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戰短視頻下半場?「虛擬偶像」是祕密武器

說到虛擬偶像,人們總是會首先想到初音未來和洛天依。她們擁有自己的形象、聲音和性格,並在此基礎上留給了用戶們很大的發揮空間:在技術宅的精準調教下,這兩名虛擬偶像能夠唱出人們預先編輯好的歌曲,還能像演員一樣表演出不同的劇情。

不過雖然虛擬偶像誕生至今已經有超過了10年的歷史,甚至形成了一定規模化的產業,但同時也不可否認的是,虛擬偶像在人們的語境當中似乎總是帶有“二次元情結”,屬於標準的小眾文化產物。

在這樣的背景下,網易新聞輕鬆一刻工作室推出的動作捕捉情感知識增量欄目《曲大師情感課堂》就成為了一個很有探討意義的樣本:當短視頻行業進入下半場,內容創業領域無限過載,為什麼虛擬偶像+情感知識增量會成為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

短視頻下半場:創作模式的十字路口

早在2017年初前後,行業就已經開始討論“短視頻下半場”的話題。當時人們觀察到,雖然市場體量已經有了非常可觀的增長,甚至還有很多短視頻平臺的用戶使用總時長超過了視頻內容總時長,但隨之而來的是產能問題的日益凸顯,即行業爆發式增長帶來大量入局者時,市場空白也正在被迅速壓縮,對創作者質與量的要求都在幾何倍提高。

在這樣的現實壓力下,短視頻內容生產模式開始逐漸分化為兩類:

一類以Papi醬為代表,通過表演、文案、剪輯、受眾洞察和傳播渠道等方面的整體“技術碾壓式”升級,與競品形成質量上的差異,我們可以將其稱作“集大成式視頻”;另一類視頻則是以陳翔六點半為代表,通過對經典內容素材的重新演繹,與競品形成新鮮感上的差異,我們可以將其稱作“重播式視頻”。

作為下半場的求生策略,前者試圖扮演著幫助市場完成“消費升級”的角色,匹配審美和內容要求不斷提高的一部分用戶群;後者則將效果已經得到驗證的經典素材搬運到其他地方,跟隨短視頻平臺的拓展來尋找“剩下的新流量”。

迎戰短視頻下半場?“虛擬偶像”是秘密武器

總之無論哪種形式,偏向於UGC生產模式的創作者都無法繞過創作難度加大、大眾審美變化快、用戶新鮮感閾值提高等現實問題,無法實現高質量內容的穩定量產,從而導致短視頻平臺內開始大量充斥同質化、低質化的內容。

當然人們也並沒有就此一頭扎進死衚衕裡。當行業意識到表達終究是一個感性的行為,個人創作模式很難在較長的創造週期內保持內容的穩定,MCN開始越來越多地成為主要的短視頻內容生產者:

根據易觀《2017年中國短視頻MCN行業發展白皮書》,2017年中國互聯網泛內容MCN機構數量已經達到2300家,預計這個數據在2018年將上漲到4500家,並且將在未來的短視頻創作過程中更多地主導創意思路、製片籌備、內容製作、傳播分發等職能。

這樣的趨勢一方面讓先前行業所呈現出的零散、低效、缺乏規劃等小作坊生態得到了一定的規範,IP形式的包裝也讓優質內容更有生命力,但另一方面機構化的運作似乎又與普通消費者之間有著先天的疏離感,這讓工業化對產業產能的提升有著明顯的侷限性。

虛擬偶像+情感增量:看什麼和怎麼看

從上面對“短視頻下半場”的簡單回顧,我們不難發現創作者們最大的焦慮,實際上來自於短視頻的本質訴求,即可視化地完成信息表達。

具體來說,“表達”作為一個需要由個體主觀意志參與的行為,其最終呈現的效果在可視化的環境裡會受到太多因素的影響,例如視頻光線、人物相貌、周圍環境、動作或情緒表現力等等。即便此時創作採取了MCN模式,但由於短視頻不可避免會有“記錄者”或者”表達者”的參與,工業化生產線只能儘可能地降低這些因素所帶來的不確定性——而這恰恰是虛擬偶像的最大優勢。

迎戰短視頻下半場?“虛擬偶像”是秘密武器

在一次針對於二次元領域的調查中,日本媒體發現宅男宅女們對虛擬偶像狂熱的最主要原因,並不是其可愛的外表或者動聽的聲音,甚至不少虛擬偶像在人設當中還有著明顯的性格缺陷,例如洛天依的“過分貪吃”、初音“世界第一公主殿下”的過分幼稚。

但與真實的明星難以違背性格本能的驅使、容易“崩人設”不同,虛擬偶像不僅能夠精準匹配特定的人設,還能自始至終保持穩定,也就是宅男宅女們津津樂道的:“虛擬偶像真的是大家的,它們永遠都為了大家的開心而努力”——因此當這樣的特點被帶入短視頻創作當中,創作團隊顯然就能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內容的優質當中,減少精力的分流。

迎戰短視頻下半場?“虛擬偶像”是秘密武器

具體到網易新聞的“曲大師”,其具備高度擬人化的特徵,包括年齡,身高,職業,性格,外貌特徵,生日,背景故事等,非常適合成為一個支撐起獨立IP的內核。而在獨立IP的形勢下,用戶可以快速進入短視頻欄目的敘事語境,讓內容策劃的預期效果能夠最大程度地實現。

迎戰短視頻下半場?“虛擬偶像”是秘密武器

另一方面,“情感知識”則解決了“短視頻用來看什麼”的問題。

對於一個內容IP來說,“好的故事內容”是讓生產線運作起來的原料,因此《曲大師情感課堂》除了選擇“情感”這個廣度足夠的話題領域外,還希望成為系統化、體系化的“情感知識增量”這樣成熟度高的內容產品。比如節目會關注整個異性交往的全流程,包括搭訕、吸引、接觸、升級關係和親密接觸。內容成熟度高,故事感強,繼而實現多種子IP加入的“家族化”內容和品牌共建目標。

迎戰短視頻下半場?“虛擬偶像”是秘密武器

除了短視頻節目,曲大師在後續粉絲群擴大基礎上也計劃開掘多維度的IP延展形式。知識付費型講座、虛擬偶像專屬直播、原創歌曲MV、MMD舞蹈、條漫等都將成為曲大師未來與粉絲溝通對話的方式,粉絲粘性高,商業化的形式也就更加豐富。

總之,在競爭白熱化的短視頻下半場,網易新聞瞄準時機推出全國首檔動作捕捉知識增量欄目《曲大師情感課堂》,也是平臺“內容消費升級引領者”這一整體戰略下的創新探索。而虛擬偶像IP+情感知識增量的模式,在滿足了用戶對於差異化高品質內容的需求的同時,也為短視頻現有的邊界外開拓了一種新的思考方式。

本文來自微信訂閱號“互聯網指北”(hlwzhibei),專注於互聯網文化、營銷、產品。轉載必須保留作者、公共帳號信息,必須與本文嚴格一致,不得修改/替換/增減本文包含的任何文字和圖片,不得擅自增加小標題、引語、摘要等。文內所用圖片來自相關媒體報道截圖,為非商業用途。如有疑問請聯繫作者微信:melodyf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