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爲何要到菜市口處決犯人?

程老師侃史


有些清宮劇都會有這麼一個情節:犯人被鎖在驢車裡,押赴菜市口,午時三刻斬首。菜市口,是每個清朝犯人都害怕去的地方,被押到這裡也就意味著人頭就要落地。

菜市口這個地名到現在還有,位於西城區的東邊。南北方向的這條路就叫菜市口街,和廣安門內大街交叉的十字路口,就是菜市口。郭德綱經常在相聲裡調侃他畢業於虎坊橋附近的“清華池大學”,從菜市口沿廣安門內大街往東走是騾馬市大街,下一個十字路口就是虎坊橋,再往南一轉就是老郭的“母校”。

在北京還沒有正式成為國都的遼朝(只是陪都),菜市口一帶還只是狐狸兔子出沒的郊外。金朝和元朝定都北京,菜市口一帶逐漸有了人氣。南宋滅亡,文天祥抗元被俘,被押到大都(北京)。元世祖忽必烈想勸文天祥降元,投降的南宋小皇帝都被請出來,耍盡花招都被拒絕。無奈之下,忽必烈只好成全一心求死的文天祥,押赴柴市口斬首。柴市口就是現在的菜市口。元朝時,這裡是賣柴火的,後來賣柴火的變成賣菜的,也就叫菜市口了。

明朝喜歡“標新立異”,把殺人的刑場放在了西四牌樓,就是故宮以西、菜市口以北的阜成門附近。清朝為了震懾百姓,殺人的時候,老百姓圍觀的越多越有效果。當時的菜市口已是繁華地帶,而且菜市口還不止只是一個十字路口,包括廣安門內大街、宣武門外大街、騾馬市大街這一大圈的地方,都被當時的百姓稱為菜市口,熱鬧非凡,人氣自然沒問題。

不過,你如果在清宮劇裡看到康熙、雍正下詔把誰誰誰押到菜市口斬首,這就不對了。因為在菜市口這個地名,是在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才開始出現的。之前叫什麼呢?叫菜市街。在明朝的時候,這裡就是北京著名的蔬菜市場,批零並營。

不算文天祥,哪個在菜市口被處死的犯人“最大牌”?自然就是肅順了。咸豐逃到熱河避難,死前,任命了著名的顧命八大臣,肅順是“首輔”。肅順為人剛強,雖然人品正直,但太容易得罪人。西太后慈禧和恭親王奕都被肅順羞辱過,他們能不恨肅順?肅順在很多場合都蔑稱奕為鬼子六……

慈禧和奕聯手,打掉了顧命八大臣,奪得權力。失敗者是沒有好下場的,八大臣為首的肅順,就是被押到菜市口斬首的。據說肅順死到臨頭依然不肯屈服,一路上把慈禧的宮闈隱密大聲抖了出來,嚇得監斬官趕緊把肅順的嘴封上,打斷腿,趕緊砍頭了事。肅順是清朝少有的開明大臣,他的死,意味著舊中國在爛泥潭越陷越深,差點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亡國!這筆爛賬,算在慈禧頭上,並沒有冤枉她。

除了肅順,在菜市口被處死的,還有著名的戊戌六君子。光緒變法失敗,意味著舊中國再次喪失變法崛起的機會,罪魁禍首又是慈禧。慈禧把戊戌六君子押到菜市口斬首,譚嗣同仰天長笑,喜死得其所矣!可當時的百姓愚昧,對六君子大加嘲笑,還有向他們扔爛菜葉的。所以魯肅寫了那篇刺痛中國人的《藥》,國人不覺醒,哪個英雄好漢帶頭都沒用。

除了特殊情況,菜市口殺人都在秋天,所謂“秋後問斬”。北京市九個門,西邊的叫宣武門,要把犯人從牢裡押到菜市口行刑,要經過宣武門。久而久之,宣武門也被稱為刑門或死門。

