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的恆河猴實驗:「缺愛症」真的存在

上個世紀的恆河猴實驗:“缺愛症”真的存在

仔細想想,在你的生命中,最早的有關愛的經歷是什麼?或許是自出生開始便存在的與母親之間的聯繫,那麼,這種接觸確實非常重要嗎?

為什麼我們會對養護者(父母或家人)形成依戀?

愛的本質是給予餵養,還是關心支持?

為什麼孤兒院長大的孩子不像家裡的孩子那麼活潑?

知識,經驗可以測量,愛可以研究嗎?

上世界最著名的心理學家之一哈洛(Harry Harlow, 1905-1981)用現在看來有點殘酷的實驗探索了人類最柔軟的情感,窺見了“愛的本質”。

他發現,愛和情感可能是與飢渴一樣強烈的基本需要,抑或比它們更強烈。母愛的本質——母親和孩子之間肢體接觸,撫慰對嬰兒,母子關係和嬰兒的身心健康都意義重大,母親和孩子之間的親密接觸與情感及社會支持,是促使一個人正常且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

上個世紀的恆河猴實驗:“缺愛症”真的存在

實驗一:更喜歡絨布媽媽,接觸感和依戀感對小猴子非常重要

從1957年到1963年間,心理學家哈洛在麥迪遜的威斯康辛大學,作了一系列現在看來有點殘忍的實驗:他把一群剛出生的恆河猴從媽媽身邊帶走,然後給小猴子做了兩個代理媽媽:一個是鐵絲網做的鐵媽媽,上面綁有奶瓶,可以給小猴子提供奶水;另一個是絨布做成的有舒適觸感的布媽媽,他在一旁觀察小猴子和哪個媽媽接觸的時間更長。

如果說餵養行為產生愛意,那麼小猴子應該會花更多的時間和有奶水的鐵絲媽媽在一起。結果卻發現,小猴子更願意和那個能夠給它提供接觸感和依戀感的布媽媽呆在一起,而不是那個只給他提供奶水卻沒有任何可以依戀的媽媽呆在一起。每天二十四個小時中有將近十八個小時,小恆河猴呆在能夠給他撫觸感的媽媽懷裡;而只有三個小時,趴在能夠給她奶水的媽媽懷裡吸奶;其他時間在兩邊跑來跑去。

當小猴受到驚嚇時,它會立馬奔向自己的布猴子“母親”,趴在它們懷裡,慢慢地安靜下來,因為布媽媽能夠提供給它心理安全的保障。而那些無法獲得母愛撫觸感也就是沒有布媽媽的小猴子,卻立刻癱了下來,躺在地上瘋狂地抓撓自己,撞擊籠子,大聲尖叫等。

這說明,母愛除了要給孩子奶水這樣的生命支持和物質的幫助之外,更重要的是提供孩子接觸感和依戀感這樣的心理支持。也就是說,母愛的本質,絕對不是簡單的滿足孩子的飢餓和乾渴的需求,它還應該包括對孩子的愛撫、接觸和心理的關懷。母親養大一個孩子,主要的貢獻是她們的關懷、支持、擁抱、接觸、安全、依戀和身體力行的教育和影響。

實驗二:小猴子對媽媽的依戀是無條件的,有傷害也義無反顧

哈洛做了一系列的實驗,當小猴子與布媽媽建立依戀後,哈洛在布媽媽身上裝置了排斥小猴子的機關,比如可以噴射高壓氣體,劇烈震盪,或從身體裡彈出鐵絲的刺。小猴子在可依戀的布媽媽身上感受到了傷害,令人驚訝的是,布媽媽的攻擊性並沒有讓小猴子放棄,它將布媽媽抓得更緊,或者等傷害消失,它又爬回到媽媽身上,緊緊相擁。

所以說孩子對媽媽的依戀和愛是無條件的,哪怕媽媽給予孩子傷害,孩子也會緊緊依戀媽媽。後來又有科學家解釋說,嬰兒和養護人之間的依戀是小嬰兒生存的需要,小嬰兒必須有媽媽的愛才能生存。

上個世紀的恆河猴實驗:“缺愛症”真的存在

實驗三:猴子中的“心理諮詢師”

哈洛的恆河猴實驗中,他發現還有一些可以稱之為“心理治療師”的母猴。這些母猴雖然自己也在孤立的籠子裡頭生活,但是每天有機會和其他的猴子進行互動,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們是正常成長的猴子。這些猴子在長到三個月大的時候,讓它們去接觸那些在孤獨孤獨絕望的環境中長大的、有心理疾病的猴子。

哈洛意外地發現,這些具有“心理治療師”天賦的猴子會執著地去跟那些病猴接觸,並給予他們各種心理的支持和關懷。經過幾個月的不離不棄,那些病猴居然能夠慢慢地從創傷的陰影中走出來,恢復了正常的社交功能。正如人類社會,有些人天生關懷他人,是天生的心理諮詢師,這樣的結果,給人希望。

哈洛的實驗證明,對於幼猴而言,接觸安慰在依戀關係中的形成中比提供乳汁的能力更重要。母嬰之間的肌膚接觸(有人形象稱之為“袋鼠式的照顧”)對早產嬰兒的存活和成長以及母嬰之間親密關係的建立至關重要。哈洛把早期母愛形成的關鍵期定為6個月。他建議,我們人類的嬰兒和母親最少要有六個月的時間經常在一起。隨著家庭對社會經濟的需求的增加,會有越來越多的女性進入社會,參加工作。成功養育的關鍵是接觸安慰,而不是母親的哺乳能力,這樣男性也能在養育嬰兒方面起到相同的作用。如今,父親也可以增加同孩子的一起玩耍,陪同的時間而成為好的養育者。

上個世紀的恆河猴實驗:“缺愛症”真的存在

在社會中,有很多孩子被迫長時間生活在福利院等機構中,有些是因為父母不能照顧他們(如孤兒),有些是孩子本身有疾病或是殘疾。哈洛的研究已經影響了我們對這些孩子照顧方式。工作人員,護士,志願者會更多地撫摸,擁抱這些孩子,會把孩子們放在彼此能看到,相互可以玩耍,遊戲的環境中,使他們多一些接觸安慰。雖然在滿足依戀方面,這種努力也許永遠不能代替真正來自父母的關懷,但與傳統的看護方式相比有很大的進步。

母愛的本質是什麼?愛源於接觸和互動陪伴,而非食物。哈洛的研究,顛覆了美國一直倡導的行為主義控制的養育方式。二戰中孤兒院孩子溫飽無虞,卻頻頻死亡。缺乏養育者的觸摸和情感互動,孩子會變得安靜,孤僻和抑鬱。

接觸,親密,依戀,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對情緒和生理健康都有一定影響。與那些擁有健康社會交際的人們對比,缺乏交際的人會覺得日常的生活事件壓力更大,患上疾病的幾率更大,恢復也較慢。這或許就是我們常說的“缺愛症”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