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行當的醜行

淨行裡有大花臉,二花臉,而醜行則叫作小花臉,或者叫三花臉。因為凡是醜行都是在鼻樑上用白粉塗一個粉塊。這白粉的塊,也有幾種不同的形狀,有的是方的,有的是元寶形或是倒元寶形,叫作腰子形,還有的是棗核形,根據不同的人物,畫不同形狀和大小的白粉塊。

京劇行當的醜行

有人認為,醜行是專門扮演壞人的,其實不然。因為醜行中,有些是扮演陰險狡猾、貪鄙自私的角色,可是更多的是扮演機警、伶俐、幽默,甚至很正直、很善良的角色。在傳統戲裡,一般社會地位不高的勞動人民,像漁夫,農夫,樵夫,酒保,打更的,守夜的,差役,書童,乞丐等等,大部分都由丑角來扮演。而從性格上來說,這些人多半都是很滑稽,很活潑,很樂觀的人。比如《女起解》裡的崇公道。就是很忠厚、善良,有正義感的老差役;《秋江》裡的老船伕,就是助人為樂的,很有風趣的老人;《三岔口》裡的劉利華,是個嫉惡如仇,見義勇為的小店主;《擋馬》裡的焦光普,則是個忍辱負重,勇敢機智的愛國志士,這些都是由丑角來應工的。丑角也分成兩大類,、—類是文丑,一類是武丑。文丑裡有一種方巾醜,扮演一些有文化的人,這些角色表面上文質彬彬,可是帶點迂腐的酸氣,頭上戴著一頂方巾,所以叫方巾醜。身上穿著褶子,有的手裡還拿著把扇子,邁著四方步,舉止緩慢文雅,說韻白,一般不說京白,例如《群英會》裡的蔣幹、《烏龍院》裡的張文遠等,都屬於方巾醜。第二種是袍帶醜,指扮演的是官階比較低的小官,戴著紗帽,穿著官衣,例如《審頭刺湯》裡的湯勤、《六月雪》裡的山陽縣知縣等,都屬於這類角色。醜行中最多見的是茶衣醜。茶衣就是短的藍布褂子,術語叫茶衣。茶衣醜扮演的都是勞動人民角色,例如《秋江》裡的艄翁、《蘆中人》裡的漁翁、《問樵鬧府》裡的樵夫、《駱馬湖》裡的酒保、《打櫻桃》裡的秋水等。還有一種是介乎方巾醜和茶衣醜之間的角色,像《連升店》的店主人、《女起解》的祟公道,這類角色屬於巾子醜。巾子醜說京白,有時穿長衫或箭衣,表演的風格比茶衣醜略為嚴謹一些。

京劇行當的醜行

另外還有彩旦,本是屬於旦角的範圍,可實際上是由丑角應工的。過去這一行大多數是用男演員來演的,現在也有很多女演員來演了,不過用女演員扮演彩旦,也用本嗓唱、念,不使用一般旦角的假嗓。最後說一下武丑,武丑還有一個名稱叫開口跳。因為武丑這種行當除了擅長躥蹦跳躍以外,還要能夠善於唸白。武丑的京白要念得口齒伶俐,清脆悅耳。像《連環套》的朱光祖、《雁翎甲》的時遷等,這類的角色就叫開口跳。這樣的角色要求武功精湛,動作輕靈敏捷。性格詼諧、機智。這類角色多是俠客、義士,個別的狡猾險詐的人物,也有用武丑扮演的,不過為數很少。關於丑角扮演的都不是好人的觀點,必須徹底扭轉過來。醜,並不是醜惡的意思。從扮相來看,可能不太俊美,可是心靈是美的,比如新編的京劇《徐九經升官記》裡的徐九經,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京劇行當的醜行

行當跟人物的性格,以及對角色的評價,並沒有絕對的聯繫。有些俊扮的人物,表面上好像很美,實際上不一定是好人。比如《秦香蓮》裡的陳世美、《伐子都》裡的子都,還有《金玉奴》裡的莫稽、《杜十娘》裡的李甲、《活捉王魁》裡的王魁、《清風亭》裡的張繼保等等,很多這樣的人物,表面上看都很英俊瀟灑,儒雅清秀,但實際上都是心靈醜惡的壞人。所以劃分行當,只是規定了一個大的類型範圍,不能從扮相上服裝上就確定一個角色是好人或壞人。好人或壞人,還是要根據人物具體的言行舉止和實在的性格形象,才能做出最後的判斷。

京劇行當的醜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