每到殺人的時候,菜市口都是人山人海。人頭落下,一片驚呼,也有來蘸血饅頭的。隨後,監刑官命人把血跡用黃土埋掉,這裡依舊人來人往,談笑如常。


地圖帝


這是統治階級非常聰明的一個做法,我們先來看看古人處決犯人一般都是什麼時候,首先第一個秋後問斬,然後還有一點就是午後問斬,為什麼要秋後呢?因為平時老百姓都在忙,只有秋後的時候百姓才閒了下來,這個時候處決犯人,官府會提前通知,讓百姓們全部都前來觀看,百姓們得知之後都會奔走相告。

統治階級可不傻,他的這個舉動不是讓百姓們來看熱鬧的,清朝的皇帝想了更好的辦法,每次處決犯人的時候都要在菜市口。在這裡提一下,古時候只要不是犯了謀反等罪要當場處決,剩下的死刑犯都會在專門的時候處決,讓百姓們觀看。

菜市口,清朝殺人的地方很多,京城有很多的衚衕和街口,名氣最大的就是菜市口了,因為這裡曾經是殺人的地方,犯人被殺之後,血跡用黃土蓋上,之後有人在這裡賣菜,菜市的生意非常興隆,因此才有了菜市口這個名字,實際上在明朝的時候這裡就是最大一個蔬菜市場了。

清朝統治者就是看中了這一點,這種地方平時人特別多,小商小販們每天在這裡做生意,要殺人之前先張貼一張告示,在這裡消息傳播速度是非常快的,統治階級都不用去費力宣傳,大家就會在指定的日子前來看熱鬧。

統治階級要這麼多人來看也不是無緣無故,簡單的解釋就是殺雞儆猴,統治階級要老百姓知道犯罪的後果,殺一儆百,百姓們看到這麼殘忍的刑罰,大多數都會以後規規矩矩的。所以說清代要在菜市口處決犯人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古代處決犯人也是有講究的:

首先,生殺予奪的權力只有老天才有。而皇帝是“天子”,所以可以代“天”行使這份權力。電視劇裡經常看到的,一個知府甚至知縣一聲令下判人死刑,然後把人拖出去斬了,是不準確的。官員們只能呈奏某人是否應當極刑,也就是隻有建議權,然後等皇帝“勾絕”。


皇帝勾絕時一般也不全勾完,留一部分等明年,以顯示“有好生之德。”

再者,砍頭也是講季節的。不是隨隨便便,春暖花開的日子就能砍頭。古代講究“順應天時”,做什麼事都得跟天時對照起來。春天是玩物生育的季節,夏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秋天是玩物肅殺的季節,所以要在秋天處決犯人,於是就有了“秋決”一次。別的季節行刑,顯得違背了“天意”。

還有,古人認為鬼神存在,如果把一個人砍了,他的怨氣會很大,可能纏上劊子手、監斬官,讓他撞邪、事業不順。

愛開動腦筋的古人想了很多辦法避免這一情況發生:

一,在大中午的行刑,也就是“午時三刻”。這時太陽最正,也是一天陽氣最盛的時候,可以壓住“鬼氣”。

二,劊子手穿紅衣。古人認為紅色能辟邪。

三,在人密集的地方行刑。人多的地方陽氣重,可以鎮邪。菜市口人來人往最多了,往往挑這裡行刑。

並且,因為菜市口圍觀的人多,可以起到震懾作用。


待我施為地煞變


我們看清宮劇經常聽到“午門處斬”,這裡的午門並不是真正的午門,而是指的宣武門,也就是死門,也是犯人執行死刑時的必經之路,出了宣武門就是菜市口,犯人押送到菜市口,被斬首示眾,留下的血跡被黃圖掩蓋,百姓放在這裡賣菜,生意出奇的火,所以就有了菜市口,是清朝人流量最集中的地方。


這裡不得不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在菜市口處決犯人?

