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獨立指揮過三場重要戰役,黃忠都是其手下,爲何還被說成是護衛?

R_Sammi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澄清一下趙雲與黃忠之間的隸屬關係。

認為趙雲地位高於黃忠並曾指揮過黃忠,主要依據是漢中之戰,趙雲《三國志·趙雲傳》的記載是:

夏侯淵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忠過期不還, 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

“雲兵隨忠取米”,有人理解為“趙雲命令黃忠帶兵去取米”,這個理解值得商榷。先不說趙雲與黃忠此時都是雜號將軍,二人沒有上下級關係,就說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也沒有“命令”的含義。

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

“趙雲派自己的兵隨同黃忠去取米”,當時趙雲和黃忠都隨劉備來漢中作戰,他們人馬的駐紮地可能相距不遠,黃忠看到了戰機,向趙雲提出建議,趙雲於是協同作戰。

那麼,在此之前黃忠有沒有當過趙雲的下級呢?答案是,也沒有。

趙雲追隨劉備後,第一個職務是“主騎”,但不像是正式官職,到長坂坡之戰時,由於趙雲赤膽忠心、英勇作戰,又孤身救下劉禪,劉備當場提拔趙雲為“牙門將軍”。

這個“牙門將軍”卻不是雜號將軍,而是“牙門將”,負責守衛大營,這方面的考證較多,這裡不展開了。趙雲隨後南取荊州四郡,被提拔為偏將軍,相當於副軍長。

在趙雲渡江南下時,黃忠也恰好在那裡,他先是劉表的中郎將,相當於師長,劉表舊部投降曹操後,黃忠被曹操“假行裨將軍,仍就故任”,也就是以師長的身份享受副軍長待遇,仍舊歸長沙郡太守韓玄指揮。

長沙郡後來投降劉備,黃忠於是來到劉備陣營,史書沒有明確他此時的職務,一般來說留原任的可能性最大,或者升一小級,黃忠此時的軍職應該是裨將或偏將,但趙雲除偏將軍外,還兼任桂陽郡太守,所以綜合起來職務高於黃忠。

但是,黃忠在長沙郡任職,如果趙雲接替的是韓玄,那可以認為黃忠曾是趙雲的下級,但趙雲不在長沙郡,所以二人沒有交集。

劉備入蜀作戰,留趙雲等人守荊州,自己率黃忠等人入蜀,二人也無交集。在平定益州之戰中,黃忠、趙雲都表現突出,相對而言,黃忠參加的戰鬥更多一些,史書上說“還攻劉璋,忠常先登陷陳,勇毅冠三軍”,證明了這一點。

所以,劉備平定益州後,正式任命趙雲為翊軍將軍,任命黃忠為討虜將軍,二人都為雜號將軍,從名義上看職務相等,所以在漢中之戰時,不大可能由趙雲去指揮黃忠。

這樣說,並非貶低趙雲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事實上,趙雲的地位很重要,在很多方面發揮著黃忠不能發揮的作用。

趙雲初隨劉備時“主騎”,從字面上看是率領騎兵,在劉備創業階段,騎兵一直都是劉備的核心隊伍,尤其打了敗仗要逃命時,這就是貼身的護衛隊,所以有人理解趙雲為劉備的“衛隊長”。

這一點在長坂坡之戰中似乎也能得到驗證,該戰中趙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保護領導的家眷,正是衛隊長乾的活。

劉備入蜀後,留趙雲在荊州也是特意安排的,史書上說“此時先主孫夫人以權妹驕豪,多將吳吏兵,縱橫不法。先主以雲嚴重,必能整齊,特任掌內事”,趙雲又以偏將軍的身份“掌內事”,有“大內總管”的意思。

但是,趙雲的這項職責只是“兼職”,因為他此時主要是一位單獨在外領兵打仗的將領,諸葛亮率軍支援劉備,趙雲就單獨率領了一支人馬,併為平定益州做出了貢獻。

也許早期趙雲曾擔任過劉備的“衛隊長”,但自荊州時代起趙雲已成長為一名統率一方的軍事將領,荊州之戰、益州之戰、漢中之戰以及之後的箕谷之戰都可以證明這一點,認為他是“護衛”,主要與他之前曾負責保護劉備的經歷有關。

