、雕刻自身。對於深圳來說,這又是獨一無二的另一個密碼。

1988年1月13日晚上,在蛇口招商大廈舉行了“青年教育專家與蛇口青年座談會”,一場全國聞名的“蛇口風波”就在這個晚上發生。當晚有專家指出,有個別人來深圳的目的,就是為了在別人創造的財富中撈一把,特區不歡迎這樣的淘金者。而蛇口青年認為,“淘金者”賺錢,沒有觸犯法律,客觀上也為蛇口建設出了力,“淘金者”並沒有不好。

這一場對話,被媒體記錄了下來,《人民日報》在1988年8月6日時刊發了《“蛇口風波”答問錄》,箇中是非曲直引發了全國性的大討論,將時代裡的新舊兩種價值觀的激烈碰撞擺上了檯面。最後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市場才是最後的贏家。

有意義的是,這樣的對話,在深圳才有可能發生,深圳沒有沾沾自喜,而是在批評與自我批評中不斷完善。

2005年,57歲的企業行政人員曹景官,面對著“自我完善”的雕塑曾告訴記者,他覺得自我完善其實就是憂患意識,應該在深圳大力提倡,“深圳應該自我找差距,要腳踏實地地進行自我完善,才能優化深圳的發展。”

深圳有千千萬萬個曹景官,作為普通市民,作為城市建設者和主人翁,他們心繫這座城市的最佳佐證,就是不斷警醒自我、警醒城市。

試驗窗口香港人眼中深圳有無限商機

2015年,香港青年陳昇來到深圳前海,他的團隊成為第一批在前海創業的香港團隊,創業不到一年,即獲首輪融資5000萬元。正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內地人去香港“淘金熱”一樣;如今這個時代,香港人重回深圳創業,也成為一種潮流。

從香港轉戰內地,剛開始也是“摸著石頭過河”,“我們當時判斷,做互聯網創業,內地是未來,也是趨勢。”陳昇回憶說,團隊決定北上創業時之所以選擇深圳,是因為這裡的發展潛力巨大,自己的團隊可以藉著廣東自貿區前海蛇口片區的東風,享受諸多的便利。

3年過去,再見陳昇依然是春風得意,他說自己先後做了兩個項目,都成功賣了出去,現在又把目光瞄準在新的領域,屬於“再創業”。在陳昇看來,深圳這個城市充滿了魅力,每天都處於變化當中,又滋生出經濟的風口來。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下,這種魅力值又在增加,帶來無限的商機。

前海自貿區的牆上,題詞依舊響亮:“依託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這12個字,簡短有力地說明了,前海為什麼被稱作是“特區中的特區”,如今的深圳,已經成了一艘大船,需要派出“先頭部隊”來先行先試。2013年,深圳前海先行先試政策獲批,成金融開放試驗窗口。

5年後,2018年上半年,前海蛇口自貿片區註冊企業營業收入首次在半年突破5000億元大關,同比增長28.9%。

重要窗口要求更高、責任更大

深圳的改革是否已經走到了盡頭?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繼續成為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進一步辦好經濟特區提出的一項明確要求。

反過來看2018年8月份的深圳,頻頻傳來好消息。

8月21日上午,第四屆中國智慧城市國際博覽會在會展中心開幕,掀開了城市治理效率的新篇章。

8月23日香港特區正式宣佈,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將於9月23日正式開始運營。

8月24日上午,深圳市發改委副主任蔡羽說,深圳不僅要攜手香港推動河套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的建設,還要舉全市之力建設一個光明科學城。

…………

不只是8月,深圳的快速變化每個月都在上演。躺在改革開放的成果上“吃老本”,和深圳的一貫作風不相符。從“窗口”到“重要窗口”,使命未變,然要求更高,擔當更大,而深圳的這些速度與變化,正在一點點踐行著“重要窗口”的使命。

以國際化大都市為成長目標,深圳在經濟發展上有更深遠的打算,要做全中國最健康、最良性的經濟增長模型;以可持續發展為成長路徑,深圳在城市建設上有更厚重的目標,要還清歷史欠賬、補齊核心競爭力短板。

下一個十年,深圳還將繼續發揮窗口的重要作用,風從這裡吹起,夢想和希望也在這裡揚帆遠行。

(南方都市報2018年8月27日報道 記者 傅靜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