其實在明朝的刑場是在西四牌樓,到了清朝才遷到宣武門的菜市口,準確的來說是柴市口,賣柴火的,後來才逐漸成為賣菜的,之所以把刑場設置在菜市口。

首先:京師的防衛非常嚴密,除了巡城御史和兵馬司,還有步軍統領衙門,此外還有城外的銳健營。所以說在京師劫法場,即便能夠成功,也根本出不去。因為人口密集,防止在京師劫法場,人多容易被堵,雖然劫法場的人好藏身,但是官兵也一樣好防守,他們把犯人周圍清空,全是官兵把守,一般來說劫法場是相當困難的,沒有電視劇裡那麼容易,提起人就飛走了。



其次:當時的菜市口也算的上是個商業中心,說人山人海有些過頭,但人來人往,車水馬龍還是有的,所以在這個地方執行死刑,自然可以起到震懾、殺雞儆猴的作用,這樣處決犯人無非就是做給百姓看的,無非就是告訴他們和朝廷作對就是這樣的下場。


最後:沒有哪個皇帝是為了殺人而殺人,他們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天下人不反他們,所以死刑犯的執行並不是我們看的那樣,監斬官並不是丟下令牌,說一聲開斬就完事,他們在斬之前要告知在場的人,犯人犯了什麼罪?有沒有認罪?都會宣告大家,再執行。

所以設置在菜市口,這裡人多,看的人也多,傳播的自然就快,回頭就會有人說某某某犯了什麼罪,我們最好注意些,大家都有了這樣的覺悟皇帝才會高興。潛在的給百姓普及法律知識,再強調政權的合法性。


羽評郡主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員 桂強

老北京的衚衕兒很多,衚衕多自然街口也多,而其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宣武門外的菜市口了。在很多的影視劇作中,我們常常聽到堂官宣判:“拉倒菜市口斬首”,北京的菜市口也因此名聲大振。

(菜市口刑場)


古代的刑法一般講求的是“秋後問斬”,意思是被判處死刑的犯人,在每年的秋後被押解到菜市口處決。有身份的犯人享受有坐刑車的待遇,沒有身份的罪犯只能帶著腳銬被押赴刑場。到菜市口之後,犯人依次跪下,劊子手也依次站好準備行刑。一般要等到午時三刻才開始行刑,因為古人認為人死陰氣太盛,故選在一日陽氣最盛時行刑,方能壓制。而午時三刻,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這在古人看來也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之時。犯人的頭砍下來之後,掛在木樁上示眾,來警示後人。

清代魂歸於菜市口的名人有很多,前後咸豐末年的顧命大臣肅順,後有戊戌六君子等人。那麼為什麼要在菜市口處決犯人呢?

(戊戌六君子)

我想這應該是為了更好的警示民眾吧!每當菜市口處決罪犯,就像上演一幕大戲。中國人歷來喜歡湊熱鬧,因此大凡執行死刑時,菜市口都會被圍的水洩不通,大家都想來目睹一下別人被處死的過程。我們也能理解那時民眾的心理,畢竟古時娛樂活動很少,難得有這麼一場免費的大戲上演,獵奇心理嚴重的中國老百姓們又怎麼會錯過呢!但是從統治者的角度上看,正是有這麼多百姓來圍觀,才能更好的教育民眾。死刑犯在精神上和肉體上都被統治者加以否定。在被押赴刑場之前死刑犯雖然罪大惡極,但是僅少數人知道,經過“菜市口舞臺劇”的上演,他的罪行廣為人知。在“雁過留聲,人過留名”的時代,名譽對一個人何等重要,尤其是重視蓋棺評論的古人。因此死刑犯永遠揹負著惡名,遺臭萬年,並且他的後人也總是被人指指點點,抬不起頭來。在肉體上,不用多說,斬首對於死刑犯的痛苦還少一點,如果是千刀萬剮,那麼對於死刑犯來說是生不如死。旁觀的百姓看到死刑犯臨死前的呻吟,我想總會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吧!