還有一點,劉備去世後趙雲一度擔任中護軍,這個職務負責掌管禁軍,但並不能因此就說趙雲是劉禪的“侍衛長”,因為中護軍職權很大,還負責武官的典選,而趙雲同時擔任徵南將軍,是負責鎮外的高級將領。

這個中護軍也是個兼職,大概是諸葛亮授意下安排的,主要是關、張、馬、黃紛紛去世後,利用趙雲在軍中的威望穩定隊伍,趙雲的主要職責仍然是協助諸葛亮作戰,而不是在成都站崗放哨。


南門太守


不請自來。

趙雲幾次獨立領兵作戰都能顯示出趙雲統兵作戰,臨陣指揮的才能,只是大多數人沒有去解析,大多來自演義的印象:七進七出,兩救阿斗。結合史書的寥寥幾筆,就覺得趙雲只是一個武藝超群的保鏢頭子,不會帶兵打仗。加上專家戲說讓網絡上各種黑子沸騰,到處帶節奏,於是就有了保鏢護衛之說。既然點進來了,大家不妨看看趙雲到底有沒有統兵之能。

一、益州之戰,此戰趙雲領一路兵馬攻略江陽犍為(諸葛亮傳說分定郡縣,所以排除繞著走的可能),領兵征戰不是兒戲,江陽犍為下屬九座城池,共有十二縣之地,其中江陽太守程畿,剛烈著稱,龐羲拿他兒子威脅都不叛劉璋,反而說服龐羲,因此被劉璋封為江陽太守,後來夷陵兵敗不走小路逃生,身為文官斷後執戟奮戰至死,這樣一個人被趙雲打服了,江陽城還是一個三面環水、易守難攻的城池。而劉備包圍雒城後,法正寫信勸降劉璋時提到入犍為界,分平資中,德陽。說明此時趙雲已經平定成都南面犍為郡的資中,離成都一百多公里。不到一年時間,趙雲平推了這兩郡與劉備合圍成都,只是主帥張飛義釋嚴顏(張裔被張飛擊敗就被陳壽省略了,蜀史缺失啊!)更出彩一些罷了!那這趙雲一路是平平無奇還是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個人覺得也許是陳壽覺得以趙雲之能攻城略地不足為奇,一筆帶過,而後直接將趙雲與黃忠併為爪牙。

二、漢中之戰,相持階段時黃忠建議趙雲截曹操糧草,二人決議出擊,約定時限,黃忠超時未歸,趙雲率數十騎(白馬義從翻版?)果斷出擊查探,發現黃忠被困,冒險營救出來,被追擊到營地,直接偃旗息鼓擺了個空營計,再反攻一波擴大戰果(雲別傳,資治通鑑等史書記載)。這一戰在軍中得了虎威將軍名號,劉備讚歎:一身是膽(單騎救主時也有體現)。最終曹操三月時氣勢洶洶來找劉備報夏侯淵之仇,可五月就灰溜溜撤兵。會不會是糧草有所損失,不得不退!要不然以曹操的能力怎麼會這麼快退兵,曹操什麼硬仗難仗沒打過?如此輕易退兵,必有蹊蹺!

三、箕谷之戰,此戰趙雲領一路偏師為疑兵。大家設身處地想想,換我們來做疑兵主帥怎麼做,是不是把手下兵力按兵法講究來四處分散,安營紮寨,做出主力大軍的樣子來迷惑敵軍?那我們看看曹真這個數次挫敗諸葛亮北伐的大將軍上當沒有?曹真遣大眾當之!被識破沒?如果被識破應該早被設計吃幹抹淨消化一番拉出來涼涼了,開始階段成功吸引了曹真主力大軍,然而街亭大敗,諸葛撤軍,趙雲一路自然暴露,但這支疑兵並沒有被擊潰,陳壽嚴謹的用了斂眾固守,不至大敗。四散的疑兵聚攏起來抵抗敵軍主力,略為小敗。肯定有人會說這裡後來諸葛亮罵趙雲不戒之失。其實試想一下,換我們做職守小兵,門外站崗,或做個斥候,對面數萬敵軍,稍有不慎,最先丟命的是誰?綜合考慮,這諸葛亮不戒個人認為是不誡,來不及告誡的意思,通假字在史書抄錄時的使用不足為奇。

三次領兵征戰,戰果都還不錯,騎兵出身的趙雲為劉備用步兵攻城略地,臨陣指揮不慌不亂,以弱勢兵力被擊敗還能保持建制減少損失,這種人才是保鏢護衛?要黑,請看清楚再說話吧!

