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些清代的皇家翡翠沒有現在的翡翠那麼通透?

haohiroshi


你好,翡翠從明代開始被中國人接受,至今不過幾百年,比起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的和田玉來說只不過是新品種而已,而且明代的人並不喜歡這種顏色花哨不均勻而又顯得輕浮的玉石,所以運用並不多,目前極少有明代翡翠存世。


&清代乾隆時期翡翠筆筒

中國古人早在春秋就給玉的審美定性,認為玉最重要的標準就是潔白無瑕、內斂溫潤,並引申為謙謙君子的品德,君子如美玉,就是要有內涵、不輕飄,凝重而溫良。這種對於玉的審美標準影響了中國人兩千多年,一直到民國,所以,民國以前,人們對翡翠的審美標準也是停止於對和田玉的審美。
&清乾隆


翡翠筆筒

清代早期,緬甸翠玉正式進入中原,並受到皇室的喜愛,於是翡翠得到了廣泛的使用,並價格一路上漲。但受到幾千年來對玉審美影響,清代人們對於翡翠的好壞標準仍然是以半透明、顏色均勻純正飽滿、正陽翠色為佳,並不喜歡透明的翡翠。

清代的翡翠重色不重水頭,但也講究肉質細膩,也就是多選擇細糯種正陽滿綠的翠玉,同時顏色濃郁的糯冰種滿綠也是受人們歡迎的品種。這兩種滿綠翠玉價格十分之高,往往只有貴族階層才能用的起,比如李蓮英戴的正陽滿綠翎管傳言就花了一萬兩紋銀。



正因為清代對翡翠的特有審美,所以清代的翡翠製品多見掛件、翎管、扳指、鼻菸壺等小型配飾,大型擺件極少。因為顏色均勻的翡翠太少,能達到標準的翡翠料往往取不了多少,所以小件多,價格也極高。清末又受翡翠狂人慈禧的偏愛,翡翠價格一步登天,甚至壓過了和田玉的風頭。


風雲說收藏


首先說一下翡翠的暴發史。翡翠老早就傳入我國,但是一直不受重視,到了清朝時期,開始身價漸長,根據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記載,他小時候翡翠還是不值錢的,後來:“雲南翡翠玉,當時不以玉視之,不過如藍田乾黃,強名以玉耳,今則為珍玩,價遠出真玉上矣”。這裡的真玉是和田玉,在古代是最名貴的玉石。紀曉嵐小時候翡翠還不值錢,可是到了紀曉嵐成人時,翡翠已經比普通的和田玉貴了很多了。

那時候人追捧翡翠,主要追求的是一個翠字,就是要綠。權貴們之所以把一部分注意力從和田玉轉移到翡翠上,估計就是看中了它們的顏色。而且限於當時開採技術的原因,開始出來的翡翠大多底子較粗,既然上頭追捧的主要是綠色,那其他事情就不要過多去考慮了,只要綠色就好。

當然了,我們千萬不要低估古人的智慧,比如說我之前提過的天珠,古代人們就知道用某些特殊藥水給瑪瑙添加不一樣的紋路。對待翡翠依然如此,既然上頭要綠,找不到那麼多綠色料子,可以用一些特殊方法處理變綠。在古代這種處理是無傷大雅的,這種處理放到今天其實是不被認可的,被稱作是B貨C貨,處理之後的翡翠結構已經遭到破壞,時間久了會愈發發乾,變得很難看,但凡是稍微懂點珠寶常識的人都不會選擇處理過的翡翠。

比如最有名的清代翡翠是翡翠白菜,現在位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如果按照現代的眼光看這件翡翠,雕工那是沒話說,十分精湛。料子嘛只能是呵呵,首先底子很一般,不僅不通透還比較粗,顏色也是暗綠色,遠比不上現在翠綠色的好看。不過由於是皇家用品,有歷史價值,所以才價格不菲。現在如果弄一個類似料子的翡翠白菜,應該不需要六位數,價格主要來源還是雕工費用。


由於清朝一直延續下來的習慣,長期以來,人們對於翡翠追求的還是綠,後來鑑定機構普及,人們對於A貨翡翠的追求大大增加。所謂A貨,就是除了雕刻打磨拋光沒有經過任何化學處理的翡翠,完美保留了翡翠的結構特性。到了最近十幾二十年吧,人們追求翡翠開始發生了轉變,不光要綠,還要通透,種水要老才帶勁。像在以前,那種白冰無色的料子,有的翡翠大家都是堆在倉庫閒置的,還有的用來給自己院子鋪小路,一點不值錢。隨著人們對透明料子的追捧,高冰、玻璃種翡翠價格暴增,簡直嚇人。所以前些年做翡翠的,但凡手裡有些這種藏貨的,都賺翻了。

現在大家對翡翠的追求第一原則一定要A貨,這是最基本要求。第二是一定要透,如果又綠又透那就是天價。退而求次就是追求透,我認識的大多數人,如果權衡的話,都是寧願選擇透而不要綠。

可以感受一下我在玉器展上拍的作品,第一個是高冰滿綠木納雪花棉料子,第二個是糯種滿綠料子,單純看料子的話,是不是比翠白菜好得多。

大家追求透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同樣A貨翡翠,有的結構粗糙,雖然很綠,也沒有任何化學處理,但是由於結構粗,佩戴時候灰塵髒東西就很容易侵入,導致翡翠越戴越暗淡。而透明度高老坑種的翡翠,由於結構細膩,灰塵啥的很難侵入,人體分泌的油脂汗液反而會逐漸浸潤翡翠,所以會越戴越亮。感受一下頂級玻璃種翡翠拍賣會價格。