(菜市口刑場)

1912年,隨著清王朝的滅亡,菜市口也不再是處決罪犯的場所,現在已經發展成為繁華的商業街和交通樞紐。


季我努學社


古人比較迷信鬼神,而殺人的地方一般怨氣都很重,這很容易形成古人心目中的厲鬼或者看到什麼不乾淨的東西。所以就需要選擇那些人流量大、人來人往比較喧囂的地方,通過極高的人氣來鎮住這些怨氣。

清代京城的刑場,從明朝時的西四牌樓(西市)轉移到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差不多就在今天北京城的菜市口大街北側十字路口附近,每到冬至前對那些“秋後問斬”的犯人開刀問斬。

犯人們在天矇矇亮前就要被推入囚車,然後經宣武門走宣外大街到菜市口,囚犯們從東向西“排排坐”,凶神惡煞的劊子手們手持鬼頭刀也早已就位依次排列,只能一聲令下,人頭落地,然後把腦袋插在或者掛在街頭示眾。

話說當年被趕下臺的肅順,還有那幾個戊戌六君子等等,都是在這裡被砍下了腦袋。

當然了,在菜市口行刑,也能最大限度震懾民眾,畢竟這裡是老百姓流動最多的地方。


雲中史記


我認為只所以要到菜市口處決犯人, 主要是威懾老百姓,讓老百姓知道犯罪的後果,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

通常菜市場人多,到那裡行刑,不用怎麼宣傳就有人來觀看。看的人多了,那麼宣傳效果就達到了。人們看了行刑過程的殘酷,一般就不敢再去犯罪了,其教育警示作用很明顯。另外一個目的就是賣血了,聽說人血沾饅頭吃可以治病,因此在斬刑時專門有人來買人血。在菜市場行刑就可以直接賣人血了,這對官府和劊子手來說是大大的方便。

人血饅頭指人血浸泡的饅頭。舊時民間迷信,認為人血可以醫治肺癆(肺結核病),又說出自唐陳藏器所編《本草拾遺》一書。處決犯人時,便有人向劊子手買蘸過人血的饅頭治病。魯訊的文章《藥》就提到過人血饅頭的事。

另外就是法律規定的行刑地點是北京菜市口,這個地方適合於殺人。古代是講究地點的,認為菜市口這個地方陰氣重,適合刑殺。

因此出於以上三個方面的原因,清代一般在菜市口處決犯人。


大秦鐵鷹劍士


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涉及到了北京城的佈局以及各個功能區和城門的作用,事實上,老北京城大的城門共有九個,每個城門的功能都不相同,不是說你想怎麼走哪個城門就怎麼走的。

清朝時期老北京內城共有九門,分別為:正陽門、朝陽門、崇文門、宣武門、阜成門、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西直門。

一:正陽門,也叫"前門",“大前門”。正陽門是皇帝龍車出入的門。

二:德勝門:是出兵打仗時候部隊出城走的門,"德勝"也是蘊含了一種期望。

三:安定門。這是外出打仗後得勝回來而走的門。

四:朝陽門。是專門運糧的門。皇上吃的糧食都得從此門走。

五:崇文門。俗語叫“哈德門”。崇文門出名的就是受稅,凡是南來的酒都得經過崇文門交稅。

六:宣武門。宣武門是走囚車,押送犯人走的門。

七:阜城門。運煤車走的門。

八:東直門。小商小販聚集做買賣的集散地。

九:西直門。運水車走的門。

而問題中說的菜市口在哪裡呢?就是在宣武門外。如果犯人沒有被判死刑,那就是通過宣武門押送出京城到外地服刑去。如果是被判了死刑,那還有什麼說的,拉出宣武門就是菜市口,直接就斬了。所以才有那句著名的“拉到菜市口斬了!”


老秦來煮歷史百味


菜市口,北京有名的人群聚集地,這裡來往的不僅有小販還有巨賈,賣家和買家將菜市口變成了一個消息集中地和集散地。


菜市口的一舉一動都能很快在北京城傳開,這種良好的消息傳播作用讓菜市口成為了大清處決犯人的絕佳之地。

為什麼?