還有趙雲的“為先主主騎”,大家是怎麼認為的?騎兵隊長還是總掌騎兵?趙雲在公孫瓚處已經是騎兵隊長了,以劉備看人眼力以及拉攏人心的能力,再結合趙雲一生表現,真是劉備看走眼了麼?

個人拙見是:趙雲穩重的性格,獨到的政治眼光,一流的統兵能力,是可文可武的全才。只是苦於沒有騎兵可帶,劉備才用翊軍將軍、中護軍(如曹操說不可無護軍韓浩、司馬師獨攬大權的軍中後盾)這樣的心腹近將職位安置趙雲,而趙雲性格也最適合這樣的職位,讓其主掌禁軍節制諸將,選拔考核武將。而從蜀主八劍也可以看出來趙雲在劉備心中地位不比關張差多少,只是趙雲少了一個發揮騎兵才能的平臺吧!但怎麼看,趙雲也是一員統軍大將(我有一篇說翊軍將軍的問答可以參考一下),節制監督除假節外的各軍中將領,而不是所謂的保鏢護衛之流。


簡單的平凡境界


主要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趙雲更突出的是個人能力方面,七進七出救阿斗,截江救阿斗,給人更多的印象是保護劉備的家屬,跟許褚在曹營的地位類似,而且被封的還是一個雜號將軍。沒有突出的戰役來證明自己。

關羽,獨當一面的帥才,多次領軍作戰,坐鎮荊州,後面水淹樊城,威震華夏。

張飛,在徐州的時候,也是有個人領兵作戰的記錄,在進軍西川的時候,張飛帶兵攻佔江州,義釋老將嚴顏。

馬超,當初打得曹操割須棄袍,也是證明過自己的領兵能力的。

黃忠,定軍山一戰,斬了夏侯淵,老當益壯壯。

五虎將出了趙雲,其他幾個都是證明過的。

再者,魏延,也是鎮守漢中的一方大將,多年來多次打退曹軍,一直保境安民,也能證明自己的領兵能力。

趙雲就是個人武藝方面太突出了,經常被人排在各種武力排行榜的前列,反而讓人忽略了他的領兵作戰能力,給大家的印象是劉備的忠心護衛。


老玉米看世界


趙雲作為劉備麾下主要將領之一,與關張馬黃並列,雖排於末位,但多年征戰,亦是成績斐然,其中尤以三場戰役為主。

一、益州之戰

《三國志·趙雲傳》: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召諸葛亮。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於成都。成都既定,以云為翊軍將軍。

益州之戰劉備久攻不下,命諸葛亮率張飛趙雲諸軍入蜀參戰,在攻克江州後,兵分兩路,趙雲率軍由外水深入,攻取江陽、犍為等郡。次年與劉備、諸葛亮於成都會合。劉備攻下成都之後,因功封趙雲為翊軍將軍。

二、漢水之戰

《三國志·趙雲傳(裴松之校注)》:夏侯淵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忠過期不還, 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 云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逼,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公軍敗,已複合,雲陷敵,還趣圍。將張著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作樂飲宴至暝。軍中號云為虎威將軍。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親自率領大軍來爭奪漢中,並運送大量的軍糧到北山下,有數千萬袋,黃忠認為可趁機奪取這些軍糧,趙雲於是授予黃忠兵力去取北山。但是黃忠約定的時間之後仍未回來,趙雲便帶著數十騎出了營寨,查看黃忠等人的情況。恰巧遇到曹操派出的大軍,趙雲遭到曹軍先鋒部隊的攻擊,剛與敵人交手,曹操的大軍已來到面前,聲勢逼人。趙雲便一次又一次地突擊曹軍陣列,且戰且退。曹軍散而複合,趙雲突圍而出並退入漢軍的營寨內,此時部將張著受傷,又被曹軍包圍,趙雲又一次馳馬突擊曹軍,並救出張著,將他帶回營寨內。此時曹軍已追至漢軍的營寨前,沔陽長張翼正在防守營寨,見曹操大軍殺到,便要閉門拒守。趙雲進入大營之後,卻下令大開營門,然後令漢軍偃旗息鼓。曹軍見此情況,懷疑趙雲設有伏兵,便向後退去。此時趙雲下令鳴擊戰鼓,鼓聲震天,又令軍士以弩箭射曹軍,曹軍驚駭,自相蹂踐,墜入漢水中淹死者甚多。次日劉備親自來到趙雲兵營察看昨日戰鬥之處,讚歎說:“子龍一身是膽也!”於是設宴歡慶直到黃昏,軍中稱呼趙雲為“虎威將軍”。