現在仍舊有一小部分人會拿著BC貨翡翠以清代老翡翠的名義招搖過市,比如老翡翠鐲子,老翡翠扳指啥的。其實絕大部分都是騙人的,根本不是老翡翠,都是後期人工處理做舊的東西。而且退一萬步講,即使這個翡翠真的是從清代流傳下來的,沒有題跋,沒有款,也是根本無法鑑定的。那它的價值就在於材料本身了,如果本身料子不好,還是一樣不值錢。


一覽眾河小


很榮幸平臺的邀請,大家好,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我是天道老張,石老漲的張,歡迎關注我,瞭解更多翡翠知識,每個字都是手打,所以沒有專業的配圖。

好,我們來回歸正題,為什麼清代時候的皇家翡翠都沒有現在的翡翠通透呢。無非就分為兩點:

一、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正如大家所料,當年的開採技術並沒有這麼好,能 到的料子全在表一層,所以品質上會差很多。

二、這也是由第一觀點的影響,都注重翡翠中的色,沒有價值的種水料自然不會被人重視,就算能開採到也會當是普通的石頭而被置之不理,近這幾年才被大家關注,價值慢慢的往上漲,因玉需巧雕才能展現淋漓盡致,但是前提是種夠老,所以現在的翠友會慢慢意識到可以為雕刻的工藝做投資。

還有番外的一點就是早在清朝,人們就有可能在翡翠上動手腳,就是所說的B、C貨翡翠,即使察覺不到,時間長了自然沒有他的光澤,但是老張個人認為的這一點應該是不存在,當時的翡翠並不值錢。

如果有其他關於翡翠原石的話題或者觀點也可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老張會再第一時間回覆。



看了一些回答,真為老翠叫冤。不否認老翠有上色的,但是與現代的酸洗充膠有本質區別。為翡翠上光的燉蠟工藝清代就有了。浸過蠟的翡翠經過數十年就會在翡翠外表形成氧化層,自然會遮蓋翡翠的本來面目,只要經過打磨拋光是可以變得通透的。要是種水好的老翠用麂皮簡單擦拭就會耀眼奪目。除非保存不好劃痕磨損嚴重的就需另行處理。有些老翠由於被長期佩戴,人體的汗液侵入到翡翠內部,氯離子與翡翠中的鉻發生化學反應形成鉻鹽,紅外線檢測就是B貨。實際上翡翠越戴越綠就是這個道理。翡翠的這種被動燃色被認為是造假翡翠,老翠多冤啊!


潛伏147160030


上面有一位叫:一覽眾河小的朋友說得很透徹!很多人都以為上了年代的翡翠很貴重,想賣出一個好價錢。其實,翡翠根本就不具備任何文物價值,哪怕是慈禧老佛爺親自把玩的器物,需要衡量其價值時候,依然要從它的種質,顏色以及雕工看。因為有那麼點時間了,多少留下了一些歲月的痕跡,因此必須從新打磨拋光之後再評估,很有可能打磨後的老翡翠因為紋裂或者充色等原因,價值極低,還不如一件地攤貨價值高。30年前,我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與師傅一起修復玉器時,我們也發現故宮博物院裡麵館藏的清代翡翠製品大多數都有人工充色的痕跡,這與當時的製作標準是有關係的。90年代我有幸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研究清代翡翠製品,鑑定慈禧太后戴的所謂福祿壽三色翡翠手鐲實際上也是人工充色的製品。所以說,因為年代不一樣,衡量的標準不一樣,所以價值完全不能等同。一些奸商拿著所謂的老翡翠來我這裡鑑定,希望我能給他們開個綠燈,出具一份證書。我每次都會拒絕。但是,我真的擔心,現在很多從事鑑定工作的年輕人會經受不住誘惑,給這幫渣滓出具了本來不應該有的證書,危害到消費者。

最近,還有一種老翡翠騙人的方法,就是拿著香港或者國外的年代鑑定書來替代國檢證書。這是一種偷換概念的東西,哪怕是一塊鵝卵石,它也有上億年的歷史,跟是不是翡翠一點關係也沒有,請各位消費者多多留意,切莫上當!


恆星184891124


兩個方面的原因,近代開採翡翠的技術不夠,沒有現在這麼好的挖掘設備,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古代認為帶色的才是翡翠,所以更多的是流行綠色糯種的翡翠,這個屬於審美觀的不一樣,舉個例子,現在爆火的南紅是一個道理,好的南紅,色澤飽滿,潤澤,但是一般不會透光,而透光的南紅被認為水晶含量高,反而價格便宜得多


運動修身


一個是開採技術問題,還有就是當時人們的觀念和審美有觀。

以前的開採技術沒有現在的技術好,以前都是人工開採,現在都是機械開採,以前大多是以色為美認為有色彩才是吉祥,就像婚紗一樣,80年代以前誰敢穿著白色婚紗結婚,不被罵死才怪,翡翠的冰種和玻璃種也是這10來年才被大眾認可。


上海俊豪珠寶


我覺得是當時人們的審美觀和現在的不一樣,為什麼叫翡翠,首先就是因為顏色,種水也不過是近些年才提出來的,前些年,無色的玻璃種,冰種其實也並不被人們所欣賞。只能說隨著社會的進步,審美觀的增強,加上炒作,才使那些不入流的逐步進入了殿堂。


北京農民公


翡翠進入中國這麼長時間了,還是沒有一個懂翡翠的人,奇怪的!簡單的老翡翠,為什麼都很混濁的樣子!就這個稍微接觸下,就能懂的事情。被你們解釋的五花八門!真是可笑死人了!只要是到清的老翡翠,全世界都是,絕對看起來沒有一個種水好的!除非重新深打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