因為封建社會雖然律法已經十分完備,但遠不能達到無微不至,如此以來,就存在很多法律空隙,成為法外之地,沒有人說不可以,也沒人說可以的話。

可不可以主要就是看社會輿論的作用。

清代一樣,能在菜市口斬立決的多是一些十惡不赦的犯罪分子。雖然以現在的眼光來審視的話,有很多荒謬的地方,但其中也不發橫貫古今的金科玉律,比如孝道!

我們常說殺人立威,古代社會,包括清代都非常推崇這句話,既然沒有精力和智慧把所有的事情都規定一遍,那就通過現實版的案例來教育民眾,讓他們知道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


以實踐帶動教育,的確是個不錯的選擇。

何況,菜市口也能承擔起這樣的功能。

比如說十惡不赦的反清一罪。戊戌六君子全部是在菜市口被斬首示眾的,用的還是非常有名的將軍刀,這種刀不是我們傳統理解上的那種快刀斬亂麻。

這是一種鈍刀,一刀下去,砍不斷,連皮帶筋。被斬首者死不了活不成,慘狀不可名狀!

這樣的“慘”很快就會傳遍北京城,並昭告天下。

不管人們是出於害怕還是消息的閒話價值,當一種消息成為了街談巷議的話題時,它就一方面統一了人們的思想,即給人們提供了話題,又限制了人們的思維擴散;另一方面又給人們提供了趨利避害的參考。

所以,殺人只是手段,維護統治、教育大眾的媒介,既然要讓人們都知道殺人以及為什麼要殺人,自然,熱熱鬧鬧的菜市口,就成了不二選擇!


歷史三日談


北京城的菜市口是個很有名的地方,這個順道流髒水的地界原來就是花子窮人呆了幾百年的地方,窮是窮的出了名,這一溜地方打明朝起就是北京城最大的蔬菜集散市場,其實說實在的,老北京南城這地界就是窮人的管片,混著吃喝還可以,但凡有點銀子的,買房置地也都不上這裡來。

菜市口真正名聲大噪的時候,還得算是大清朝把法場從西四牌樓挪到這裡來以後。為什麼挪到這裡呢?古時候刑場行刑之所以要設置在城內的主要原因,就是要吸引人來觀看。通過行刑給圍觀的百姓以警示、震懾的作用。也就是俗話說的殺雞給猴看,讓老百姓產生敬畏心理。京城內城(九門之內)都是王公大臣的府邸,如果選地做刑場肯定不行,但是刑場選址又不能太遠,離得遠了沒人去看,也就失去了震懾作用。菜市口這地界很熱鬧,北京四九城的人都要來這裡買菜,因此在這裡出紅差一定會吸引很多人看。按照陰陽八卦理論,位於北京西南的宣武門是“死門”,死囚犯上黃泉路一定是要路過死門的,所以菜市口作為刑場是首選。從前陶然亭附近是墳地集中地區,還有不要錢的“義地”,老百姓死了都往那裡埋去。菜市口離陶然亭不遠。法場行刑結束後拉著去路也不遠。所以就把刑場選在了這裡。

菜市口在明朝的時候還叫菜市街,聽起來一個很生活化的名字。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改了名字,估計應該是把刑場改到這裡之後改的吧。改了名字的菜市口殺了很多的名人,比較有名的有明代的楊繼盛、楊漣、袁崇煥等忠臣良將,清代的有與慈禧爭權的肅順,有幫助光緒皇帝變法的戊戌六君子。最有名的應該算是文天祥了吧,文天祥死了有700多年了,人們卻一直都沒有忘記他。也殺過許多的壞人和強盜,他們的血一樣的都潑在了這塊土地上,浸潤了這段血染的歷史。


菜市口殺了多少人,恐怕沒有人能說的清楚了。時間過得真快,大清朝都滅亡了100多年了。當年處決犯人的法場,早已經不見了半點蹤影。菜市口也不再賣菜,成了繁華的商業區。走過這裡的人們中,很少有人知道這裡曾經殺過那麼多的人。就像這座城從來都不曾記住來過這裡的人一樣。

今日頭條作者徒步說史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