三、箕谷之戰

《三國志·趙雲傳》:五年,隨諸葛亮駐漢中。明年,亮出軍,揚聲由斜谷道,曹真遣大眾當之。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軍退,貶為鎮軍將軍。

《三國志·趙雲傳(裴松之校注)》:亮曰:“街亭軍退,兵將不復相錄,箕谷軍退,兵將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雲身自斷後,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雲有軍資餘絹,亮使分賜將士,雲曰:“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府庫,須十月為冬賜。”亮大善之。

護衛一說:這只是部分別有用心的人編造出來的,稍微讀過史書的都知道,趙雲所擔任過的官職和護衛沒有半毛錢關係。而且無論是益州之戰,漢中之戰,夷陵之戰這些主要的戰役,趙雲都沒有安排在劉備身邊,試問有哪家的護衛整天不在主公身邊的?

結論:趙雲在劉備手下,雖然比不上關張,但也是頗有名望的將領,陳壽將其與黃忠並稱,比作漢初名將灌嬰和夏侯嬰,並不是護衛。

最後,解釋下原因。因為趙雲在《三國演義》中的出色表現,搏得了不少粉絲。於是有部分人看了幾篇網文,對史書一知半解就在網上吹噓趙雲徒有虛名,以凸顯自己的博學,這些小孩子思想,不理會也罷。


網絡水軍大都督


趙雲指揮有戰爭嗎?我怎麼沒用印象?

我對趙雲印象較為深刻的只有三次,一次是劉備收復趙雲,當時公孫瓚被袁紹滅了,趙雲藏在在山中,一槍給正在給劉備尋路的裴元紹弄死了,周倉也差點被弄死,本來指望劉備給裴元紹報仇來,劉備一去看是趙雲,趙雲立馬歸降,印象深還不是因為趙雲,而是裴元紹死的真冤枉···

第二次就是三國中最有名的趙子龍七進七出單騎救主,據說斬殺曹營50多員將領(網上還有人杜撰斬殺200多名,醉了),其中被斬殺最有名的是河北四柱之一的高覽,總之這一回,直接給趙雲送上的神壇。

最後一個就是趙子龍力斬五將,70多歲還能五殺,也真是六,韓德也真的確實太輕敵,應該圍毆。

也就這三次··

為什麼說趙雲是護衛呢,以為趙雲的官職是中將軍,控制著蜀漢的中央軍及禁衛軍,不要認為護衛就比人家差,相當於趙雲深受皇室的信任,並且武力智力都很高,人家曹營許褚地位難道低嗎,有一次曹仁想面見曹操,許處不讓進,曹仁還親戚呢,都無可奈何,也不要小瞧禁衛軍,這相當於現在武警部隊,後期司馬懿被曹爽扁的不行了,仍然一定讓司馬師堅持控制禁衛軍,這也說明這個職權的重要性,再說人家趙雲官職是中將軍,也不是叫護衛。

但是趙雲什麼時候獨立指揮的戰役,黃忠也為手下,真是恕我知識匱乏,真不瞭解。。


曹小翔xixi


趙雲的地位相當於曹營裡典韋,許褚的地位。典韋,許褚雖然不是五子良將,地位也不比五子良將差。領導會派手下得力助手去做事。趙雲就是這角色,趙雲是護衛長,相當於劉備的司機加秘書,你說這地位重要不重要。黃忠是大將沒有給劉備當過護衛,當然叫將軍了。趙雲當過護衛,當然可以叫護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