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打荊州劉表,還是先收拾北方殘局,曹操選對了嗎?

縱觀曹操一生,從參加反董聯盟到200年官渡之戰前,是曹操的快速上升期

,從無到有,以弱勝強;從200年官渡之戰到208年赤壁之戰前,是曹操的高位盤整期,雖然搞定了北方,但消耗的時間太久;從208年赤壁之戰後到220年去世,是曹操的緩慢衰落期,年紀大了,進取心也差了,漢中之戰說出了“何必得隴望蜀”這樣的話,兩個兒子為爭儲一直明爭暗鬥。

先打荊州劉表,還是先收拾北方殘局,曹操選對了嗎?


曹操英雄一世,但可惜沒能一統江山,轉折點看上去是在赤壁之敗,但實際上是轉折點是在200年到208年這一段,這段時間的進展太慢了。

赤壁之戰前,曹操的目標僅僅是拿下荊州。但沒想到劉表一死,劉琮沒抵抗就投降了,這也出乎曹操預料。按理拿下這麼大個荊州,內部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梳理整頓,荊州水軍也需要操練融入曹魏大軍,但是偏偏曹操臨時給自己加了任務,要連孫吳的江東一起拿下。這其中自然有驕傲的因素,但也有曹操覺得自己年過半百、急於求成的因素。曹操出生於155年,208年時已經53歲,按照三國時期的人均壽命,這已經是人到老年了。

先打荊州劉表,還是先收拾北方殘局,曹操選對了嗎?


袁紹去世前,以北方作為主戰場沒錯

官渡之戰後,曹操選擇了先平定北方,到底對還是不對?從常理來講,平定北方,可以讓曹操避免腹背受敵,烏桓再往北就沒人了。另外,曹操也擔心袁家死灰復燃,畢竟袁家四世三公,在北方四州有很厚的政治基礎。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在袁紹去世之前,曹操以北方作為主戰場是沒錯的。但是在袁紹死後,特別是袁紹自毀基業,把袁家地盤分成了四份,讓三個兒子一個外甥分別繼承,實際上是“幫助”曹操分化了北方可能的強鄰,這種情況下是否還應該繼續把北方作為主戰場,是值得商榷的。

先打荊州劉表,還是先收拾北方殘局,曹操選對了嗎?​​


劉表、孫權都處於內憂外患之時

更重要的是,當時劉表、孫權都處於內憂外患、羽翼未豐的時候。

官渡之戰時,桓階遊說長沙太守張羨反叛與袁紹結盟的劉表,支持曹操。張羨鬧的動靜不小,聯合鄰近三郡(桂陽郡、零陵郡、武陵郡)一起反抗劉表。劉表花了很大的力氣(連年不下),直到張羨死了,劉表才消滅張羨的兒子張懌。

先打荊州劉表,還是先收拾北方殘局,曹操選對了嗎?​​


江東那邊也是類似的情況,官渡之戰前,孫策意外地被許貢的門客伏擊刺殺。孫權繼位,年僅十八歲,威望、能力都不足。東吳出現了廬江太守李術叛亂,堂兄孫輔暗中與曹操勾結等情況,再加上山越的問題,孫權折騰了好幾年才把江東局面控制住。

如果曹操在初步平定北方(袁紹去世)後,立即帶領主力南下,很有可能擊敗劉表、孫權。北方的袁氏兄弟幾個一直忙著窩裡鬥,其實並不會對曹操構成實質性的威脅。

先打荊州劉表,還是先收拾北方殘局,曹操選對了嗎?


赤壁之戰前,曹操兩次想打荊州

事實上,201年(袁紹還沒去世),曹操就曾想過要去打劉表。《資治通鑑》記載,“以袁紹新破,欲以其間擊劉表”。不過,被荀彧攔了下來,意思是不能養虎為患,要痛打落水狗,徹底消滅袁家。

203年8月(袁紹已於202年5月去世),曹操再次想打荊州,軍隊都集結到了一個叫做西平的地方。這一次,大多數謀臣都認為“劉表強,宜先平之,譚、尚不足憂也”。但是荀攸反對這種意見,他認為劉表沒有圖謀四方的野心,袁氏兄弟現在內鬥是搞定北方的最好時機,不能錯過。袁譚派來求救的使者辛毗(後來也成了魏臣)也勸曹操,優先搞定河北。於是曹操又一次改變了主意。

如果曹操拿下荊州,會大大削弱東吳和蜀漢的實力,變“三國鼎立”為“一超多強”(吳、蜀、袁氏兄弟),各個擊破,曹操一統江山的可能性也會大大增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