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德「金大師」背後的最大的受益者是誰?

昨天,小德在辛辛那提決賽以兩個6-4戰勝費德勒,終於迎來了自己的“金大師”。集齊這九個大師賽的冠軍的難度可想而知,小德從2007年19歲贏得邁阿密,直到終於捧起辛辛那提的“大花瓶”足足花掉了12年,單單是從倒數第二個贏得的蒙特卡洛到這最後一個獎盃集齊也用去了5年的時間。

小德“金大師”背後的最大的受益者是誰?

想必大家都知道了,這是費德勒和納達爾都未曾做到並且很有可能職業生涯內都較難達成的事情——費德勒已經連續兩年放棄紅土賽季,蒙特卡洛和羅馬確實不大現實;對於納達爾來說,如果說邁阿密還有不少機會,但室內舉行的巴黎大師賽卻又不小的難度。

但我並不傾向於以此,去再度把這三個人置於“比成就”的漩渦中。在我看來,小德奪得“金大師”的真正意義,是在費納二元網球價值體系中,遺世獨立出了一個全新的維度。

我所說的費納二元體系是指,男子職業網壇長久以來在大眾潛意識裡所構架的:費德勒——“完美”,納達爾——“挑戰完美”的兩極對抗。你會發現,儘管小德幾年之前在成績和交手記錄方面已經和費納三分天下的情況下,依然遊離在費納二元體系之外,缺乏其所承載的精神價值標籤。

小德“金大師”背後的最大的受益者是誰?

在這種情況下,當我們評價小德的成就時,總是無形地被帶入費納所創立的網球價值標準——即小德是否達到或者超越了費納所創造的記錄。但如今,小德在實現了全滿貫後,終於也有了一座以自己命名的里程碑。我們終於開始探討,費納是否有機會去跨越小德率先征服的這座險峰。

如果說費德勒的華麗、全面是這個網球時代的第一重完美,納達爾的深入、極致又以挑戰完美的方式詮釋著第二重完美。那麼,伴隨著這個職業網壇的“小德標準”的建立,務實、高效的小德代表了網球在新時代發展中的第三種完美。這三種完美彼此相生相剋,又各有姿態。

相比“金大師”這個俗裡俗氣的名字,我更喜歡大師賽“九星連珠”這個比喻。太陽系的“九星連珠”可是幾千年不遇的天象,用他來形容小德的空前絕後似乎更恰當些。有人說一旦發生九星連珠,就一定會發生意義深遠的大事。事實上,小德的這次“九連珠”對於ATP來說本身就是一件大事。

小德“金大師”背後的最大的受益者是誰?

一直以來,ATP與ITF和四大滿貫就是一種微妙的制衡關係。ATP一直覬覦四大滿貫悠久厚重的歷史所形成的影響力,又無法在短時間內取而代之。精心打造的大師系列賽雖然在冠軍積分與大滿貫是1:2的關係,但實際影響力卻差了太多。前兩年一度傳來消息說ATP要打造3000積分的超級巡迴賽,但時至今日都未能付諸現實。

ATP缺少的就是一個真正的自己的代言人,就像精靈王子奧蘭多穿上國產的飛躍“小白鞋”就立馬把它變成了國際大潮牌一樣。小德的奪冠,就在ATP最需要的時候成為了大師系列賽最好的IP。他以一己之力把這九站賽事寫進了同一個“神話故事”裡,為後來者樹立了一個目之可及卻關山阻隔的標杆——這是最讓人牽腸掛肚的一種狀態。

在這個升級打怪的故事的激勵下,越來越多的球員會去衝擊這個以前不敢想象的王者段位。甚至,原來大師賽中相對容易被頂尖選手忽略或者放棄的蒙特卡洛、上海、巴黎站也因此大大提升了價值。

小德“金大師”背後的最大的受益者是誰?

也因為德約科維奇世界第一和全滿貫的身份,金大師終於和全滿貫被放在同一個語境裡探討,這大大提升了大家對於大師賽的認可度。從這個維度來說,ATP才是德約科維奇“金大師”背後真正的贏家。而小德這一壯舉對於ATP未來幾十年發展的貢獻和影響都是無法估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